首先,我們先看一下《茶經》問世意味著什麼?在陸羽的《茶經》之前世界上並沒有關於茶學的專門書籍,只有關於茶葉的零碎記載,也就是說《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世界上有了第一部茶學專著;

其次,《茶經》的內容如何?其介紹了茶的起源、茶相關的用具、當時茶的加工、如何煮茶、如何飲茶、茶相關的歷史以及茶在我國的分佈等等,也就是說一部《茶經》幾乎囊括了茶學及茶葉生產的各個方面,《茶經》對於後世茶學和茶史的科學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茶經》還將我國的飲茶藝術跨進了文化殿堂,在《茶經》,有明確的規定如何飲用、飲用的環境以及飲茶時應懸掛《茶經》等等,這些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喝茶了,而是進去了另一個境界;

最後,《茶經》對後世的影響是怎樣了?《茶經》已是研究我國茶學、茶史、茶文化繞不開的、必須的「標本」,現在我國可見的《茶經》版本有50多種、日本有20多種、還有多種英、韓譯本,關於《茶經》的文學著作更是多不勝舉。

就從這四點我認為陸羽為當之無愧的「茶聖」。

如果大家對《茶經》和陸羽感興趣可以看看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評述》。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本人研究過陸羽。

茶聖——陸羽故事

本文據《唐國史補》、《新唐書》、《唐才子傳》、《陸文學自傳》、詩人皇甫曾的《哭陸處士》、孟郊的《送陸暢歸湖州,因憑弔故人皎然塔、陸羽墳》、《六羨歌》、《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茶經序》、《李季蘭傳》相關素材整理。

陳秋語

前言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縱觀陸羽一生,除了對茶有著偏執熱愛外,多於文人雅士相交,一生與茶相關的關於茶的文筆著作也最為著名。

陸羽人格就如同茶一樣淡泊名利,離奇身世,和對茶文化的貢獻,無論是皇室貴胄還是文人雅客,相關史書也對陸羽尊稱—茶聖。

一 、陸羽小傳

《陸文學自傳》……(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話說大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晚秋,(公元733年)復州竟陵(湖北天門)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羣雁哀鳴之聲,尋聲走進,見三隻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

智積禪師大為驚奇,男嬰雖凍得瑟瑟發抖,依然還有生機。智積禪師把他抱回寺中。

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跡至今猶在。

可能跟三隻大雁有有關係,智積禪師按給這個嬰兒起小名叫三兒。

寺廟裡清苦,常年喫素養不活三兒,智積禪師只好託付自己的文人朋友李公家中寄養。

李公是一個飽學儒士。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書館。

書館裡來了三兒,李公為名字發愁。

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三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喫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深秋某一天,一艘小船載著李公一家,十一歲的季蘭姐姐也揮著小手和季疵告別,不久回到湖州的季蘭被送到玉真觀做了道姑。

於是,八歲的季疵重新送回到龍蓋寺中。

季疵回到禪師身邊,師傅智積禪師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

從此季疵在八歲那年正式有了名字,跟著師傅俗家姓陸,名羽,字漸鴻。

小陸羽貌不驚人,卻極其聰明。寺院裏的和尚都很喜歡他。遇到合適機會,都會教導小陸羽誦經,但小陸羽只對詩經歌賦經學感興趣,師傅也希望陸羽能成為一代高僧,經常傳教給他佛法,但是,陸羽對儒家的學問更感興趣外還對另一樣更感興趣,這就是茶道(不是日本的茶道)。幾年下來,陸羽的佛法不但沒有進步各種疑問相反越來越多,以致於後來經常和師父爭辯甚至頂撞。

師父覺得「矯憐撫愛」,故不再寵他,而是給他安排了很多粗重的活計,掃地潔廁、用腳和泥抹牆,為築屋背瓦片,還讓他放牧三十頭牛。陸羽求學之心並未改變。在湖邊放牛時,他用竹枝在牛背上練字,向認字的人求教。有人給了他張衡的《南都賦》,他愛不釋手,可是識字有限、不能通讀,便裝作私塾的學郎一樣,正襟危坐、展卷吟哦,其實只能是嘴巴空張而已。

