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見證改革開放40年 財經 第1張

天津,大悅城購物中心的可口可樂快樂工廠體驗店

改革開放40年來,內地向世界打開大門,一批批外資企業也陸續進入內地市場。作為最先進入內地市場的國際知名品牌,擁有百年曆史的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也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重回內地大陸,開啟在華發展的新篇章。

重回內地大陸

在今天的內地,買一支可口可樂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但是你可能還不知道,早在20世紀20年代,它就已經進入內地市場,而上海更是其中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

1927年,可口可樂進入內地並在上海設廠生產,當時是由屈臣氏礦泉水公司負責裝瓶。到了1933年,短短的6年時間,上海廠已經是可口可樂在美國之外的最大裝瓶廠。進入1948年,可口可樂在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的銷量一路高歌,上海成為了第一個年銷量超過100萬標箱(2400萬瓶)的美國境外市場。那時的上海灘,在百樂門、仙樂斯這些高級舞廳和娛樂場所裏,可口可樂的時尚身影不可或缺。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自此之後的30年內,大陸市場上再沒出現過這種喝起來有點像中藥的飲料。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地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在這幾天前後,還發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

那年12月13日,內地和美國在北京飯店完成建交談判;而在同一層樓的另一間會議室裏,可口可樂公司也正與內地糧油進出口總公司(下稱“中糧公司”)進行合作談判。三天後的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兩國宣佈雙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可口可樂公司緊隨其後,在12月19日宣佈進軍內地市場,成為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第一家進入內地大陸的外企。

根據可口可樂公司與中糧公司的協議,美國採用補償貿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內地主要城市和遊覽區提供可口可樂制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內地開設專廠灌裝並銷售。在可口可樂裝瓶廠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糧公司安排銷售。根據中糧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豐行協助下,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於1979年底由香港發往北京。

選址建廠

可口可樂重返大陸市場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在哪裡建廠。美國方面提議選址在與可口可樂有過淵源的上海,但是,當中糧公司與上海有關部門聯系時,卻受到上海強烈抵制。據中糧總公司當事人回憶:當時有人指責中糧總公司引進可口可樂是“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是資本主義奢靡生活的象徵。迫於輿論壓力,無奈之下,可口可樂放棄上海。

幾經周折,1981年4月,在時任北京市委書記林乎加的支持下,裝瓶廠最終落腳在北京五里店中糧公司下屬北京烤鴨廠的一個舊廠房。為了保障水質,可口可樂為北京廠提供的是反滲透水凈化系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處理設備,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這項技術。

可口可樂:見證改革開放40年 財經 第2張

1997年,北京街頭的可口可樂零售攤

雙方當時的合作方式是:可口可樂贈送一條能實現每分鐘最大灌裝1200瓶以上的全自動化瓶裝線,相當於當時西方國家的先進水平。中方每年花30萬美元購買可口可樂的濃縮汁。在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可口可樂先後派出了180多人次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北京,幫助安裝設備,調試和培訓內地技術人員。最終考慮到員工的熟練程度、內地市場的需求和設備保養維修的便利,投產初期實際生產速度是每分鐘300瓶。可口可樂方初初預計投資60萬美元,最後建廠花了將近100萬美元。

北京廠的建立對內地的飲料行業起到了示範作用,內地飲料行業,製藥行業都前往參觀,所有人都對可口可樂嚴格的質量管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反滲透的水處理設備和一分鐘1000多瓶的生產速度,依然是內地飲料行業的主流。

試運營一週後,生產線正式投產,第一批內地大陸灌裝的可口可樂源源不斷地走下生產線。當時《紐約時報》報道說,“工廠開業時,比兩年多前中美邦交正常化還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時任可口可樂集團主席也說:“內地是個大寶貝,機會很多。”之後,可口可樂公司又在廣州等地先後開設瓶裝廠,並於1988年在上海建成了裝瓶廠和濃縮液廠。從此,可口可樂在內地市場的所有裝瓶廠所需要的飲料濃縮液均來自上海。

聲名鵲起

盡管當時可口可樂在國外已經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然而重回內地大陸市場的初期,可口可樂的銷售並沒有像預期的那麼樂觀。當時,北京工人的平均工資大概是四五十塊,大部分消費者接受度更高的是老字號汽水北冰洋,每瓶0.15元,而可口可樂是每瓶0.45元,是北冰洋汽水的三倍。何況,可口可樂已經闊別內地市場30多年,人們還不習慣它那略帶中藥的味道。

