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兩組對話:

對話1

對話2

這兩組對話,家長的用意都是好的,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想讓孩子多喫蔬菜。可是,在兩組對話的結尾,小明都主動結束了聊天立場,一種“惹不起還躲不起”的態度。是小明太逆反?恐怕未必。

在這兩組對話中,家長的聊天方式都有很大問題。

什麼問題?就是目的性太強

和孩子聊天時,請放下目的性思維

目的性太強的對話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來看個生活中的例子,這是兩個初有好感的青年男女間的對話——

真是一段人神共憤的聊天記錄。

姑娘的重點在表達情緒求安慰,小夥卻始終被目的性思維主導着,想解決姑娘電腦的問題,整個對話看起來無趣且無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藉口結束了聊天。這樣的對話,應該存在於電腦用戶與技術客服之間,而不應該存在於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間。

目的性思維,是自原始狩獵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動着人類發展的思維。原始社會,如果沒有目的思維(打到獵物),人類就滿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隨這種思維的是警覺性、對立性(哪裏有獵物、怎麼打死獵物)。

而聊天和謀生、打獵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長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強,不僅使對話看起來缺乏情感互動,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緒處於應激狀態。

例如在“對話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避免觀念先入爲主,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急於下結論,或急於用自己的觀點否定孩子的觀點,比如對話2中的媽媽,就是急於糾正孩子“討厭胡蘿蔔”的看法,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就順從地多喫一些胡蘿蔔,反而直接結束了對話。

我們再看一組例子——

對話3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積極地“引導”小明,他認爲小明對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僅用“畏難情緒”“聽課不認真”直接貼標籤、下結論,還給出了“多做練習”這樣的“解決方案”。可是,孩子並不是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多做題”、“改錯題”,道理都明白,可爲什麼還是不想數學?

其實,孩子發出“不想學數學”這樣的牢騷,並不是真的不打算學數學了,他只是在宣泄苦悶的情緒,尋求撫慰。

你會發現,強目的性、直接下結論、聚焦於解決方案,具有這些特點的對話方式,都無法讓聊天進入一種放鬆的氛圍,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長,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迴應孩子當下的情緒,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來。

那麼,好的聊天方式是什麼樣?

令人愉悅、放鬆的聊天方式是怎樣的?

讓人放鬆的聊天方式,是將事情說得具體而非概括,是彼此迴應對方的情緒和情感而非將問題當任務一樣解決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和朋友聊天時,我們不會像面對客戶或領導一樣緊張,不會繃緊了神經總想着揣摩對方的目的和意圖,而是迴應朋友的情緒、講述自己的感覺。比如——

同樣地,像對話1,本來可以這樣聊——

改進版對話1

你會發現,把注意力放在迴應對方情緒,進行適度發散的聊天方法,可以讓話題無休止地持續下去,聊天能持續進行,那麼想獲知什麼信息都是很簡單的事了。

這樣和孩子聊天,根本停不下來……

1.從具體話題切入。

“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這種話題切入,顯得很抽象很籠統,孩子很難回答。切入話題越具體越好,課程、課間遊戲、課間餐……都可以作爲切入點。

2.從別人的事談起。

孩子對於家長直接詢問自己的情況可能會本能地警覺,那麼不妨先聊聊別的孩子,鄰居、同學等等都可以。比如這樣——

3.不否定,先共情。

孩子表達了消極情緒,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先表示理解。比如對話2,其實可以這麼聊——

改進版對話2

4.只傾聽,不說教。

很多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想着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忽略了創造良好的氣氛,讓孩子自己說出心裏話。實際上,做一個傾聽者,更容易讓孩子說出很多心裏話,這樣的一次長聊過後,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會有很大提升,會越來越喜歡和家長傾訴。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歡迎關注我的微信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讓教育變得更科學更輕鬆。原創轉載請聯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