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我是千千千里馬。傳統文化是中國系統的文化。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歷史等等諸多方面。

對中國文化非白即黑的極端看法,也來自不同的文化羣體。原因也是非常複雜的。

大體來說,否定傳統文化的人,來自於接受西方文化較多的羣體。這個羣體的的人,有的是在國外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科學的過程中,感覺中國與西方差距很大,改革中國文化落後面貌的心情比較急切,所以,對中國文化採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中國文化一點用處都沒有,應該完全採用西方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教育體制,經濟制度,法律制度,醫學體系等等,總之,凡是可以採用的都採用西方,把中國的一切都絕了,中國就不會落後了。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中國青年到國外學習,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基本還是比較理性的,但是,對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不滿,他們往往就以外國的好處批判中國的短處。例如,外國人排隊,中國人不講秩序。

於是就批判中國文化就是一個不講秩序的文化。

其實,文化都是在一種生活發展中形成的。現代的西方已經一百多年的現代化,經歷了幾代人的進步。他們自己也是經歷了與中國同樣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現代化只有短短几十年,兩代人都沒有,一些傳統的陳規陋習自然一時也消除不了,只有經歷幾代人人努力,才能最後完善。

比如,今天,社會發展非常快,零零後和九零後就不一樣,九零後又與八零後不一樣。

每十年就有很大進步。為什麼?因為文化經濟背景不一樣。所以,今天的零零後就對傳統文化沒有那樣多的否定。

但是,還是有一種西方文化代表時尚的盲目。例如,一直包包也是法國的好,一個馬桶蓋也是日本的好,一隻狗,也是西班牙的時尚。

這也是對中國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現。

與之相反,把傳統文化看得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來自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羣體。

中國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一方面有留學國外的,一方面也有固守家園,受教育程度很低的。

這些人主要是農村的中老年,他們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些不習慣。所以,對中國文化不容半點批評,只要誰批評中國文化,他們就憤怒,就說那是一種漢奸文化,是賣國文化。而把西方文化斥為邪惡文化。認為,只有中國文化纔是世界最優秀的文化。

對中國文化即尊重又有批判的,來自於新一代的傳統文化。這一代人,即看到中國文化都有點,也看到中國文化都缺點。

近代一百年世界風雲變幻,中國在困境下奮起自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地位一直在變化,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融合。

中國文化不是全黑也不是全白。極端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

應該看到,把效果文化神祕化,這是一種現代的無知。

例如,我們傳統文化都《易經》是不可否認的精華。但是,一些人把《易經》說得比現代物理學還物理學,這就是一種文化無知了。

畢竟《易經》距離現代物理學有很大的距離。


文化本身是大的概念。「非此既彼,非白即黑」,本身就是文化一個狹義理解。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問題中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僅僅是文化中,不同的人所闡述或者表達的一個觀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我們的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類也也屬於文化的類別。

受全球化影響,西方文化傳播,融入中國。纔有了現在所謂的傳統文化之稱謂。

中華民族先人歷來主張太極陰陽之道,陰陽之道可以說相當於是「相對論」。

大部分的外國人喜歡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我們中國的先賢認知中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因為時空點的不同,所謂的對和錯的概念也是會變化的。

所以用非黑即白的理論認識來討論這個世界的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首先從人數上講,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們的文化認知參差不一,對傳統文化有些有極端看法的人是必然的。再者中國自清未以來,社會動蕩,文化不自信,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軍事實力增強,文化自信開始復甦,外來文化進入變多,文化融合變多,新文化思想萌發。那麼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各體中的感覺認知產生不同,且產生一些極端看法的人。外來文化進入產生一些哈韓哈日歐美的小團體,從而本土文化的抵制產生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但隨著國家不斷的強大,文化更為自信,融合能力更為強大。外來的糟粕被排泄掉,好的被吸收,那麼這種極端的人便會減少。


中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一羣人了,作為先祖的智慧遺產,作為先祖骨子裡流傳下來的傳統,「中庸」或者說「灰」纔是中國人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吧,所以無論對於傳統文化,還是對於現在流行的區塊鏈,AR,人工智慧之類先進科學,都是半吸收半批判。

仁義禮智信,勤孝躬儉讓,個人覺得是傳統文化留下的瑰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其中業務非黑即白之爭。

但還有一些傳統文化和技藝,如「中醫」「傳統製造技藝」有時間經驗證明的行之有效,但隨著科技發展的進步和環境的變化,我們要做的是傳承接受,改進發展,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去辯證學習,而不要非黑即白的全部接受,或全部否定。


其實按照中國人個性特徵,應該不會產生這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極端看法。因為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像八卦圖。它是隨時因地制宜,因時度世而改變的。所以屬於柔性而不是剛性風格。你說的性格特徵反而是西方人的個性。他們很難變通,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所以做事嚴謹,一條筋。一旦認準了就會非常認同和信任。跟外國人做生意雖然不容易,但是一旦他信任了就會比跟中國人做生意更加容易。


這些人主要還是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往往不能圓滿的來看待,很容易有這些極端的看法,正如小馬過河一樣,各人有各人的見解與理解,往往從自身立場出發來看待就容易出現,當我們瞭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就會有不一樣的見解,其實傳統文化逐漸回歸,個人認為是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相處,所以要有辯證、客觀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就不會偏頗!


謝謝邀請。有些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極端看法,我認為:1,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他們看電影看電視劇,常常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兩種,看比賽時常常支持一方反對一方,所以對中國傳統文化自然就是,如果說它好,就毫無批評的繼承;如果說它不好,就會全盤拋棄。2,自身知識面狹窄,不能全面的看問題。正因為觀念不能更新,思想不能進步,所以也就沒有一分為二的思考習慣,產生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極端看法也就不難理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