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之前,強敵壓境,作為朝廷重臣,翁同龢主戰,李鴻章主和。

如果只是從結果來看,如果清朝沒有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而是按照李鴻章的意見與日本和談,那麼最壞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不至於把戰火延伸到中國境內,北洋水師也不會一戰就全部報銷。和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與日本達成的協議相比,這個結果其實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只是從這個角度看,那就很容易把翁同龢和明末的東林黨等同起來,也很容易把翁同龢和當時組成的其他清清流等同起來。因為他們的反應是完全情緒化的,而沒有進行理性的利弊得失的計算。反正要打也是李鴻章來打,要談也是李鴻章去談,和翁同龢都沒有太大關係,最大不了就是臨事一死報君王。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中日雙方差不多同時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在日本就是明治維新,而在中國則是洋務運動。但在1890年之前,中國對日本還是有相當大的優勢的。無論是清朝的海軍還是陸軍,都是足以讓日本望而生畏的。在1891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之後,清朝應朝鮮王室之請派兵進入朝鮮,協助恢復政治秩序,而日本則是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強行派兵進入朝鮮的。這就是日本已經準備好了與中國正面對抗,將魔爪伸向了大陸。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訴求主要是將清朝的勢力從朝鮮半島擠出去,放棄清朝對朝鮮的宗主權,這也就是日本當時所謂的要求清朝承認朝鮮獨立的真實含義,實際上則是把朝鮮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和保護國。日本更進一步的訴求的是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大陸。但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還想不到這麼遠,因為他們對清朝和自己的實力差距並不十分清楚。

但需要注意的是,朝鮮和越南都是中國主要的保護國,也是傳統上的中國的藩屬國。在中法戰爭中,中國已經以同樣的方式失去了越南這個藩屬國,被迫承認越南獨立,放棄了宗主權。這之後也就只有朝鮮這一個藩屬國了,如果再承認朝鮮獨立,那就沒有什麼藩屬國了。再接下來,清朝就只能任人宰割了。而且,以前只是被西方列強宰割,現在還要加上日本。

所以從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人的角度來說,能不能打得過是一回事,打不打是另一回事。中國與日本在朝鮮是必須要打的,如果一槍不放,就直接放棄對朝鮮的保護權和宗主權,清朝的國際地位就更加低了。不僅在西方列強面前,早已顏面無存,就是在東亞也等於放棄了自己原先的國際地位,承認了日本在東亞的區域霸權。

從翁同龢的角度來看,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於,自從剿滅捻軍的戰爭結束之後,淮軍就一直是清朝最為倚仗的軍事力量,也是李鴻章得以左右清朝政局的主要原因。無論在越南還是在朝鮮,駐紮的實際上都是淮軍。淮軍是由清朝以國家財政來供養的,而不是由李鴻章個人掏錢供養的,但淮軍對李鴻章的重要性遠大於對清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其他重臣面前,自從左宗棠去世之後,幾乎沒有其他人有實力與李鴻章相頡抗。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朝廷為了養這隻軍隊花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現在戰爭來了,淮軍的領袖李鴻章卻主張一槍不放就直接放棄朝鮮,這當然是不行的。不僅是翁同龢不能接受,慈禧和光緒同樣是不能接受的。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花在淮軍身上的影子不就是為這一天做準備嗎?輸給法國還情有可原,但是面對日本一槍不放就直接認慫,那朝廷還要淮軍幹什麼,要李鴻章幹什麼呢?

如果一槍不放就直接放棄朝鮮,那憑什麼要清朝花費大量的財政收入在淮軍身上呢?這就好比一個地主家花錢養了一個看家護院的保安,真正危險來臨的時候,這個保安卻要求地主不要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這對地主來說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打不過是技不如人,還情有可原,但是連一下都沒打就直接投降,這就是不盡自己的責任。

所以站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的清朝的立場上來看,即使他們都認為淮軍和北洋水師是打不過日軍的,那也是必須要打的。打敗了,失去朝鮮,但是淮軍作為一股政治勢力也就垮了,清朝就是想另起爐竈,阻力也會小得多。如果一槍不放就直接放棄朝鮮,就等於淮軍仍然繼續保留著實力,清朝就是不想再在淮軍身上花錢,恐怕阻力也特別大。畢竟,當時的清朝沒有其它軍事力量來制衡淮軍。

這樣,站在清朝的角度來看,無論和日本是打勝還是打輸,都是有利於甩掉淮軍這個包袱,重建一支完全由朝廷自己直接控制的軍隊的。而李鴻章也會因此失去其左右朝廷的最大本錢,其勢力也就會下降。再加上翁同龢是帝黨,而李鴻章更多的時候是後黨。所以,從翁同龢的角度來看,李鴻章如果失去其在朝廷的勢力,慈禧對朝廷的控制也就要減弱,是有利於光緒實際控制清朝朝政的。

因此,李鴻章主張和談表面上看好像是對國家的命運前途負責,實際上也是想保留自己的實力,這當然是他自己個人的私心。而翁同龢的主戰當然也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幼稚和對國家前途命運的不負責任,同樣是有其政治利益得失他算計的。對翁同龢來說,如果淮軍打贏了當然好,但打敗了更好,這其實是個一石三鳥之計。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無論輸贏,翁同龢都不會有什麼實際損失。

看起來好像是李鴻章對國家命運前途更負責任,但問題是他已經負責任多年了,朝廷也是鼎力支持,結果卻是這樣,面對強敵只想保存實力,這算什麼負責任?打贏了固然好,打輸了換個人來主政,難道就一定會比李鴻章做得更差勁嗎?這其實和抗戰開始前汪精衛、胡適等投降派的主張沒什麼不同,無非是敵人太強大,我們打不過,所以還是早早投降吧那一套。為什麼不能反過來想一想,好好打一仗,與其跪著被別人逐步蠶食,還不如放手一搏,浴火重生,萬一能殺出一條生路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