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一些飲食上的誤區(二)——民間傳說要甄別

2012-10-24分類:

何裕民

關於癌症怎麼吃的話題,民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莫衷一是!其中,不少是錯誤甚至荒謬的,有必要作出甄別。

1、雞是禍,鴨是補

現在很多癌症患者對雞和鴨有誤解、偏見,認為生了癌症後,鴨是補的,雞不能多吃。甚至有的患者認為從此就不吃雞蛋,只吃鴨蛋。

鴨蛋、雞蛋就成分來說,兩者並無質的差別。我們在臨床上也沒有看到因吃雞蛋而複發的案例。不過,新的研究(美國)表明:不主張多吃雞蛋,每天控制在1個以內(就是說,不必每天一個蛋,更不要一天多個蛋)。因為蛋類本身膽固醇較高,而老年人自身代謝膽固醇的能力有所下降,雞蛋食用過多,易引起代謝綜合症(如高血壓、脂肪肝等)的發生。

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雞和鴨都屬於家禽類,兩者本身都營養價值豐富,營養上兩者差異不是很大。其實,除了肝癌等少數癌,我們調查結果似乎與雞有點關係,肝癌患者少吃為妙以外,總體上,其他腫瘤患者是可以吃的,國外和國內的研究資料,都認為雞是好東西,對癌症一般有益無害。只是強調二點:一、適當吃,雞畢竟也是動物,其蛋白、脂肪含量不低;二、飼養場的雞,少吃為妙;怕食物添加劑;農民散養的雞不錯。因此,洋快餐的炸雞等食物還是少吃為好。

很多人經常光顧各式各樣的洋快餐店去吃炸雞和漢堡等快餐食物。而現在大多數動物的飼養方式確實令人不敢恭維,現今許多食物,特別是雞肉、牛肉和豬肉等,都使用過這樣或那樣的激素,特別是雌激素,食物中也被檢出含有雌激素成分或類似雌激素的成分,原因之一就是這樣可以縮短動物的飼養周期。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食入這些雌激素成分。而這些雌激素成分就會隨著食物進入我們的消化道,通過腸道吸收,進入血液。然後,由血液循環帶到全身,包括乳腺組織。大量進入乳腺組織的雌激素就會在乳腺組織中引起各種反應,其中就包括使乳腺組織增生。最終,就有可能導致乳腺癌的發生。

因此,建議人們,特別是腫瘤患者還是遠離生長周期短、各種快餐類動物性食品。

2、河魚沒關係,海魚能吃嗎

顧名思義,河魚和海魚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生長環境。其實,嚴格說來,不管是淡水魚還是海魚,其營養成分大體相同,總的營養價值很高。

首先,魚肉中蛋白質含量豐富,其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很適合人體需要,因此,是人類攝入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其次,魚肉中脂肪含量較少,而且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人體吸收率可達95%,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第三,魚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鐵、磷、鈣等;魚的肝臟中則含有大量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魚肉肌纖維很短,水分含量較高,因此肉質細嫩,比畜禽的肉更易吸收。可以說,與營養價值很高但不易吸收的食物比起來,魚肉對人們的健康更為有利。

營養成分差不多,並不等於二者的營養價值完全一樣。海魚在營養成分的含量上比河魚多,營養價值略勝一籌。

海里的營養極其豐富,尤其含有大量營養鹽,使海魚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更高。此外,海魚的肝油和體油中含有一種陸地上的動植物所不具備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含有被稱為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成分,是大腦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對提高記憶力和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另外,海魚中的ω-3脂肪酸、牛磺酸含量都比淡水魚高得多,對心臟和大腦具有保護作用。

常常聽到血液膽固醇高的人說,他們不能吃海鮮,因為其中膽固醇含量太高,有些人甚至對海魚也望而卻步,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很多海魚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非常適合於膽固醇高的人食用,因為它們具有很好的降低血脂和預防血栓作用。

