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於託爾斯泰的這本《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只讀過一遍,在讀的過程中也感覺到艱難,感覺到晦澀難懂,我自己有想這個問題,一來是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外國文學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多少不好理解」「我還是喜歡讀古典文學,外國文學讀起來不走心」「不同的翻譯閱讀的感受也不同」,另外,則是沒有深入瞭解作者。總之,我給自己暗示這些話語,實際上是在逃避自己完全不用心去閱讀外國文學作品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帶給我的整體感受便是蒼涼感,但這種蒼涼不是赤裸裸的涼薄,而是披得有一層衣服,你看不見對方內心裡的滄桑。我讚美安娜,卻又憐憫她;我歌頌她,卻又討厭她。在愛情面前,她愛得太瘋狂,一點都不考慮自己,我想,對於安娜的命運,託爾斯泰想表達的意思或許有很多。

話說回來,關於現在的人甚至很多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讀經典名著甚至讀不下去經典作品,原因無非是我們都在求快,忘記放慢腳步慢慢去咀嚼品味書裏的感悟。生活與工作中我們求快,求結果,於是,我們又把這種求快的浮躁氣息帶到了閱讀中,所以我們認為經典名著作品為什麼那麼難讀,甚至「太老土了」,晦澀會存在一點,但更多的是我們自己太浮躁了。

所以,當你閱讀經典名著作品時,既講究你和這本書的緣分,也講究你自己的態度,你得放下浮躁的心,去慢慢品味書裏精彩紛呈的故事。如果你關心書裏的問題,喜歡作者的文筆,那麼這本書不會讓你產生味同嚼蠟的感覺。如果你覺得艱難晦澀,建議不要鑽牛角尖一直去讀,既然緣分到這,讀一遍懂得書裏的道理與故事,也就足夠了。


閑談瞎說

首先,如果《安娜·卡列尼娜》是經典中的經典,那麼《戰爭與和平》豈不是經典中的經典中的經典?書評這種東西,都是把這本書當世界第一吹。看看心裡有數就好。

其次,是《安娜·卡列尼娜》枯燥。還是名著系對於你來說都枯燥。(不,其實我看《魯濱孫漂流記》不枯燥,《小王子》我也覺得很好?)

名著的力量,來自於它所蘊含的,如浪潮下的暗湧一樣磅礴渾厚的力量。不同於通俗小說以情節抓住人的眼球,給人以跌宕起伏的過山車的體驗。文學作品更多是以完美的文字,構寫出一種能夠長久打動人心的情感或思想。

像外國名著,的確會存在翻譯或文化差別。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會被愛和美所打動。否則外國名著連被理解都做不到。至於翻譯,《安娜·卡列尼娜》這種水準的書,是不會被允許讓三流翻譯者來翻譯的。

所以,我不覺得這本書有什麼會讓人覺得枯燥的地方。所謂文學,就是僅僅只看文字,不看內容都可以吸引一個人。在這方面,莎士比亞冠絕天下。既然僅僅看文字,都不會覺得無聊,更何況其中還有一種蘊含著脈脈深情的故事?

除非,你想從中體驗的,是一種緊扣心絃,震撼不已的大片式享受。


首先《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外國名著,對於國外文學看不懂我覺得客觀上原因有二:1、譯者水平,廚師手藝的差別,一樣的食材做出來的菜味道也是不同的;2、國家傳統和文化的差異,每個國家和文化不一樣,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作家寫出的著作必然帶著時代的烙印,如果無法瞭解對應國家的文化和背景,很可能會成對小說的理解錯誤或無法理解。因為下面有朋友詳細說了這兩個方面,我在這裡就不詳說了。

其次是主觀上個人原因也有二:1、自身的閱歷以及文學水平侷限,尚無法理解這個程度的文學,這樣的話可以等過幾年再看,循序漸進選目前自己能接受的慢慢學習。有些書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每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就是隨著閱歷的增長對書中所表達的東西能夠不斷挖掘的緣故。2、個人喜好不同,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每個人喜歡的小說類型都不一樣的,所以不一定別人說好你就一定看得下。

