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觸南懷瑾的書是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個懵懂少年。有一天我一個同學把我喊到他的家中,說要給我介紹幾本好書。當時他拿出三本書,一本《如何修正佛法》,一本《楞嚴大義今釋》,還有一本是《金剛經說什麼》。我正在和同學探討時,我同學的父親出來了,看到擺在桌面的幾本書很嚴肅地問道:「這是誰的書?」我同學連忙指了指我,他父親拿起來翻了翻意味深長地來了句:「年紀輕輕就看這種書?」我笑了笑,無言以對,總不能出賣朋友。然後我就名正言順地把書拿回了家。同學要看還要偷偷摸摸地向我借。我的父親也愛看書,對我看這種書也有些不屑,但還不至於禁止,不過二十多年了,這幾本書一直在我家放著,父親卻從來沒有看過。這也許就是所說的緣分吧。

後來我又陸陸續續買了幾本,基本把他和佛學有關的書籍買全了,可以說這些書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後來有了網路,我在網上又陸續收集了他的著作,包括道家和儒家。再後來我聽從南懷瑾先生書中提倡要研究原典的建議,又陸續收集了《大藏經》《道藏》和一些儒家的經典。沒辦法,囊中羞澀,要買齊這些書,不是我的經濟能力所能支撐的。

最初純粹是好奇,覺得好玩兒,從沒想過什麼信仰問題。葷腥不忌,看見漂亮姑娘也是色心大起,估計我這個樣子要去學佛,能把師傅們氣死。平常沒事兒也學著打坐鍊氣,沒有師傅指點,也沒有在這方面可以交流的朋友,倒也沒出什麼問題。最大的好處是從不失眠,睡眠質量好得很,精力充沛。後來參加工作,跟著結婚生子,打坐的習慣也沒有堅持下來,現在只是偶爾坐一坐。

本人性子粗疏,讀書沒有那麼嚴謹,看書也任意所之,也從沒想過做什麼學問,只把讀書當做生活的調劑。收集來的書沒事兒就看,哪一篇喜歡就看哪一篇,遇到想弄明白的地方就多方查找資料互相比對。對於反覆都想不通的我也不著急,放在那兒,過一段兒再看,原來是這個意思。直到有一天讀莊子《逍遙遊》一篇,念著念著突然覺得兩肋生風,如坐雲端,渾不知身在何處。直到此時方知讀書真味。對個人而言,讀書就是為了自在。當然做學問是嚴謹的,真要研究,別學我,會把你坑死,讀著玩兒就無所謂了。

對於南懷瑾先生我是非常尊敬的,是他的書把我帶入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對於網路上對於南懷瑾先生的批評,我想說幾句:

第一,中肯的評價我是贊同的,學術上的探討也是可以接受的,上升到人身攻擊方面就有點兒可恥了。南懷瑾先生的言論一旦觸及人物評價是非常謹慎的,有時甚至有學生提問對某個人物評價時不予置評。就算有評論也僅限於某些見解上的分歧加以評論。有人或許覺得這是老江湖,老於世故。而個人覺得他是深信因果的。南懷瑾本來就不是搞學術的,學術的不嚴謹和錯誤當然有而且還不少,這也算君子之爭了,沒什麼好說的。

第二,南懷瑾是極力反對講神通和鬼神等一類稀奇古怪的東西。個人的感受是最初看他的書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後來再看乾脆不信,再深入一點兒,就會把這些放在一邊兒。用儒家的話說就是,敬而遠之,存而不論。不確切說有,也不確切說沒有,只是不討論這個問題。

第三,南懷瑾的話並不是金科玉律,他對於我也僅是一個引路的人,而且他也不止一次的提到過依法不依人。不論研究哪一家最好從原典開始,他不提倡看註解,尤其是今人的註解簡直沒法看。要依古人的求學方法,從文章的句讀和訓詁之學開始,花幾年功夫研究文言文,然後研究原典。後來發現確實如此,註解和白話解讀一翻過來意境和味道差多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對文字意義的理解是死功夫,沒有這個做鑰匙,看再多的註解也沒用。

