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嶺上的郎傘木。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着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卻獨有一座“百花嶺”聲名在外。居住在山腳下的人們一年又一年聆聽着山風吹拂,同樣見證着百花嶺名稱的變遷。

烏紗嶺與黑沙嶺

若是以“百花嶺”爲關鍵詞查找瓊中當地的縣誌古籍,怕是無功而返。在不少營根人的記憶裏,縣城西南面的那座山叫做官爹帽、官爹嶺,又名烏紗嶺,只因百花嶺地貌遠眺像烏紗帽,故得此戲稱。

“烏紗嶺戴黑帽,天黑黑要下雨。”這句流傳於當地的農諺,意思是早晨出門時烏紗嶺上如有烏雲蓋山頂,當天營根地區就會下雨。這樣說起來,烏紗嶺還是一座活的氣象山呢。

原本是民間的戲語,漸漸流傳開去,便也被“官方認證”。1934年,廣東省陸軍測繪學校編制的營根地區地形圖中,“黑沙嶺”作爲山名首次出現在地形圖上。爲何“烏紗嶺”又變成了“黑沙嶺”?只因在海南方言中兩者同音,故而出現混用,一直到解放後,黑沙嶺都是中央出版地圖中的標準名稱。

1981年10月瓊中開展地名普查,所編撰的《瓊中縣標準地名錄》中標有:“普查名稱/黑沙嶺,標準名稱/黑沙嶺”;中央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旅遊地圖冊》1994年12月第1版、2010年6月第3版的瓊中縣地圖中,均標記有“黑沙嶺”。

可見,長期以來官方記載中只見“黑沙嶺”,並不承認“百花嶺”。

白花嶺與百花嶺

相較“烏紗嶺”與“黑沙嶺”,“白花嶺”一名似乎流傳得更廣。

據當地老人介紹,因山嶺上遍地開滿白花,故得名“白花嶺”。又有一說,白花嶺上有瀑布,因流水花白色,故名“白花嶺”“白花瀑布”。

元明清至民國初期,營根地區隸屬定安縣南鄉歸化圖南蛇峒。在1930年代中期出版的《定安縣誌》中,便能尋見白花嶺的記載。白花嶺腳下北面有白花村,1950年代還創辦有白花小學,在1950年代瓊中檔案館的報表圖冊中,同樣能找到關於白花嶺、白花村和白花小學等稱謂。

同樣是在記載有“黑沙嶺”的那版《瓊中縣標準地名錄》裏,標註營根鎮街巷(路)名時記錄有“類別/路標準街巷(路)名稱/白花路,備考/因通往白花嶺而得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的現象已然存在。

1956年,黨中央在文藝界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瓊中縣委創辦了“百花報旬刊”,某日召開全縣三級幹部大會時,會上有位領導宣告:“白花嶺”更名“百花嶺”。自此,白花嶺更名百花嶺,白花瀑布易名百花瀑布,白花村改稱百花村,白花小學命名百花小學。

因更名備案覈準時間稍晚,以至於此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仍存在“黑沙嶺”“白花嶺”等多種叫法。直到近些年,以“百花”命名的單位實體逐年增加,百花嶺的名號也漸趨響亮。 (記者 李夢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