最後作為名著,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而留下的,我想是有它自己本身的道理的。學習這一類的名著除了瞭解相應國家的文化和背景之後,這本小說的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成長背景等也是需要適當的瞭解的。如果是有興趣去研讀的話,讀名著型的著作,不能心急,要慢慢體會。


我是潯瀠(xunying),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喜歡就點個贊吧。


剛好,最近正在看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這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書,看到卡列寧為安娜出軌而痛苦,看到列文身上散發出男孩式的純真而莞爾,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陷入愛的迷情之中,同樣倍感痛苦……這是一部我不願意一下子讀完的書,總是在小心翼翼地閱讀著,生怕讀得太快,而錯過太多精彩之處。

《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很有名:「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就以說明瞭整本書的主題。安娜與伏倫斯基的相遇,與卡列寧的婚姻……看起來,像是一個通俗的婚外情故事,但直指家庭生活的本質。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家庭生活是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的。當我讀到卡列寧為安娜痛苦時,安娜卻以為他在忽視她。兩人的溝通頻率永遠不再一塊兒,卡列寧誠然很正派,可他卻應該沒有想到妻子要什麼,所以才會有安娜遇上伏倫斯基的故事;而安娜為了追求所謂的愛情,也沒有深入地瞭解過卡列寧對她的感情,如果兩個人能好好溝通,悲劇說不一定就會避免。

家庭,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

不知道你現在的年紀多大,至少我在二十歲之前,對武俠小說的興趣遠遠大於世界名著。那時候,也是跟你現在一樣,覺得名著情節推進緩慢。也沒有打鬥的場面,讓人讀得不開心、不順暢。

現在,我已經虛歲三十,反而不喜歡武俠小說,覺得讀名著更有意義,而且能獲取更多東西。其實,閱讀品味是隨著閱歷而慢慢提升。所以,如果你現在讀不下去《安娜·卡列尼娜》也沒有關係,說不一定過幾年後,就會重新拿起。

當然,如果你能強忍著不適感,硬著頭皮讀下去,我覺得也很好。相信我,《安娜·卡列尼娜》不會是讓你一無所獲的書。即使你現在獲取不多,但在多年之後,肯定會有情節能打動你。


首先,我很同情這位讀者的遭遇。很多讀者在閱讀外國經典作品時都有這種感覺,覺得那些作品讀起來並不是很有趣,冗長的敘事與描寫,以及大段大段的議論,有時令人昏昏欲睡。影響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學經典的接受,還有文化背景與文化差異的問題,如果對外國的歷史、文化、宗教等所知甚少的話,閱讀起來肯定會遇到很多認知上的障礙,常常有自己已經讀了幾十頁卻不知所云的感覺。

不過,《安娜·卡列尼娜》並不應該被列入枯燥乏味的作品。讀者應反思問題是否出在自己的身上。幾年前,英國一家報紙對全球570多位作家進行過一次調查,評選他們心目中的世界名著,結果《安娜·卡列尼娜》位列第一。在我的心目中,《安娜·卡列尼娜》是我讀過的經典作品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因為這部作品的容量太大了,不能簡約化地認為它只是一部關於婚外戀的小說。就像閱讀《紅樓夢》,你不能簡單地認為賈寶玉與釵黛的愛情是小說的全部,有這種看法的讀者大概是受了越劇《紅樓夢》和一些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或者某些不地道的所謂紅學家的影響。

當然,決定一部作品是否優秀,並不完全在於容量,也不是說篇幅越長越好,人物與情節線索越多越好。《安娜·卡列尼娜》採用雙線索敘事,狄更斯的《雙城記》多達四條線索,但其影響可能還是不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英國人自己的閱讀榜單可以證明這一點。那麼,《安娜·卡列尼娜》究竟好在哪裡?我們不能完全聽信外國文學教科書裏的結論,最終我們還是要依靠自己的閱讀來仔細品評。如果我們的品評並不全然是正面的、肯定的、讚美的,那麼除了前面所說的那些原因,我們還要考慮自己的閱讀習慣,品味,格調,以及對語言的敏感度與理解力等問題。