第四,讀書做學問是為了什麼?如果你學到一樣東西不能應用,只是在文字上顛來倒去,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點兒價值和意義那學來幹什麼,我對於南懷瑾提倡的實證功夫是贊同的。歷來儒家對佛道兩家多有批判,但一些大儒們偷偷研究這兩家的學問,平常也做靜坐的修養功夫,有成就了回過頭來又狠狠批判,雖然可以理解他們維護道統教化人心的本意,但實在有些不厚道。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褒是貶,南懷瑾是很難定義的一個人,我說一句中肯的評價,這是一個有真本事的人,喜歡的可以學,不喜歡可以放在一邊兒,拚命黑的不知道什麼心理,實在沒什麼意思。其實只要不是對某人抱有偏見,深入瞭解一下總能學到一點兒東西,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我就說說我讀南懷瑾的書有什麼收穫吧,我只讀過《金剛經說什麼》,讀了好幾遍也沒懂,後來才知道這是經驗科學的一種,就是你必須通過實修才能自己證明的。

但是當初只讀懂了一個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到了某種智慧狀態,就可以一通百通,學什麼都非常快。而且我對這個理念非常相信和認同。

所以,我就一直在尋找這種智慧狀態,說到底就是破煩惱、破執念,破無明,當然我用的是反思的方法,主要是自我反思。後來我發現,煩惱、執念,無明都破不完,因為破完了我就不存在了,因為世界是運動的,是前進的,而未知是無限永恆的。我只能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反思是最好的方法。

當我不斷反思,不斷知愛而行、又不斷反思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愛和智慧的狀態都在慢慢提高。

再說說一個人為什麼到了某種智慧狀態,就可以一通百通,這就好像是系統升級,系統性的改變,整體改變,你在一個高度,這個高度以下都可以看見。

也許我們人類集體意識正在發生一場系統升級吧,這意味著地球文明所在的系統都將升級。而愛和智慧是同步進化的2個對子體。它們是系統升級的關鍵。


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南懷瑾,其實我覺得用一句話就夠了——他是一個集佛,道,儒我們中華文明三大支柱於一身的國學大師,他最重要的成就有兩個。一,將佛道儒這三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像之前的彼此一味排斥,或者明褒實貶。

二,將之前比較「高大上」的國學和佛學,以一種通俗的方式講解出來,使得就算是販夫走卒們也能聽懂一二,其餘有點文化底蘊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們的答案已然有了,南懷瑾的書值得讀嗎?當然值得了啊,這還需要問麼?

他的作品大多是以通俗化的方式解讀佛道儒經典,主要作品有:

佛:《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

道:《老子他說》《莊子諵嘩》《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

儒:《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

這裡面我讀過《金剛經說什麼》,《老子他說》,《論語別裁》這三本,非常有收穫,也明白了許多懸而未決的疑問。

但是南懷瑾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所以纔有這個問題的存在,為什麼呢?紅塵君簡單解釋一下:

一:他打通了佛道儒三教之間的壁壘,這自然大大的傷害了許多三教人士的利益和自尊心,他們都認為自己本該是一家獨大的才對,不屑於和另外兩家分享信徒

這點很好理解,你試著去普陀山這種佛教聖地去宣傳道法,吸收信徒試試?或者去武當山這種道教聖地去講孔孟學說試試?必然被廣大信徒和宗教組織者抽出來不可!

二:他又把本來高高在上的經典學術通俗化了,讓相當多的讀書人不滿

這點也不難懂,本來在中國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說,讀書寫字的人似乎天生就高人一等,尤其是能夠掌握這些經典的人士,更是地位卓絕。

但是南先生又把這層壁壘給打破了——他似乎天生就是一個舊規則的破壞者,所以自然引起了部分學術界的人士的不滿。

結論

但是對他有意見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他的學術和理論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海外的影響極大,當他2012年逝世的時候,就連國家總理溫家寶都親自發了悼念,這足以正面南先生的巨大影響和貢獻。

所以紅塵君建議,大家若是對國學經典有興趣,但又不想直接面對那麼嚴肅高端的大部頭的話,不妨讀讀南先生的作品。


如今的書籍市場,南先生那些談佛論道的作品,都成為了時髦讀物。特別是混「國學」圈的朋友,言談不帶上幾句「南師」,感覺層次都低人一等,逼格少人許多似的。

餘生也晚,但緣分所致,讀南先生的著述較早。中學時代,偶然借得一本他的《禪宗與道家》,愛不釋手。就此讀起,差不多十年下來,他的全集幾乎都陸續草草翻完。論私人情感,我是很推重南氏作品的。但若出自公心,是否該大力推介他的作品予人,我的理解,又和一些時賢有所不同。