但是有研究顯示,甲殼類、貝類水產品中的重金屬含量明顯高於淡水魚及多數常見海魚。工業「三廢」排放到江河湖泊,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汞、鎘、鉛和多環芳烴等對水體造成污染,可通過食物鏈的生物富集作用而在生物體內達到很高的濃度,使得貝殼類水產品中有害物質可能高達其他周圍生存環境濃度的數百甚至數千倍。人體食用了含污染物較多的水產品以後,導致人體出現腫瘤等疾病。研究發現攝入較多的鎘, 可能與人類前列腺癌、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等都有關。所以貝殼類海鮮要適可而止。

前面介紹的國際研究結論,強調要多食魚,其實,這個魚,主要就是指海魚!因為國外很少吃河魚,河魚是中國人的所好,故建議可以放心地吃海魚。當然,對於海魚,我們強調是你以前就一直吃的,已經適應了的。而不是以前從未吃過的。否則,從未吃過的有可能出現過敏!

3、甲魚變不了白細胞

現在不管是健康人還是乳腺癌患者,很多人都時髦吃甲魚補身體。

筆者曾在寧波舉辦演講,遇到一位乳腺癌患者,30多歲,體型微胖。她告訴筆者:「自己乳腺癌手術後,接受化療,不到6個月就出現癌轉移,怎麼這麼快就轉移呢?」還沒等筆者開口,旁邊的一位女同志就搶先說:「她啊,是吃出來的轉移。」患者聽了之後也很不好意思,點頭說:「她是和我一起鍛煉的好朋友,彼此很熟,我接受化療時,家裡人擔心化療後白細胞下降,人受不了,幾乎每做一次化療前,姐姐和姐夫就到處託人找野甲魚,買蝦、蛋白粉、鰻魚等給我吃,別人說什麼好就吃什麼,想不到轉移得更快了。」在癌症患者中,有這樣認識誤區的還很多,要引起重視!

雖然癌症患者需要營養,但由於癌症在侵蝕人體的過程中,嚴重破壞了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使患者的味覺減退,食慾下降,消化功能很差。這時候如勉強患者多食甲魚、海參等不易消化的大補食物,以補身體,不但不能消化吸收,還會加重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礙,進一步加重厭食,造成不必要的「雪上加霜」,實是欲速則不達,反而有害。

有人認為,甲魚可以補白細胞,但是臨床上化療後很多人因消化功能差,硬著頭皮吃甲魚,卻引發了嚴重的消化功能障礙。再說,即使甲魚等吃進去,也不會變成一個個活潑的白細胞。而康復期營養過剩,機體代謝旺盛,不僅可「減壽期—縮短壽命」;而且,因代謝旺盛,則有利於蟄伏的殘存癌細胞死灰復燃,誘導複發。特別是當今發達地區患的大多是「富癌」,富營養化是其蠢蠢欲復萌之良好時機。

因此,無論從臨床角度和研究角度,都表明癌症患者不能亂補甲魚。對於消化道腫瘤、婦科腫瘤,甲魚屬於絕對禁忌,前者易引起胃腸負擔加重,甚或誘發梗阻;後者則有可能因刺激雌激素水平升高而不利於康復。

總之,盲目聽信民間傳言多食甲魚,常有害無益。臨床上因亂補出亂子、甚至喪命的不在少數,不可不慎!

4、竹筍與「發」無關

江浙一帶的人們偏愛吃竹筍,竹筍自古被視為菜中珍品,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鈣、磷、鐵和各種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味鮮與所含的各種氨基酸有關。竹筍具有低脂肪、多纖維的特點,能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排便,故有清腸胃,消食脹之功。中醫認為竹筍具有清熱化痰、和中潤腸等功效。

因竹筍含膳食纖維較多,不太容易消化,故患有胃潰瘍、胃出血、腸炎等胃腸道不適者少吃。同時,竹筍含有大量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所以患有尿路結石、骨質疏鬆、佝僂患者不宜多吃。

但關於竹筍問題,對於腫瘤患者來說,它引起腫瘤複發的證據不足。一般地說,偶爾吃點不會有影響。

5、鹹菜一點不能碰嗎

現在各種報紙、電視、網路對膳食營養很關注,宣傳較多,基本一致的認識都認為,鹹菜里含有亞硝酸鹽,對健康不利,對癌症患者不合適。民眾也深受影響,特別是癌症人群,對於鹹菜,即使偶爾想吃,也往往一點都不敢碰。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對於腫瘤患者,在治療和康復期間,往往胃口很差,胃腸道消化功能弱,此時我們建議患者多食粥,易於消化,適合胃腸道。在吃粥的同時,偶爾配點鹹菜,也能增加患者胃口,改善食慾。

