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習慣」系列王曉春 北京創源圖書贈閱一本《如果我當教師》,內容是葉聖陶先生著作的精選,選編者是蘇州一中(葉聖陶先生母校)的一位特級教師楊斌老師。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給我們學習和借鑒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帶來很大方便,因為要把《葉聖陶教育文集》全讀下來,太費時間了。 我正在讀這本《如果我當教師》。首先吸引我的是葉先生關於培養良好習慣的論述。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葉先生關於「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論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直在教育界有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強調「養成教育」重要,教育者幾乎「言必稱習慣」,而我對這個問題也困惑很多年了,不如趁此機會努力把它想想清楚。我將陸續把這個問題從各個角度展開,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希望引起討論。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嗎? ——「教育與習慣」系列(1) 原來「教育」這個詞兒,如果解釋得繁複,幾本書未必說得完,簡單的解釋,一句話就可以說盡,就是「養成好習慣」。 (葉聖陶: 《如果我當教師》 楊斌選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第一版 56頁) 「一句話就可以說盡」,葉先生這話說得很滿,沒留什麼餘地。換句話說,教育=養成良好習慣。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習慣」。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習慣就是「在長時間裡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這就有問題了。如果教育養成的是習慣,那麼它就是在養成一些「一時不容易改變」的東西,因為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只要是習慣,就都不易改變。 那麼創新怎麼辦?養成好習慣能培養創新精神嗎?怕是不能。不信你看看《現代漢語詞典》對「創新」的解釋:「拋開舊的,創造新的。」舊的東西,往往是習慣了的東西,習慣了的東西,肯定就已經不新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創新都要打破舊習慣,打破舊的想法,舊的做法,否則它就算不上創新了。對不對? 可不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把教育鎖定在「養成好習慣」,那麼我們實際上就把創新教育排除在教育之外了,儘管我們完全可能是無意的。我國教育缺乏創新意識,師生缺乏創新能力,可能與我們對教育本質的這種理解有關。這是個基因密碼,它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頑強地複製著自己。 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解圍:我們「養成創新的好習慣」不就行了嗎?這很好。創新若形成習慣,真是太美妙了。可是這樣一來,就等於我們給自己規定了一項奇怪的任務:「培養打破習慣的習慣」(因為創新就是打破習慣),這豈不太擰吧了嗎? 如果想避免這種邏輯上的尷尬,恐怕我們只好承認,把「養成良好習慣」當成教育的全部任務,是不妥當的。教育的任務無法用「培養良好習慣」來涵蓋,雖然這確實是教育的重要任務。 教育除了養成學生良好習慣之外,還有幫助學生髮展的任務,而所謂「發展」,不光指「養成良好習慣」。---2013,4,6

養成好習慣與改變壞習慣——「教育與習慣」系列(2)

「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因為我們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 (葉聖陶: 《如果我當教師》 楊斌選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第一版 56頁) 愚以為葉先生這種說法解決不了「如何培養良好習慣」的問題,因為好習慣固然可能是「習慣成自然」,然而壞習慣也是這樣「習慣成自然」的。既然二者都可能「習慣成自然」,你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之前,就先得了解一下,學生已經「成自然」了哪些習慣,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光喊「養成良好習慣」沒有什麼用處,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按教育者的願望「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多半會碰釘子。事實上一線教師的精力究竟用在正面養成學生良好習慣上多,還是用在克服學生已有壞習慣上多,這是很難說的事情。 而且,當你努力克服學生不良習慣的時候,特別是開始時,你根本無法採取用「習慣成自然」的辦法,正相反,你的做法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完全是「不自然」的,必須「故意費點心」,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而事實上,所有的學生在入學之前於家庭中肯定已經養成了形形色色的習慣,他們根本不是一張白紙。這就可見,把教育工作理解為「養成良好習慣」,是過於理想化和簡單化了,根本沒有這麼方便,我相信沒有一位教師會順利實施之。然而,一旦教師腦子裡有「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的理念,他的行為就可能被固化(一廂情願),他就會每天主觀地設計一些行為規範,搞許多他自己認可的「良好習慣」,往學生身上布置和落實,想讓學生照教師的安排去「習慣成自然」。他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教育工作的全部。他當然會遇到很多障礙和抵抗,於是他就會埋怨學生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不大願意承認,人家學生在遇到他之前,已經有不少習慣「成自然了」。教師很難坦然面對這一現實,他們往往是在碰了釘子之後才被迫才承認現實,而坦然面對和被迫承認,那是兩種境界。被迫承認現實的教師缺乏調查意識和診斷意識,只有灌輸意識和訓練意識。 這就可見,「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這種理念,容易造成誤解,有可能助長教師自我中心,灌輸主義和訓練主義。它們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繫,即使你不想這樣,你也會這樣。你會發現凡是特別重視養成教育和習慣培養的老師都願意說學生「是一張白紙」,因為學生原來越單純,他的「養成計劃」(習慣成自然)越容易實現。而且他們總是把學生都想成特別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這樣他們「養成」起來也就沒有阻力了。其實這都是幻想。強調「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完全無助於打消這種幻想,反而可能助長它。 所以我想,與其強調「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不如強調「教育要幫助每個學生得到發展」。所謂發展,就是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也就說,我們最好從學生的基礎出發,而不是從教育者的善良願望出發。 ---2013.4.7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