我以為,如果真是潛心向學的剛入門者,讀書不只是喊個口號、打個招牌、裝點個門面就滿足的,還不具備一定的閱歷與學識,最好不要過早去讀南氏之書。不然年紀輕輕,就定於一準,這個「準」還是難以客觀的「準」,只怕容易適得其反。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南懷瑾這個人很特殊,身份很駁雜,思考太廣泛,所論過於奇妙,讀他的書,其實是有要求的,也是要講「對口」的。而歸結起來,無非兩點:一者,需要有能理解的專業素養,你起碼等能看懂他在講什麼;二者,需要有辨偽留真、去蕪存菁的判斷力,你能大概體認到他哪些東西是有問題或爭議的。

從這一點論,我私心覺得,擴大了講,讀某些書,真的不僅需要契合,也是隱隱然有門檻的——雖然你我都心高氣傲,虛榮心強,不大願意承認這一點。


我自己覺得,南氏之書,比較理想的讀者,應該是那種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腦子較為理性清醒、同時在文史方面學有根底、且對佛學素有興趣或有較好了解之人。不然,特別容易產生反作用力,不其然滋養出學棍和神漢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和南氏的身份,及其書籍的內容、特色等息息相關的。嚴格說來,南氏其人,不僅不同於學院中的研究人員,甚至很難說是學者。他是一個無法被歸類也無法被明確定位之人,既是國故學者,也是佛學家,是道家修習者,是江湖術士,是武術練習者,是旁門左道大師,是政壇縱橫捭闔的策士。

他所寫的書籍,不僅論述內容非常駁雜,論證方式和世俗中的學術譜系迥然不同,連基本範式其實都和我們一般認識完全不對路,甚至足以互相衝突和互為顛覆的。


比如,他的《論語別裁》一書大行於世,很多人奉為金科律令,但是學術中人往往覺得它「錯誤萬出」。

像「季氏旅於泰山」的「旅」字,他解為「旅行」、「暴虎馮河」被說成發瘋的老虎過河等等,各種「硬傷」是觸目即是;再比如,他的大部分書籍,像《南懷瑾說佛: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楞嚴大義今釋》、《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等等,其實都無法說是談學論藝之作,而是宗教徒的修習體驗,是超驗的,是形而上的,是反唯物主義的,是怪力亂神的。大概也正因為如此,他在生前身後,一方面名滿天下,另一方面也引起很多攻擊,認為他不學有術,招搖撞騙,胡說八道。

這些非常嚴厲的學術指摘,從世俗和學術考據層面而言,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南氏其人,不是謹謹然三家村先生式人物,他一生都未曾受過系統的學術史訓練,他解讀一些論語、孟子、莊子等傳統故藉時,喜歡六經注我,期在助人解決生死之大困惑,至於要如何寸步不失地去守學理規範,他確實是不在意的,粗疏或出錯難免,也容易落人口實。

不僅如此,他的書中,什麼畫符唸咒、吞刀吐火之術,什麼陰陽風水、看相算命、醫藥武功等等,這套早已被我們棄若敝履的「腐朽文化遺產」,他幾乎無一不囊括書內,令讀者瞠目結舌,撟然不能下。


也因此,我以為根基未穩的朋友,要不要讀他的書,最好是需要慎重一點的,否則反生流弊。

比如,如果對於文字訓詁、對於論語諸書等,先期沒有較好閱讀基礎打底的,一上手就拿南氏的話當玉旨綸音,不僅容易鬧笑話,也會對日後的學問進益造成困擾,這種羽翼未滿就學高飛的心態一旦養成,也是在學棍之路上日新月異。

而且,倘若本身對於佛學的義理並無涉獵、對於佛教的參修實踐沒有體會者,看到南先生書中到處的都是神神鬼鬼,子虛烏有,恐怕輕者會對南氏其人其書心生排斥,重者不懂棄取,拿雞毛當令箭,學問沒學多少,生命經驗未曾領悟幾點,就已經開始變得神神叨叨了。

古人講,學問之道,在己不在人。所以,如前所述,若只是從一個「老讀者」的角度,自以為是談點甘苦的話,我以為就一般人而言,那些學識尚淺者、閱歷未深者、定力不足者、對佛教無興趣瞭解者,讀南氏書要慎重。《西遊記》裏,尚是肉眼凡胎的唐三藏先生,到了小雷音寺,既識不得妖,也辨不出魔,看什麼都以為是如來佛祖,又看什麼都疑心是妖魔鬼怪,結果處處上當受騙。

