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1日文章,原題:銀行業的未來在

中國武君(音)的蘋果手機就像一個金融超市:她通常在網上存數百美元等值的人民幣用於日常花銷,碰到大件支出時還會存得更多。購買投資基金、和朋友喫飯付賬單以及給家人轉錢,只需要在屏幕上操作幾下即可。武女士說,「我天天都這麼操作,點擊一下,商家掃個二維碼就行了。甚至連錢包都不用帶」。

  上述操作與銀行不直接相關。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正在利用他們的網路支付系統擠進一系列金融管理服務,從銀行手中「撬走」存款和收費業務。

  花旗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已經和該國主要銀行擁有差不多的客戶。武君是支付寶4.5億客戶之一,而支付寶所屬的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是這個領域的領軍者之一。除了與計程車預約和餐飲外賣服務機構聯合,支付寶還在加大金融產品的推廣力度。用戶可以使用餘額寶把閑置現金存放在一個計息賬戶,或者放入螞蟻聚寶裏來購買收益更高的投資產品。另一個競爭對手騰訊通過微信打造金融服務。去年,該公司也推出網路銀行,進行小額存貸款業務。

  通過類似業務,這些互聯網公司擴大了在中國互聯網支付領域的領先地位。不過,武女士顯得很小心,她說將幾百美元存在網上銀行沒關係,但要是數額大,就會有安全問題,所以她傾向於將大額資金存在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由政府擔保。

  在中國,銀行界人士表示,他們銀行的存款正被用簡訊宣傳高回報的理財公司撬走。他們還說,金融科技公司目前還處於加速階段,預計這些公司最後將面臨更多監管,在手續費和利息支付方面向銀行看齊。上海的李女士表示,「銀行必須有,但我們到銀行去的頻次越來越少」。(作者艾華添、阿莉莎·阿布科維茨,傳文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