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軍發展,在材質上經歷了木製、鐵制、鋼製三個階段;

在動力上,經歷了風帆動力—蒸汽動力(煤炭)--石油動力—核動力四個階段;

英國海軍的目標是要能馳騁全球,由於對蒸汽機的不夠信任,因此英國人長期堅持風帆和櫓槳是最可靠的動力來源;

1850年5月16日,法國推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戰艦—拿破崙號,排水量5120噸,航速12.1節;但拿破崙號仍保留了風帆;

由於桅杆的存在,導致炮塔沒有合適的位置,1873年4月19日,英國蹂躪級戰列艦成為世界上第一艘無桅純蒸汽動力戰艦;排水量9330噸,航速13.84節,造價361438英鎊;

1910年4月12日,美國的波爾丁號驅逐艦使用燃油為主要動力,吹響了又一次海軍革命的號角;波爾丁號排水量754噸,時速30節,造價652,928.16美元;

在波爾丁號成功後,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海軍建設主任菲利普·沃茨爵士、海軍上將約翰·費舍爾爵士,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新時代的開篇,他們一致決定:建造不使用煤炭,完全以石油為動力的新型戰列艦;

伊麗莎白女王號1912年10月21日開始建造,1914年1月完工;排水量33,110噸,航速24節,造價3014103英鎊;由於伊麗莎白女王級純原油動力戰艦在一戰中的出色演出,令致一戰後煤炭驅動戰艦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長崎事件

中法戰爭剛剛結束,1885年6月,慈禧啟動了紫禁城西苑三海工程(中海、南海、北海),需銀600萬兩;而受法艦橫行東南沿海的刺激,李鴻章、曾國荃、張之洞競相擴建海軍,同時被法艦摧毀的馬尾造船廠亦亟需重建;

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在由海參崴歸國途中,停泊在日本長崎進行維修;

8月13日、15日,連續發生兩起清國水兵與長崎警察、市民大規模械鬥事件,北洋水師4人被打死,53人受傷;日本警察2人被打死,19人受傷,日本平民受傷人數不詳;

事件起因是13日有500名清國水兵未經日本政府批准便擅自上岸嫖娼,酒醉後開始侮辱襲擊日本良家婦女,伴隨有打砸搶行動;日本警察出動彈壓;

15日,450名清國水兵暗藏利器再度登岸襲擊長崎警察局;

長崎事件爆發後,北洋水師英國總教官琅威理建議李鴻章立即將日本海軍予以殲滅,永絕後患;

但慈禧與李鴻章主張先禮後兵,清廷要求日本賠款,日本認為是清國水兵挑釁在先,猥褻日本女性,搶劫日本商店;清廷表示若不賠款便開戰;最終,日本同意賠款37000日元,並承擔醫藥費;

長崎事件令慈禧與李鴻章認為日本果然是一撮爾小國,不足為懼;

長崎事件令日本朝野、日本國民認為清國之無法無天、橫行霸道、以強凌弱,已令人忍無可忍;長崎事件後,原先主張日中親善的政治派別消匿無蹤,連七歲幼兒都知道長大以後一定要洗雪恥辱、痛擊清國;

另外,在長崎事件中,登岸的清國水兵在械鬥中遺失了北洋水師電報譯電本,日本根據這本譯電本成功破解了清國的譯電密碼,這在日後的甲午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頤和園工程

1886年12月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鋼鐵混合裝甲巡洋艦平遠號(2150噸)在馬尾造船廠開工,造價52.4萬兩;1889年5月15日竣工;這也是北洋水師在甲午之前最後一艘新艦;

1888年,慈禧啟動重建頤和園計劃,需銀2000萬兩;翁同龢請停止擴建海軍,慈禧予以批准;自1888年後,北洋水師每年僅撥給維持管養經費,再未添置新艦;

翁同龢的原因:

1、 其長兄翁同書因與太平軍、捻軍作戰不力,被李鴻章請旨流配新疆;自此,翁同龢與李鴻章勢不兩立;

2、 翁同龢與光緒有師生之情、父子之情,他極希望慈禧還政於光緒,希望以大修三海、頤和園,換取慈禧真心實意放權給光緒;

3、 慈禧、海防、加上國計民生之艱辛,當政者必須有所選擇;翁同龢認為在兩大工程完工後,再恢復海軍建設,未必就會有國難發生。

自三海、頤和園兩大工程啟動,至甲午戰爭爆發,工程款已投入1600萬兩,其中1200萬兩來自海軍衙門;

