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顧很多歷史事件的時候,常常會感嘆當事人為什麼會有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決斷,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孤立地去看那個歷史事件了。人和人雖有差別,但在本質上都是相似的,有匪夷所思的決斷,一般都是因為有匪夷所思的大環境支持他。

以同樣的道理回顧60年代,把眼光放得遠一些,位置站得高一些,會發現有些事情的發生實屬必然。那個時候,革命已經在全世界風起雲湧。在冷戰的另一個陣營里,學生造反、工人罷工、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體制運動烽煙滾滾,個性解放、「垮掉的一代等反主流文化激蕩,一個新世界似乎正呼之欲出。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發生的事,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1962年6月,45名新左派青年在密歇根州的休倫港集會,通過了一份長達62頁的《休倫港宣言》。《休倫港宣言》批評美國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國家,它的民主是一種「沒有公眾的政治」,它的公民受到一種他們所不知道的力量的威脅。

1964年9月24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2歲的哲學系學生馬里奧·薩維奧發起了「學生言論自由運動」。「今天美國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改變美國,我們整天為之焦慮的『未來』和『職業』正佔據著我們智力和道德的荒蕪地帶。」

他最著名的演講是「個人對機器」,「機器」一詞開始指的是工業生產與效率,接下來也會指向那些衝進校園逮捕學生的國民衛隊,還會指向坦克和直升機以及更殘酷的國家機器。「機器運轉起來是如此醜惡。你要讓自己躺在這個機器的齒輪、車輪、槓桿或是任何一種零件上。你要讓它停止運作。你要告訴那些運轉這台機器的人、擁有這台機器的人。除非你是自由的,否則這台機器將永遠無法正常運轉。」

1962年至1963年間,美國東部黑人爭取進入大學平等權利的鬥爭愈演愈烈。1963年6月12日密西西比州黑人領袖梅迪加·埃維斯遇害,隨即引發全國性抗議運動。1965年夏季,美國的種族騷亂再次高漲,「似乎美國的每個黑人區都在造社會的反」。

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遭暗殺,標誌著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非暴力戰略的終結。憤怒和絕望的黑人掀起的動亂大潮旋即席捲美國40多座城市。

進入60年代後,日本人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要求歸還衝繩和撤除一切美國軍事基地的鬥爭此伏彼起。

1964年1月,日本人民舉行的反美大示威達到高潮。在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逐漸轉入低潮後,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赤軍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日本赤軍共分為「赤軍派」,「聯合赤軍」和「日本赤軍」三派,相繼在1969年到1971年之間成立。聯合赤軍在1972年2月29日一次包圍戰中,被日本警方殲滅,倖存者加入了日本赤軍。而赤軍則於更早的一次與警察的突擊中被殲滅。

1965年10月中旬,在美國「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的策動下,由各團體組成的「越南日委員會」發動了有幾千萬人參加的全國性反戰活動。會議組織者在會上說,越南戰爭說明美國的自由主義已經腐敗,除了革命似乎別無選擇。 1966年被認為是美國「真正的嬉皮士之年」,它於1967年春夏之間達到高潮。

數萬反主流文化的美國青年以諸如怪誕的髮型、奇異的裝束、震耳欲聾的嘈雜音樂、荒唐的集會和旅行、放蕩的性行為以及吸毒等「垮掉的一代」的形象,表示對權威的蔑視和對政府、對社會的反叛。

1968年1月底,美國反戰示威的人數驟然增加3倍。1968年1月至6月中旬,在反戰運動和反種族歧視運動的推動下,美國共發生221起大規模遊行示威,遍及101所大學,有近4萬學生參加。4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佔領學校,一些學校的學生在校內建立「解放區」。

1967年起,義大利都靈、比薩、那不勒斯等城市學生反對現行大學制度的罷課演變為佔領大學的風潮,到1968年已發展到頻頻與警察發生衝突。

1967年6月,聯邦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領導的學潮,使全國許多大學陷於癱瘓。

1967年至1968年,日本116所大學先後舉行罷課。1968年春夏,東京大學等的學生與衝進學校的警方緊張對峙。

1968年5月,發端於年初的法國學生運動迅速達到高潮。學生與警察的衝突不斷升級,終於釀成10日的「街壘之夜」。一位學生領袖聲稱:「今夜街上所發生的一切是整整一代人在反抗某種社會制度。」28日,總人口5000多萬的法國有1000多萬工人罷工,30多所大學被學生佔領。「五月風暴」中,學生、工人、市民的遊行隊伍中高舉著胡志明、格瓦拉、毛澤東的畫像,和「沿著毛澤東指引的道路前進」、「再創一個巴黎公社」等大幅標語,整個國家接近癱瘓。

整個60年代,看上去全球的學生都在鬧事,無論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還是社會主義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各地一片學潮。青年人對現狀的憤怒與反叛,匯成一股洶湧澎湃的大潮。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九大政治報告中說:「日本、西歐、北美資本主義心臟地區,爆發了空前巨大的革命運動,越來越多的人民正在覺醒。」

60年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運動?幾十年來,各國都進行了很多研究,普遍認為是對舊時代叢林法則的反抗。1968年春天,20歲的馬克·魯德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剛從古巴歸來,「那時候我們想表現得非常酷,當時世界上最酷的就是反對美帝國主義的那幫人」。

「上世紀60年代我喜歡談論革命,改變世界,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這也許是上世紀60年代的全部主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