不過,在吃鹹菜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鹹菜不能吃太多。

2.據科學測定,鹹菜在開始腌制3~8天後,亞硝酸鹽的含量達到最高峰,20天後基本消失。所以建議在吃鹹菜時,最好在腌制1個月以後再食用。   

3.吃鹹菜前,可用水煮2分鐘,或用熱水清洗的方法處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鹹菜中殘存的亞硝酸鹽。   

4.維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中亞硝酸鹽轉化為亞硝胺,因而具有抑制亞硝胺的致癌作用,減少患癌的概率。所以在吃鹹菜時,可以適當多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的綠色、橙色、黃色的瓜果和蔬菜等。

6、腐乳不可怕

民間食用豆腐乳極為普遍,以蘇州玫瑰乳腐、紹興臭乳腐較有特色。現在很多人這樣認為,豆製品是好的,含蛋白質較高,對健康比較有益,但往往認為,豆腐乳是經過發酵和腌制而成的,腫瘤患者往往不敢吃。

豆腐乳因其營養價值極高而素有「東方乳酪」之稱。中醫認為其具有養胃調中、潤燥除濕等功效。腐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鈣、磷、鐵)、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腐乳作為一種大豆發酵製品,不僅具有大豆本身含有的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如皂苷類,大豆異黃酮類等,而且由於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了一些大豆沒有的生理活性物質,使得腐乳更具有營養和保健功能。經微生物發酵後的豆腐乳,大豆原有的豆腥味、脹氣因子和抗營養因子等不足被減弱,消化率大大提高,同時產生了多種具有香味的有機酸、醇、酯、氨基酸等物質。經過發酵後,水溶性蛋白質增加,這使得腐乳極易消化,口味鮮美。

因此,對於病中、病後,脾胃虛弱,進食不香的人群,豆腐乳配粥食,開胃醒脾,能助胃氣,使消化功能早日恢復,對於腫瘤患者而言,適當食用也是可以的。

7、好補害死人  

中國人好補,是出了名的。好補之風在南方,在腫瘤患者中,更是普遍。我國東南許多城市經濟條件稍好的腫瘤患者多少都在吃補藥。

民間好補,則可能起自漢唐。宋之名醫張子和就曾批判過喜好濫補這類風尚,諷刺說:患者明明因醫生誤補致斃,臨死前他還感激醫生,說:「醫生補我!何過之有?」這就反映出一般民眾心理而言,他更願意接受「補益」,即使補出嚴重失調,丟了性命,也常無悔。

可以說,傳統留給現代的,不一定都是合理和有價值的。或者說,時過境遷,過去合理而有價值的,隨著社會的變遷,有可能失去其意義。過去幾千年的中國,以農耕為主,生活條件並不富餘,在溫飽也沒解決的情況下,補法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那個時候,「補益」 飲食營養,以「補益」為核心,有其存在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溫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中國的許多地方營養過剩已成為矛盾的焦點。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以及高血壓傾向等普遍存在,其實當今癌症發病率高,也大多是營養過剩所致,例如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如乳腺癌、腸癌、胰腺癌等,都可歸因於飲食營養過剩。而這些人又有著較強的消費能力和保健意識,對營養學的需求意識也較老少邊窮地區的溫飽尚未解決者來得更為強烈,講求飲食營養的往往是這些人。對於他們,再肆淡「補益」,恐大多是火上澆油。

因此,除要講究正確的飲食營養外,必須鮮明地反對濫用「補益」之習弊。儘管手術、化放療損害了機體,一定程度導致了虛弱,但疾病的性質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此時,一般都不太適宜濫用補虛之法:其一是動物類蛋白質和高脂肪類食物本身就可促進現今常見癌症的發生、發展或複發;其二是化療後,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明顯減弱,強行「填鴨」,徒增消化道負擔,並無正面抗癌作用。