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去世;各派政治勢力的維穩中心喪失,鬥爭白熱化;1891年6月,光緒親政以後,翁同龢以水旱災害需要賑濟為名,要求清國陸軍停止從外國購買軍械兩年;

西洋史認為翁同龢是清國甲午戰敗的第一罪人;

但在另一方面,李鴻章從來不是一個窮人,他治下的輪船局、招商局、製造局、電報局,每年亦有龐大的營收;從李鴻章1890年逼走琅威理來看,他認為北洋水師已足以橫行東亞,可高枕無憂,正是他的這種心態,遭致朝野停發海陸軍經費用於他處的輿論環境;

另一方面,鑒於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從建立到覆滅,它們經歷的所有海戰,未能擊沉任何一艘敵艦;李鴻章所誇耀的所謂北洋新式陸軍,亦同樣一擊即潰;從這個意義上看,翁同龢有先見之明,在大清國,投入多少銀子,都是無底洞兼打水漂,不如修修頤和園、中南海,還能給後世留下幾棵樹一窪湖泊。

三、定遠級的世界定位

定遠級戰列艦1885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時,除了噸位遠遜於同時期的英國不屈號和義大利級戰列艦外,其它指標都處於世界前列,堪稱世界一流戰艦之一;

(註:英國不屈號: 1881年10月18日完工、排水量10880噸;

義大利級戰列艦:1885年10月16日完工、排水量13897噸;)

但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定遠級戰艦直線下降為世界二流戰艦,和同時期的先進戰艦相比,其噸位、航速、艦載火力都已有巨大差距;

1、 中國定遠級戰列艦:1885年11月服役,7259噸、航速15.4節;有艦載火炮12門:305mm4門、105mm2門、37mm6門;魚雷發射管3個;

2、 英國皇權級戰列艦: 1892年5月服役,14380噸,航速17.5節;有艦載火炮36門:343mm4門、152mm10門、57mm10門、47mm12門;魚雷發射管6個;

3、 義大利翁貝託級戰列艦:1893年2月16日服役,13892噸,航速18.5節;有艦載火炮54門:343mm4門、152mm8門、119mm16門、57mm16門、37mm10門;魚雷發射管5個;

4、 德國勃蘭登堡級戰列艦:1893年10月31日服役,10013噸,航速17節;有艦載火炮22門:280mm6門、105mm8門、88mm8門;魚雷發射管3個;

5、 俄國阿波斯洛托夫級戰列艦:1893年6月17日服役,8850噸,航速15節;有艦載火炮30門:305mm4門、152mm4門、47mm12門、37mm10門;魚雷發射管6個;

6、 美國印第安納級戰列艦:1895年11月20日服役,10453噸,航速15.6節;有艦載火炮42門:330mm4門、203mm8門、152mm4門、57mm20門、37mm6門;魚雷發射管6個。

我想,一個先進戰艦全靠外購的國家,是稱不上海軍強國的;因此,日本雖然打贏了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但它仍算不上世界海軍強國;日本與世界諸強鼎足而立,是從1910年11月17日以後開始的;因為那一天,是日本最後一次從外國購買戰艦;

日本自1906年開始停止從國外進口鋼材,這標誌著日本的軍火基礎工業已有相當能力;1910年11月17日,日本向英國訂購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金剛號無畏級戰列巡洋艦1艘;此後,直到二戰戰敗,日本再未向外國訂購軍艦;

日本海軍最大的驕傲,就是搶在英國之前,於1921年11月13日,橫須賀造船廠建造完成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

然而,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了嗎?日本民族很不幸,一戰期間,世界海軍發展史完成了石油動力取代煤炭動力的全面技術革命;一戰之後,日本有能力生產世界最先進的戰艦,她卻沒法變出石油來,這不是智慧和勤奮能換來的。

當時亞洲只有兩個油田能滿足日本的軍用、民用需求:伊朗、馬來西亞;這兩大油田都屬於英國;

當時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是美國;這意味著日本即使擁有世上最先進的兵器、最勤奮進取的民族,一旦美英兩國要與日本為敵,那日本便什麼也不是了,所有的戰力都化為廢鐵。

日本民族又是幸運的,二戰後,日本雖然不再做強國夢,但日本國民卻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幸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