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萬人參與的投票調查:「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聯想到什麼?」其中81%的人選擇了「逸夫樓」。從1986年向內地第一座逸夫樓——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投資開始,邵逸夫開啟了他特有的慈善模式。截至2012年,邵逸夫捐款金額近47.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400多所院校內以「逸夫」命名的樓館近3萬座。

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公益事業,從不過問捐助的後續細節,但對於「逸夫樓」的冠名權,卻有著深深的執念。其實,並非所有「逸夫樓」都由他全額出資建造,有一些是部分出資,如果建造費用超過本身預算,「逸」字最後一個點會缺筆,而如果全額出資建造,則是完整字。在北京師範大學,還流傳著一個邵逸夫捐助修繕圖書館的故事:因資金一時沒有全部到位,捐助方仍要求命名,當時在北師大任教的啟功先生說,可以命名,但只能叫「兔大樓」,全款到位,才能補為「逸夫樓」。無論故事真假,這座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投資、邵逸夫捐資、學校自籌資金合作建造的圖書館在1989年得以完工,被命名為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儘管邵逸夫說自己是一個「生意人」,但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他是一個「慈善家」。他的初衷在於「相信一個民族的偉大,在於他們能夠掌握觀念、傳播觀念,並且將觀念付諸實踐」,為此,遍及大半個中國的逸夫樓,承載著商幫經世救國的情懷,實實在在地留存在人們的視野中。身前行善,身後猶存,不知是否遂了「六叔」的心愿,功德圓滿,了無遺憾。


前面的回答有點不是事實

事實上,邵先生可以說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儘管他從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他的捐助, 從來都是有條件的, 他製作錦上添花的事情。

他的捐助方式基本上是這樣的,跟當地機構簽署協議, 有他出一部分錢, 當地機構必須有大多數的配套資金,項目做好以後, 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如果當地沒有資金支持, 捐助項目則不會成立。

我想起一個已經往生的老人, 余彭年先生。他可能沒有邵先生那麼闊,但是他的捐助方式, 是無條件的,是雪中送炭式的,他從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他身後的全部資產,都已經劃入慈善基金。他的兒子,迄今還是在深圳當農民工。

從這方面來說, 彭立珊先生比邵先生更值得尊敬。


邵逸夫致力於慈善事業,截至目前,他已累計向內地教育事業捐助超過31億港元,建設了大、中、小學項目4534個,遍及內地的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向18個省、市、自治區的751所受災中小學捐款達1.56億港元,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共有以「逸夫」命名的樓館近3萬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