問學無禁區,閱讀無定法,但讀書的道理,則是有些類似的。有些書,還不到你我閱讀的時候,倉促就亂讀, 師心自用,盲目自恣,如朽索之馭怒馬,會失去可循的準繩,最後陷於一片迷惘的境地,甚至是臨於深淵而無法自救的。

2019,3,2,晚,閑談幾句


南懷瑾,老神棍,政治投機分子。在臺灣六七十年代,借國民黨搞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奔走權貴門下搞投機 ,居然混成大師了,那個傳統文化復興其實是共黨叛徒任卓宣提出來的反共計劃。這老貨自封國師,表面儒釋道三教,裏子是向權貴兜售的按摩養生房中術之類的玩意兒,連妓女都不如,鑽的就是蔣經國手下王升李煥那幫特務狗腿沒文化的空子。蔣經國死後李登輝上臺,打壓特務勢力,這貨看勢頭不對跑到美國;兩岸關係緩解後,這貨又回來投機,繼續兜售自己那套狗屁不通的地攤貨玩意,鑽的也是大陸太多人沒文化的空子!這些事,自己找找臺灣的書和評論看看,很快就能明白怎麼回事,懶得說了。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首先亮明觀點,南懷瑾的書不值得一讀,或者說不建議讀。

首先申明,對於南懷瑾的書,自己是讀過的,比如他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禪宗與道家》,還有稍晚一些出版的《南懷瑾著作精選》等等。儘管他的其餘著述沒有讀過(原因稍後寫出),但自我感覺對於他的書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

說實在的,自己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南懷瑾的書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對於南懷瑾這個人,在很多人心目中儼然成為了神一樣的人物。一些人已經不滿足於稱其為「國學大師」,竟然把南懷瑾奉為神靈。還有的人把南懷瑾與孔子相提並論,說他是「近現代的孔子」。除了把南懷瑾的書奉為聖旨和靈丹妙藥外,還有人在南懷瑾圓寂後,大肆炒作他的舍利子。類似種種不理智的狂熱追捧行為令人哭笑不得。

曾幾何時,「國學」在很多時機和場合成為一些人故弄玄虛、附庸風雅甚至招搖撞騙的代名詞。今天還四處簽名售書、登壇講學的所謂新晉「國學大師」,明天就可能身敗名裂、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今天洛陽紙貴的所謂國學「暢銷書」,明天可能就會變得一文不值、無人問津。唯一受益的可能只有那些迎合膚淺受眾的投機出版商。

據本人所指,那些奉南懷瑾為「國學大師」的人很多都是民間「搞國學」的人。他們中又有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不夠深入甚至文化常識相對匱乏,並且還有不少佛教信徒(在此沒有絲毫貶低佛教信徒的意思,只是分析南懷瑾著述的讀者成分)。這些人中不乏拒絕思考、人云亦云的偽國學愛好者。

在此,對南懷瑾的學歷、為人、生平等均不予討論,僅對他的書做一個簡要評價。很多朋友都知道,南懷瑾的書硬傷過多,錯誤隨處可見。他寫的書既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不客氣的說,用信口開河、錯漏百出形容並不為過,有的時候甚至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如,把「不如諸夏之亡也」中的「諸夏」解釋為「夏朝」,把「亡」理解成「死亡」。還有,把「暴虎馮河」說成「一隻發了瘋的暴虎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等等。不僅如此,南懷瑾的書還普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我們常說「多讀書」,但更重要的是「讀好書」。那些試圖通過感性描述來忽悠人文基礎不牢的讀者而出版的偽國學書寧可不讀,那些附庸風雅怪力亂神的所謂「全民入門國學」書盡量少讀或不讀。國學入門書可以深入淺出,但絕不是信口開河、誤人子弟和以訛傳訛。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註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他從19歲開始出家,先修了3年無想定,又修了3年非想非非想定,又修了6年苦行,最後纔在菩提樹下悟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成道。

第二個是關於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著作等身,為中國革命付出了畢生經歷。他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很多腐朽的東西,他曾經說過,中國現時的新文化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讚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憑良心講,他假如沒看過那些糟粕的東西,怎麼會批判糟粕呢?

