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投資研究


Economy-Investment

全面放開二孩,為權利還是為經濟?

謠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這句話再度得到驗證。

1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決定,全面放開二孩。就在此前不久,面對全面放開二孩傳聞,衛計委一再矢口否認,並且一度表示「我國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認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還是存在著生育反彈的風險,而官方專家則不忘人口爆炸論的陳詞濫調,渾然不顧「單獨二孩」申請率遠遠低於官方預期的現實。

2013年底放開單獨二孩時,官方曾聲稱每年至少新增出生人口200萬人,然而截至2014年底,只有近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即便到2015年5月底,全國也只有145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官方專家所謂的「嬰兒潮」並未到來。

無論是對單獨二孩200萬的新增人口預期,還是關於「嬰兒潮」的危言聳聽,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隨意取捨,故意誇大中國目前的人口形勢。事實上,按照官方數據,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4,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1,已經非常接近國際上公認的1.3的「低生育陷阱」。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觀點,任何一個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生育率的下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走過這樣的歷程。這背後,既有婦女地位提高家庭主婦角色弱化導致的觀念變遷,也有撫養成本高企之下的理性選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在其《生育率的經濟學分析》中還提及另一種觀念變化:隨著教育水平提高,現代父母更關注孩子的「質量」而非數量,這同樣會導致生育率下降。

所以,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早已不是人口過度增長會帶來怎樣的負擔,而是人口增長緩慢會帶來怎樣的困難。換言之,單獨二孩申請遇冷,即便現在全面放開二孩,人口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日本未實施過計劃生育,但從1980年代就開始遭遇人口危機,其間雖然不斷鼓勵生育,但仍然抵擋不住生育率下滑的危機。日本安倍政府為了緩解人口危機,還特意制定《一億總活躍計劃》,但效果並不被看好。

2

經濟上有「低生育陷阱」一說。低生育所影響的不只是勞動力短缺和人口老齡化加劇,更會帶來社會消費和創新的危機。強制的計劃生育,同樣還產生性別失衡的惡果。

經濟的惡果已經顯現,這恐怕是政策轉變的關節所在。不得不說的是,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背後充斥的都是經濟考量,而全無權利因素。全面放開二孩,並非因為尊重生育權利而產生的主動放開,而是經濟惡果呈現之後的被迫選擇。正如當初鼓勵生育,是基於人口與國力的關係認知,隨後強制試行計劃生育,採用的乃是人口負擔論的片面論調。

無論是人口是資源還是負擔,背後體現都是工具化思維。既然是工具化思維,那麼生殺予奪,全部都操之權力之手。要不要放開,何時放開,怎麼放開,全部都由權力說了算,而公眾則只能在一旁猜啞謎。

至於當初那些因為生育二孩而被扒屋牽牛的,那些為了躲避所謂社會撫養費而東躲西藏的,以至於公民在自己的祖國成了「黑戶」的,那些因為抗議計劃生育而不幸丟掉工作的,他們該為這樣的政策歡呼嗎?

作者 凱風 / 2015-10-29

來源 《雞蛋與高牆》

生於政策,死於政策

一聲令下,政策改變了,二 胎合法了。

可以想像,有些本來無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即將來到這個世界。而在此之前,有些孩子即將來到這個世界,卻因為政策「胎死腹中」。

在中國,政策,就是這麼動人心魄,扣人心絃。開一個會議,定一個政策,很多人的命運,就因此而改變了,甚至,改變的不是命運,而是一個人是否有資格來到這個世界。

2015年10月29日,一個會議結束,計生政策調整了。二 胎,放開了。一個孩子的出生,昨天還不可以,今天就可以了,要看政策。政策二字,60多年來,深入中國人的骨髓。

相對於法律,政策更為神奇、更具魔力,它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出臺了,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廢除。

時間倒退到33年前。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計 劃 生 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國家幹部和職工、城鎮居民,除特殊情況經過批准者外,一對夫婦只生 育一個孩子,農村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從此,計 劃 生 育,成為「基本國策」,在政策的強力管控下,「超生」一度成為一個恐怖的詞兒。

於是,在這樣一個政策之下,為了國家明天更美好,發生了許多人命關天的事兒,上演過許多人間慘劇。《超生遊擊隊》的小品,也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公然嘲諷和調侃人類天然的生育權。這也是一項中國特色,我不知道,全世界,還有哪個國家,用政策「計 劃」一個家庭孩子的數量。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特殊」。

是的,中國特殊,已經成為中國幾代人耳熟能詳的「道理」。相當多的人,已經認同了這個「道理」,並為其辯護。比如,相當多的人相信,中國的人太多了,如果不加以控制,這片國土將承載不起。其實,只要稍微動點腦子,就會奇怪,為什麼有的國家人口密度比中國大的多,卻沒有擔心養不起?

如果一個家庭養不起自己的家庭成員,那一定是家長有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擔心「養不起」國民,那是誰的問題?這個話題不便追問,我們不妨追問一下,如果一個城市的交通擁堵,是城市的管理者和規劃者有問題,還是開車的人有問題?——顯然,這個問題也不宜追問,政策已經實施,是限制買車和限制汽車上路。

一聲令下,令行禁止。這就是政策的魔力,功效神奇,彷彿婦炎潔,難言之隱,可以一洗了之。

當然,政策的魔力,來自權力,它可以讓違背政策的人,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很多人是付不起的,就默默承受了。

這個代價,有時候就表現為錢。這世界上,似乎,只有錢比政策更有魔力。比如,在北京,當你的車被限行的時候,如果願意付出被罰款100元的代價,你就可以上路了。也就是說,用錢有時候可以突破政策,可以贖買開車上路的自由。

同樣,「超生」也是,如果你足夠有錢,交納得起「社會撫養費」,就有了「 生 育自由」。當初張藝謀同志因為超生被罰款748萬元,他付出的這個價格,就是贖買生育權的價格。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缺錢」因而「缺自由」,不像張藝謀那樣有錢,所以,只好捨棄一些自由,成為遵守政策的好公民。好公民還擁有了一項「權力」——可以鄙視和譴責張藝謀違反國策。可是,張藝謀的案例,也分明告訴人們,有些政策,是可以被金錢鄙視的。用錢贖買自由,比起不允許出生,比起強制「胎死腹中」,「人性化」多了……

就是這樣,我們的一生,都在與政策打交道。一個胎兒能不能出生,一個孩子能不能上學,一個人能不能自由遷徙,一個人能不能買房子……

總之,二 胎放開,是一個可喜政策。可喜並非更多的孩子可以來到這個世界,而是,相當多的中國家庭,獲得選擇是否再生一個孩子的全力和自由。當然,有些人,權利到手了,但年華老去了,已無「卵用」——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政策再魔力,權力再神奇,也無法讓人變年輕,那就,只好認命。

政策大國,想想政策,百感交集。

作者 王海濤 / 2015-10-30

來源 《海濤評論》

《經濟與投資研究》Economy-Investment


本文由《經濟與投資研究》獨家整理編輯

轉載請聯繫主編微信 Amazingdoctor2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