而對現代人群,更為契合的是針對性的「調整」。因此,「調整」成為現代人飲食營養之核心,乃社會發展態勢所決定。調整是雙向的,講究動態平衡,有可能是補,也有可能是瀉,更確切一點說是改善人體的內環境,讓人體整個功能狀態處在一個平衡位置。從西醫角度,要調整血壓、血脂、血黏度等問題;從中醫角度來看,大的方面:要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和經絡氣血;從小的方面而言:睡眠、免疫功能、體能各方面都要趨於優化,這也要藉助於調整。

所以,早一天改變,早一天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8、癌症與「發物」 無關

提到「發物」,有人就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吃了會「發」。我們在臨床中,曾發現有些癌症患者,自從得了病以後,飲食就很謹慎,聽信傳言,認為雞是「發物」,不敢吃,而只吃鴨;竹筍是「發物」,避而遠之;海魚是發物,碰都不敢碰……我們問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多禁忌?」患者說:「這些都是『發物』,吃了會加重病情」。這種聽信坊間各種傳說,雞、魚等一概拒之,只食少量蔬菜、粗糧,這種做法不提倡。

癌症和「發」不一樣,所謂的「發」,是個過敏的概念。傳統意義上所謂「發」,本意是指由於過敏體質或過敏性疾病,如哮喘、蕁麻疹和其他皮膚病患者等,吃了某些食物,特別是異體蛋白質類的,如牛奶、蝦、海鮮等之後,很容易誘發過敏。但癌症並非過敏性疾病,故不屬此列。

1990年代末,何教授治療過一位台灣老太太。她是腸癌,她先生是當時某公司的總經理,她跟著先生到大陸來,情況控制不錯後,她開始向何教授訴苦。她說:「何教授,我原來是生活在紐西蘭,特別愛吃魚,但現在都不能再吃了,一吃就拉肚子,人們也常說魚容易『發』。」何教授給她支了小小的一招:建議她每天用點助消化的多酶片。因為癌症患者化療後,消化道分泌消化酶的功能下降了,增加點酶的製劑往往有助於消化吸收。她吃了沒幾天後,就興奮地告訴何教授:我吃魚再也不拉了!身上也不癢了!

其實,臨床上的確有不少腫瘤患者像這位台灣老太一樣,吃了這些食物會表現出不適,甚至泄瀉等。這大多是由於癌症患者經歷過化療等創傷後,其消化功能受重創,胃腸道原本分泌消化酶的某些細胞遭破壞,消化酶分泌減少,故對相應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喪失,食後易誘發腸功能紊亂,出現不耐受現象。

對此,適當調整一下就可以了。調整的辦法有三點:一、中醫藥調整;二、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大魚大肉,吃的東西儘可能煮爛些;三、加消化酶製劑,如多酶片等。對經歷過化療的中老年人的消化不良,這是調補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9、有鱗魚與無鱗魚無差異

民間往往有這樣的說法:無鱗魚是發物,患者吃了,會加重疾病,只能吃有鱗魚。其實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所謂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而已,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無鱗魚大部分生活在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等;淡水魚中的泥鰍和河鱔也屬於無鱗魚。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食用無鱗魚後有明顯的「發」的表現。

當然,因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所以老年人、癌症患者和肥胖的人應該盡量少吃。

10、牛蹄筋不能抗癌

曾經,在某些地方掀起了喝牛蹄筋湯的熱潮,很多癌症患者中也流行一種說法:喝牛蹄筋湯能夠治療癌症。支持這一觀點的聲稱:「牛蹄筋是一種硬蛋白,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纖維。荷瘤動物吃了牛蹄筋,膠原纖維就包裹了癌組織,抑制了癌細胞的生長轉移。」

其實,說喝牛蹄筋湯能夠治療癌症,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在學術界、醫療界已引起廣泛的批評!古今醫學文獻中也沒有用它治療癌症的報道。所謂膠原蛋白包裹癌細胞的說法,是源於巫術思維的無稽之談!僅僅是某些偽科學人士的杜撰,毫無科學的臨床研究支持。

牛蹄筋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脂肪含量較低,能增強細胞生理代謝,可使皮膚更富有彈性和韌性,延緩皮膚的衰老,是美容佳品。但從營養角度來說,膠原蛋白是一種不完全蛋白質,營養價值較差,若以此蛋白質作為人體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則既不能維持成人的正常生理活動,也不能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

因此,牛蹄筋並不神秘!偶爾吃吃無妨,但絕對不是抗癌的靈丹妙藥!