以上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學習看書要躬身入局,切不可人云亦云。

再者,對於一個人,我們不是要察其言,還要觀其行。據我所知,南懷瑾先生一生都在弘揚傳統文化,那不只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是真正這樣做的。

在臺灣的時候,他為了傳播佛法,經常借別人的高利貸,這些錢用於印書、用於供養那些寒門學生,自己活的卻很清貧。而到了大陸也是如此,晚年他所在的太湖大學堂,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次人喫飯,經常是好幾桌、十幾桌,這些飯菜都是老先生自己掏錢請客,他戲稱是人民公社。他對於自己的老師袁煥仙特別尊崇,袁煥仙老師子女的生活來源都是南懷瑾先生自己出錢供養的。我們說弘揚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口頭上的表達,而是要知行合一的實踐。南懷瑾先生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關於南懷瑾先生的批評,大多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書太過於口頭化,江湖化,甚至有不少文史知識的錯誤,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是說他過於神祕化,又搞什麼禪宗、密宗的,甚至是兩岸文化密使、政治文人。

對於第一個批評,我們要明白,他是站在文化普及和傳播的角度去講課、寫書的,因此那些書看上去非常容易明白,其中大多是他講課的記錄,其中有些文史的錯誤,也無可厚非,我們沒必要苛責求全。但太口語化也並不意味著他的學問不行,他很多關於道家、佛家的著述,沒有傳統文化功底的人依然看不懂。他對於傳統文化的很多解釋,也不是一般的文人學者能望其項背的。比如我們常講捨得二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但大多數都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正像南懷瑾先生一樣終生都在佈施的,最終把家庭也佈施出去的,少之又少。

至於說他神祕化,政治文人,我們多數是猜測,根本不明白其中的緣由。一個人在紅塵當中修行,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在其中輾轉騰挪很不易,核心是看你對名利的態度,是要被名利所控制還是利用名利去做事情呢,要知道蓮花生於污淖之中。

最後用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結束:功名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


讀書只有會不會讀的問題,不存在值不值得讀的問題。會讀則讀一切書都值得,不會讀則閱天書聖典亦不值得。

少年之時讀,常為書中華美文字、炫麗情節所迷。若無此則不喜。稍長之後則喜見廣獵奇,巜基督山伯爵》之類小說則成最愛。二十多歲之後野心漸長,身體心智亦漸成熟,巜紅與黑》、巜野草》、心理學、管理學、醫學、佛經、道典、政論、歷史…但能得之,無有不讀。無他一一好奇身外世界而已。

年過不惑,讀書極速,隨手翻之,如穿山過林,萬語千言,只求幾句令我疑惑深思之語足矣!非是他人之言不佳,但我卻怕一一腦中皆是他人言,自己卻不知哪裡去了?

歲過五十,深覺世間書皆可讀。此時讀書,不疑不惑,不見文字,只見他人思維及他人眼中世界。散漫翻來,皆是紅塵,皆是慧語,見即有所得,何其喜樂!

「一面為一物之一偏,一物為萬物之一偏,萬物為道之一偏"。凡也罷,聖也罷,所見不過世界一面,與道遠矣。而我不過愚夫而已,「一面"之見尚不敢言,得見他人思維,他人眼中世界,得窺自己所不知,已是極幸!又怎敢忘議他人言論之是非。知己不足,借他補己,真是喜樂非常!

他人皆吾師,因為皆有可師之言,之行也。南師之書可讀否?當問自己一一值否!


謝謝邀請。作為上一波國學熱裏的明星級人物,南懷瑾的書流傳甚廣,即使到今天,它依舊不斷再版再包裝流傳在市場上,只是銷量比起過往已經出現了大幅下滑。

南懷瑾的書出現下滑是必然,就像傅佩榮、林清玄等人的書一樣,國學熱度不再,他們的書的銷量都會出現大幅下滑。因為他們的作品如此受歡迎,並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多好,主要還是滿足了特殊時代的需求。

南懷瑾的書同樣是在這個問題,他的作品多是對中國古代經典的解讀,不像楊伯峻先生對《論語》這種注釋性解讀為主,南懷瑾的解讀更多出自意思解讀,而且更多是按照他個人的心性為出發點進行解讀。

雖說南懷瑾的個人解讀也可以說得通,但為什麼要去讀另外一個人對經典的二次解讀,而且還有可能是曲解原意,為何不去直接讀原典?我自己的建議還是少讀南懷瑾這類作品,先讀經典原典,至多配合注釋性資料進行閱讀。就像練功一樣,上來就按二手路子來練,最後不可能獲得真功夫的。你覺得南懷瑾的書如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