這件事被師父知道後,更怕陸羽不肯入佛門,乾脆不讓他離開寺院,把他交給專人管理。管他的和尚讓他在寺院中做園藝活兒。陸羽心裡只有讀書認字一件事,常神思恍惚、手底下幹活不利索,因此被痛打。捱打之後,陸羽還是痛惜自己不能讀書認字,邊感嘆「歲月往矣,恐不知其書」,邊忍不住嗚咽。和尚以為他對捱打心存怨念,又痛打他一頓,這次把打他的木棍都打斷了才罷手。

12歲的陸羽趁人不備逃遁下山,加入了一隊樂人中。他語言幽默,會編臺詞,自編自演參軍戲,很受歡迎。師父找到他後,向他妥協了,允許他在寺院學佛之外,每天學一個時辰的其他功課。陸羽才離開了伶人,未再演戲。

但陸羽的參軍戲很有名,他編的參軍戲被稱為「陸參軍」,在他去世後幾十年間仍在流傳。元稹喜歡的彼時著名的歌妓劉採春就因會唱《陸參軍》而大受歡迎。十四歲時,當地有人辦宴會,請陸羽去教樂工演戲。

恰遇太守李齊物赴宴,看中陸羽不同凡響,便用自己的詩集來教他識字屬文。

於是他便推薦陸羽去火門山隱居的大儒鄒老夫子門下做弟子。經過七年的正統學習。此時,陸羽已經十九歲了。

陸羽決定出山,辭別老師,又回到師父身邊卻不是當和尚,而是決定將茶作為一生研究的愛好,當一個茶專家(唐時沒有這個稱謂)。

師父智積禪師只能遂了陸羽心願,筆者認為此時的陸羽對智積禪師很愧疚。

辭別師父,陸羽開始了他對茶的研究生涯。 不久,遇到貶到竟陵(湖北天門)崔司馬,崔國輔是前禮部員外郎,在見到年輕農夫模樣的陸羽時,被陸羽的茶知識折服,於是邀留在身邊做助手,第三年,安史之亂爆發,不安分的陸羽又想離開了,分別時,崔國輔將他人贈與自己的、心愛的白驢、烏犎牛和槐木做的書套送給了陸羽。

陸羽在這三年對茶的研究更深了,開始了尋茶之旅和隱士生活。

一路之上,他逢山駐足採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

從河南義陽和巴山峽川。在清明前夕,陸羽趕到了義陽郡(今河南信陽)。隨後,到了巴山,採製品嘗了「巴東真香茗」。在此,又耳聞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然後,轉道宜昌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

第二年夏,陸羽覺得自己應該找個安穩地方著書,於是又回到竟陵。

在距離竟陵縣城六十里的古驛道——晴灘驛松石湖旁的東岡村定居,整理出遊所得,深入研討茶學,並開始醞釀寫一部關於茶的專著。

可惜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安祿山攻破潼關,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入四川,將帝位傳位李享,關中難民蜂擁南下,競陵即將成為混戰區,陸羽隨著大批陝西人過江。

途中陸羽悲憤寫下《四悲詩》:

欲悲天失綱,胡塵蔽上蒼;

欲悲地失常,烽煙縱虎狼;

欲悲民失所,被驅若犬羊;

悲盈五湖山失色,夢魂和淚繞西江。

此後,陸羽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蒐集了不少採製茶葉的資料。

陸羽路過湖北揚子江畔遇到刺史李季卿,被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

  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

沒過多久,李季卿又請陸羽到衙門品茶,

身穿農夫衣服的陸羽提著茶具進入衙門。李季卿說:「陸先生精於茶道,天下了解。揚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極為絕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載難逢,陸先生不可錯過這個機會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給陸羽茶錢,陸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毀茶論》一篇。

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陸羽遊二十六歲歷到江蘇, 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皇甫冉,這個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的皇甫冉,給陸羽提供了許多行政方便,幫助陸羽研究茶。