11、「以毒攻毒」不可取

現在臨床中醫運用「以毒攻毒」治療癌症的不在少數。

現代中醫的「以毒攻毒」觀念一方面受傳統影響,另一方面受現代西方醫學影響。比如腫瘤治療常用的手術、放療、化療三種常規手段,體現了一種「征服」的策略。看到西醫學在這一領域取得的進步,受此「啟發」,加之中醫傳統素有「以毒攻毒」一說,人的思維往往易受自然聯想的影響,想當然的做出一些判斷,以至進入誤區,許多中醫也投身到「以毒攻毒」的研究中來,甚至亂用「以毒攻毒」治療癌症,有些患者本身也深受「以毒攻毒」的影響,在缺乏醫生的指導之下,亂食蠍子之類的有毒中藥,就是典型的例證。

2009年7月,筆者在廣州和佛山地區舉辦講座,就有不少患者前來諮詢此問題。佛山有一乳腺癌患者,60多歲,經過治療,現在已康復3年有餘。後聽信別人傳言,認為蠍子之類的蟲類中藥可治療癌症,就找民間郎中,藥方中用了大量的蠍子和蜈蚣,甚至自己用蠍子煲湯食用,而且是長期服用。後來出現明顯的肝損害,病情嚴重惡化。如此因無知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病例不在少數。

其實「以毒攻毒」並非中醫藥治療癌症的優勢,甚至無優勢可言。

何裕民教授在其主編的國家級大學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中,就已經明確地闡述了這一原則。多項研究表明,「以毒攻毒」治療腫瘤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並不優於西醫,更是遜色於益氣養陰之類的調整補益之法。另一方面,中藥有很多毒藥的毒性是明確的,但是否有抗癌作用,常常需要打問號。而且毒性較大的中藥對消化系統的傷害可以說是致命的。同時患者自己在沒有醫學指導的情況下服用有毒中藥,更是不足取!不可不謹慎!總的說來,以毒攻毒的中醫方法應該接受更嚴格的檢驗才能進入臨床,而不能依賴某一位醫生的經驗。

何裕民教授在臨床上主張「調整為先、零毒為佳、護胃為要」的治癌方針,即以零毒抑瘤製劑加上中醫辨證論治或內服或外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2、植物油不是多多益善

現在很多居民,包括癌症患者對食用油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吃葷油不好,多吃點素油沒關係。在我國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過多選擇,有豬油吃就很好了。現在情況不同了,人們都很注重保健,也有條件去採取各種保健措施。很多居民都有些健康意識,認為豬油、牛油等動物油脂不好,植物油好像多吃無妨。其實這也是認識上的一種誤區。

植物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特別是亞油酸含量較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發生氧化,導致人體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俗稱自由基。自由基就好象一個個小炸彈一樣,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中。碰到血管就會在血管壁上形成凹槽;碰到臟器就會形成一個個小空洞,對內臟器官造成損傷;在我們體表,就會見到一個個老年斑,促使人體不斷衰老,健康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為此,如今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有一個很好的舉措,向社區居民免費發放控油壺和限鹽勺。說明我們的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目前我國居民膳食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是個非常好的舉措,值得大力推廣。

在選擇植物油時,我們要注意植物油的合理搭配,每種食用油所含各種脂肪酸比例都不相同。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合理選擇多種食用油(如花生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等)搭配使用,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均衡營養,並且保持攝入油脂的熱量佔總熱量的30%以下,且偏低為好。我們在平時用油時,應適當搭配一些高端食用油,如橄欖油和山茶籽油等。橄欖油和山茶籽油含有豐富的油酸,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積極的作用。

堅果類是脂肪和蛋白質的寶庫,其所含的脂肪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容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又高。故在選用食用植物油的同時,適當搭配食用堅果類食物,如松子、腰果、核桃、花生、開心果、芝麻、葵瓜子等,對健康更有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