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北京可口可樂分公司在各大商場推銷買一支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筷子,通過搞促銷吸引了不少關注,這亦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做商業推廣的外企。盡管可口可樂開始推銷產品,但由於那時候的政治氣氛,他們依然小心翼翼,畢竟改革開放才剛開始,需要一步步試探挪動,而且可能每一步都要摸着石頭,驚險過河。

直到1986年,可口可樂纔在內地聲名鵲起。那年的4月12日,內地頒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明確要充分保護外企權益。以可口可樂為代表的外資,卒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電視機逐漸普及,看電視已經成為老百姓重要的休閑方式。

10月的一天,在《新聞聯播》後,全國18家電視臺同時播放了可口可樂的廣告。廣告配着童安格的流行歌,洋溢着快樂生活的味道,在朋友聚會、閨女出嫁、父慈子孝等人生美好時刻,都需要來上一杯可口可樂。這則廣告向全內地的人們傳遞出一個信息:可口可樂可以在內地市場光明正大地銷售了。此後,可口可樂在內地的廣告鋪天蓋地,越來越多的人對可口可樂所代表的愜意、暢快的西方休閑文化產生了興趣,可口可樂開始逐漸被內地消費者重新接受。

從1979年重返內地市場至今,可口可樂用39年的時間,在內地市場由無到有,現已躋身可口可樂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場。更重要的是自可口可樂之後,肯德基、麥當勞相繼跟隨來到內地擴展事業版圖。

見證內地發展

在內地開放的許多里程碑,都能見到可口可樂的身影。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北京舉辦亞運會,這是內地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共6578人參加了這屆亞運會。亞運會的圓滿成功,讓全世界進一步瞭解了內地和亞洲。可口可樂專門組織了一個1500人的團隊,服務北京亞運會,分佈於各比賽場館的免費品嘗活動伴隨着亞運賽事的報道走進千家萬戶。此後,可口可樂對內地體育賽事的關注非常緊密,並陸續贊助了很多體育活動,塑造青春、活力、激情與內地共成長的品牌形象。

申辦奧運是內地人民長期以來的意願,可口可樂參與了北京申奧到成功舉辦奧運會的過程。2001年7月13日,當“北京”這個名字藉由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的聲音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數十萬北京民眾湧上街頭,五星紅旗隨處飄揚。可口可樂連夜啟動生產線和物流鏈,打造了全新金色的申奧成功限量紀念罐,第二天一早就現身於狂歡的人羣中。

隨後的2003年8月3日,當北京奧運會會徽在天壇祈年殿揭標後,可口可樂成為第一家被授權使用新會徽的公司,100萬罐帶有內地印的可口可樂紀念罐上市。運動員的颯爽英姿、醇厚的內地文化、酷爽的可口可樂合而為一。

而在2005年11月11日,這個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1000天的日子裏,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誕生了。可口可樂再次率先出擊,在當天就推出了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紀念罐。

到了2008年8月8日,奧運五環像璀璨的繁星絢爛奪目,與五星紅旗一起,在北京鳥巢體育場中央冉冉上升。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口可樂再次獻上北京限定的08.08.08奧運城市版金罐,暢爽奧運,小小的瓶罐見證了北京奧運每一個重要時刻。可口可樂已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它還代表一種文化、一種營銷、一種精神。

目前,可口可樂公司在內地完成投資130億美元、建有45個生產工廠,直接僱用員工約45000名,果汁類產品成為可口可樂全球第一大市場。2018年上半年可口可樂在內地營收約為200.35億元人民幣。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可口可樂有幸能夠參與其中。”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鯤傑表示,“作為可口可樂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場,內地代表了可口可樂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機遇,我們對內地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可口可樂將繼續與合作夥伴攜手前行,通過不斷創新,為內地的消費者創造更多他們喜愛的產品和品類。”

在可口可樂公司大中華區及韓國蒙古區業務副總裁張建弢看來,“可口可樂在內地經歷了不平凡的40年,是內地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參與者和見證者。”40年來,可口可樂在內地從單一品牌起步,發展到如今20多個品牌,經歷了從產品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特別是近10年來,內地的互聯網和數字化發展迅速,可口可樂也通過應用AI系統來瞭解消費者、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等。

“內地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經濟體量足以讓國人對未來有十足的底氣,通過深化和擴大經濟活動,內地依然有望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張建弢說。

“2018年我們推出了幾十種新產品,內地區的業務非常好。”張建弢認為,2018年前三個季度內地的GDP增長比較穩定、表明內地的消費者需求仍在增加,“對於政府減稅、減費的政策我們發自肺腑的支持,企業也因此有了更多信心,我們考慮的是如何開足馬力把市場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