第二年陸羽遊抵到湖州,見到闊別十九年的」姐姐」李季蘭,此時,三十歲的道姑李季蘭可謂光芒四射,而陸羽只不過默默無聞。

季蘭姐姐和陸羽家常敘舊,經常一起品茶、聊天、談論詩詞,也常常介紹朋友給陸羽認識。

不久,他移居杼山妙喜寺苕溪草堂,修心不修身,潛心著述。其間,他結識了靈澈、李治、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皎然等。

其中僧人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緇素忘年之交」。皎然對陸羽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

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這是後話。

陸羽和李季蘭之間的感情說是閨蜜更恰當,李季蘭愛慕較多,甚至愛上過陸羽朋友詩僧皎然,陸羽專心寫他的《茶經》,李季蘭繼續她的交際生活。

五年裏,陸羽整理三十二州、郡的實地考察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初稿。

四年後,他到紹興採過「越江茶」,並在紹興督製茶葉,這時已有青年茶工向他學習品茶。

又過了六年,陸羽根據曾為湖州刺史顏真卿編纂《韻海鏡源》時所掌握的大量資料,對《茶經》原稿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尤其對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訂,至此,《茶經》遂成初定稿。此後三年,又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誌》十卷、《警年》十卷。

第二年,八月,四十四歲的陸羽同友人送大書法家顏真卿離任返京後,又雲遊四方。其間,遊婺州東陽,拜訪縣令戴叔倫,戴作《敬酬陸羽山人》二首相贈。冬返湖州。

陸羽接到詔瑜,陸羽跟著宮人千里迢迢趕到長安,見到唐代宗李豫,代宗見陸羽雖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後,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嘗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碗。

原來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智積禪師品嘗。

智積禪師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著一飲而盡。便放下茶杯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裡?」皇帝喫了一驚:「大師怎麼知道陸羽來了?」智積禪師哈哈大笑道: 「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陸羽走出遮身的帷幕,對著師傅深伏拜下。

這是陸羽最後一次見到智積禪師,唐代宗賞識其才,詔拜他為「太子文學」,他不就職;不久,又改任為「太常寺太祝」,復不從命。

他用一首《戲作》充分表達了自己視榮華富貴如浮雲的清高。

乞我白萬金,封我異姓王;

不如獨悟時,大笑任輕狂。

陸羽狂傲不想做官,唐代宗只好放他遠去。

不久,智積禪師圓寂,陸羽得知後失聲痛哭,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六羨歌》。詩云: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者,

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這首詩既表明了陸羽對茶道的執著追求,又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深切懷念。

次年陸羽遷居無錫,結識權德輿。暢遊惠山,作《遊惠山寺記》。

建中元年,陸羽的《茶經》終於定稿付梓。

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首李商隱的無題詩句,描述陸羽和李季蘭最合適。

李季蘭也在太湖,久病不愈,陸羽聞訊,搖著烏篷船冒著濃霧到燕子湖探望,殷勤照料。

試想一下,四十六歲的陸羽,每天清晨劃著船穿過太湖,太陽落山後返回,只是為了照顧五十歲的李季蘭。

那一段時間,皎然尋遍山無錫也找不到陸羽,以致於皎然寫下「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的詩句感慨。曾有後人把這段故事演繹說成是陸羽去找李冶談情說愛著實有些偏頗。

