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當然希望一勞永逸。但一報還一報,趙國也想到了反間計。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託,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問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殺了趙括嗎?」  

「是。」  「秦國就要圍攻趙都邯鄲了嗎?」  「是。」  蘇代於是說:「滅了趙國,秦國稱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歷史上週公、召公的功勞,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蘇代接著說:「上黨的百姓寧可歸附趙國,也不向秦投降,可見天下百姓不願做秦國的臣民。如果秦國滅了趙國,趙國北方的人會投奔燕國,東邊的歸入齊國,南面的跑去韓國魏國,秦國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著趙國驚恐之際,叫趙國割地求和,別再讓武安君建功立業了。」  

這段話說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勸秦昭王和談。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了: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徵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裏,昭王惱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陣吧!國相范雎親自去請,但白起犟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只能為王所棄。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覆,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鹹陽的3個月裏,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鹹陽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在後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殺神」的形象出現;然而當年,他是秦國真正的「戰神」,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和他徵戰數十年取得的赫赫戰功關係密切——這是歷代史學家都不會否認的事實。


也看過不少條友們對白起的評價,確實都說的有道理。戰國時期,畢竟還是我們名族之間的內部爭雄,只是想完成大統一這個最終的夢想,並不是想對其他諸侯國進行大屠殺,或者滅絕什麼的,畢竟都是同出一脈,只是兄弟之間的不和氣,有點矛盾。有幾個諸侯之間都是聯姻的,都是親戚朋友來的。但是白起的做法有點偏激了,直接挖坑埋咯,而且是擅自主張坑害這麼多條人命,弄得其他諸侯人心惶惶,使秦國處於眾矢之的,威脅到秦國的生死存亡。唉,喝了點酒,在微醺的狀態有這麼一點感想,不殺白起,無法對秦國民眾輿論做一個交代。。。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