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襄陽本地人氏,對古籍、方誌也略知一二。但漢江過襄陽城後,在襄陽市區、老襄陽縣西部(今襄城區)、襄陽轄地宜城市境內,的確有「襄江」之說,也多稱「大河」,「襄河」之稱倒是未曾聽過。當然不能叫「襄水」,那是襄城內南渠舊稱,襄陽就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而非因漢江而得名。

漢江過襄城熊家埂後,在襄宜平原大致由北往南流,將老襄陽縣、宜城市自然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這裡有「河東」、「河西」之說,而無河之「南北」之說。本人雖自幼在襄城讀書,但老家在宜城大河東。這兒非常有意思,有個自然村叫「漢水」,而鄰村又叫「襄江」。更有意思的是,漢水村在河西也有一部,位於老襄陽縣(今襄城區)歐廟鎮與宜城市小河鎮之間。孩子外婆家就在漢水村河西部。很多人會奇怪:宜城還有村子在歐廟漢江邊嗎?事實的確如此,那幾個自然村土地非常多,比較富裕,鄰近歐廟村子的姑娘多願意嫁過去。

但遺憾的是漢水村只有章咀渡,沒有漢江橋,給兩岸生產、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因為河東漢水村也有土地在河西,去種地、收割;河西漢水村的孩子上學,大人趕集、到鎮政府辦事,都得乘輪渡往返,很麻煩!

我們回老家,或老家父母來看我們,都得坐班車繞宜城走207國道(襄沙公路),多繞出五六十里。其實老家距襄城只有四十餘里,但章咀輪渡比較費時。

希望襄陽市能夠重視,在章咀渡架設公路橋,這對打造襄陽市區菜籃子工程,拉動襄城區歐廟鎮、宜城市河東王集鎮、南營鄉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宜城河東幾個鄉鎮是全國聞名的糧油基地、蔬萊基地,縮短運距,對農產品的流通功德無量。但此事涉及宜城市、襄城區,必須由襄陽市相關部門牽頭協調才能解決。

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襄河」的叫法,古志上也沒有。不知在荊門市民間有沒有這個叫法。


漢江(又稱漢水)過了襄陽以後,襄陽境內下游百姓稱其為「襄河」,屬漢江的區域性的別稱。


只知道漢江有「沔」的叫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