面對藍顏知己,李季蘭感慨萬端,寫下《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詩紀念。

昔去繁霜月,

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

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

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

此外更何之。

此詩,對陸羽的依賴與感動,甚至還有複雜的激動,可見李季蘭將陸羽當做推心置腹、同病相憐的藍顏知己。

大唐是個開放的朝代,有才華橫溢的人都會受到重視,天命之年的李季蘭,也逃不過受剛繼位一年唐德宗的關注,風流的皇帝對

民間大放異彩的李季蘭感興趣已久,於是下諭旨令李季蘭進宮一見。

此後,陸羽與李季蘭成為永別。

不久,陸羽移居上饒。在城北二里,建宅築亭,鑿泉引水,環居植茶栽竹種花。

第二年,閑將朱泚叛亂,佔據長安自立為王,為證明篡位的合法性,脅迫知名人士為他歌頌,李季蘭被迫寫了首迎合的詩。

陸羽的新居落成,後人稱其宅為鴻漸宅。稱其泉為上饒陸羽泉。

也在這一年,朱泚反叛被平息後,李季蘭受牽連,被召見進宮,唐德宗怒斥李季蘭失德不忠,遂

下令撲殺,李季蘭從此香消玉殞,生命定格在54歲。

陸羽聽說李季蘭去世,傷心欲絕,寫詩紀念《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水,

空見年年江草齊。

第二年,還是舉子之身的孟郊拜會陸羽,祝賀喬遷之喜,看到環境幽雅的居地,三十四歲的孟郊作詩一首贈與陸羽,這就是著名《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

驚彼武陵狀,

移歸此巖邊。

開亭擬貯雲,

鑿石先得泉。

嘯竹引清吹,

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潔情,

擺落區中緣。

二年後,陸羽應領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寓住洪州玉之觀。第三年,編成《陸羽移居洪州玉之觀詩》一集,開篇以肖瑜《喜陸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觀詩》頷首,權德輿為之序 ,惜詩集早佚。

次年,五十六歲的陸羽,應嶺南節度使李復之邀,由洪州去廣州,結識判官周願,共佐李復。在其幕府居東,遂號東園子,人稱東園先生。次年辭歸洪州,仍居洪州玉芝觀。

三年後,陸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別業。閉門著書。此後三年著有《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

中元節,六十一歲的陸羽和七十三歲的皎然在妙喜寺中見面,陸羽親手泡茶贈與皎然,皎然飲之大為欣懷,留下《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一詩:

九日山僧院,

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自此一別,再無見面,直到去世。這是後話。

第二年,陸羽移居蘇州,在虎丘山北結廬(後世稱「陸羽樓」),鑿一巖井(後世稱陸羽巖井,今簡稱陸羽井),引水種茶,著《泉品》一卷。

五年後,六十六歲的陸羽懷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門外青塘別業。

四年後,陸羽終身視皎然為良師益友,皎然圓寂,享年83歲,剛入古稀之年的陸羽寫了一首詩追憶他們的友情:

萬木蕭疏春節深,

野照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

風雨誰登三癸亭;

禪隱初從皎然僧,

齋堂時溢助茶馨;

十載別離成永訣,

歸來黃葉蔽師墳。

第二年,陸羽辭世,享年七十一歲。

補充:

晚年陸羽與文人雅士交往甚少,少有詩文,卻常與青燈為伴。因此民間少有記載,陸羽作為佛門相關人物,是因為陸羽被佛門智積禪師收養,又與道標、皎然等很多高僧友善,因此,生卒年皆被佛門及時記入典籍。

順便提一句,二十四年前下令杖斃李季蘭,唐德宗李適在第二年八月在長安駕崩。

二、陸羽在文人中影響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聖」,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巨大榮譽。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陸羽在《茶經序》中這樣寫到……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

也就是說,陸羽是歷史中第一個專攻茶書的人。

陸羽在文壇上的才氣,在圈子裡被廣泛認同,加上茶這件事,也是文人騷客們很感興趣的,因此大家很願意和他交往,到處遊山玩水,吟詩作對。

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在浩如煙海的《茶經》研究文本中,獨樹一幟。比如茶樹的生長環境「陽崖陰林」就包含四層含義:陽,向陽;崖,指的是山坡同時也說明瞭茶的適宜土壤為爛石;陰林,說的是要有大樹遮蔭。又比如「凌露採焉」,並非指趁著露水採茶,而是指在凌晨有露水的日子採茶,因為這樣的日子是沒有雲的大晴天。而這些,都來源於老師過去多年的實踐和研究。

雖然好茶的栽培、評判標準,隨著時代更迭不停變化,而今天有的標準已然廢止,但對「茶德」的推崇,卻由《茶經》而起,無論是陸羽的「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還是「茶之十德」,茶文化早已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至今。

陳秋語2019—03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