我個人對《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即列夫·託爾斯泰想通過這部小說跟我們探討真實與虛偽,生與死,信仰與無信仰,如何忠實於自己以及愛情的衰減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困擾人的大問題,過去困擾,現在困擾,將來也還會困擾。只要是有血有肉、心理正常的人,那麼誰也逃避不了。這部小說在思想上的超越性和深刻性就體現在這裡。我們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完全可以忽略其人物的俄羅斯民族屬性,我們只需將他們視為我們身邊的人,熟悉的陌生的。

人究竟應該真實地活著還是虛偽地活著?這是列夫·託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拋出的一個非常銳利的問題。列夫·託爾斯泰告知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不自知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不到真正的自明性,就像安娜·卡列尼娜自省的那樣,當虛偽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在虛偽的江湖中暢遊太久,就搞不清楚何為真實何為虛偽了。人失去了本真狀態,喪失了自我。安娜·卡列尼娜想找回自己,找回本真的「我」,然而她發現自己在通向澄明之境的道路上卻越走越狹窄,因為離開了虛偽,離開了虛偽無處不在的社交,真實的自我將面臨著更多的威脅。這不僅僅是19世紀俄羅斯貴族女性安娜所面臨的人生境遇,也是21世紀的我們所面臨的人生境遇。在類似安娜那樣的人生境遇中,我們疲於應付各種複雜的倫理問題道德問題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平衡問題。我們常常感覺身心交瘁,其實就是因為我們不可能自由逃離類似安娜那樣的人生境遇。

列夫·託爾斯泰通過小說敘事與描寫揭示了公共生活、社交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兩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虛偽問題。如果我們熟悉託翁的其他作品,你會發現偽善的問題是其一生都在關注的問題,甚至可以說,託爾斯泰的全部作品都試圖在回答這個問題:人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徹底的真實?人如何才能真實地活著?安德烈公爵思考過,皮埃爾·別祖霍夫思考過,列文思考過,聶赫留朵夫思考過,等等。這些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有託爾斯泰的影子或者人生思考的痕跡。

我們在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時,可以不必在意地名、人名以及諸多令人莫名其妙的歷史典故,雖然這些很重要;甚至也可以不必太在意那些冗長的描寫和議論,雖然這些也很重要。你所要做的是能夠入乎其中,又能跳出其外,不要囿於民族性和文化差異。你只需要找到可以通約的那部分就好了。我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作家筆下的那些人物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是怎樣生活的?我是怎樣談戀愛的?他們是怎樣談戀愛的?我的婚姻是怎樣的?他們的婚姻是怎樣的?我是如何與他人相處的?他們是如何與他人打交道的?關於自然、宇宙、社會、人生以及超自然世界,他們都是怎樣想的,而我又是怎樣想的?等等。這些就足夠了,帶著這些問題,哪怕你讀得磕磕絆絆、似懂非懂甚至腦袋生疼,這些都沒有關係,哪怕你一時間找不到令你滿意的答案,這也沒有關係。

關鍵是,你要讀,必須讀,堅持讀。閱讀是自我認知的一條可靠的途徑,閱讀與我們的靈魂相關。閱讀與思考的深度將影響我們人性的深度。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興趣,興趣雖然被認為是最好的老師,但有時興趣是不可靠的。不要僅僅憑興趣去讀書,那樣興趣會成為拖延或放棄的藉口,為興趣而放棄某些經典的閱讀可能會使你錯過許多有價值的有深度的思考。因此,持續不斷地閱讀經典,應該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


外國名著讀起來會有幾個問題:

1.翻譯問題。水平低劣的譯者翻譯的作品自然如難喫的飯菜一樣難以下嚥。好的譯者翻譯出來的作品則可以完美的再現作品本身的魅力。

2.文化歷史背景差異。不同國家的作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如果對作品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文化不甚瞭解就會造成理解上的難度。所以建議,讀外國小說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及創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3.閱讀方法也很重要。作品的開頭往往有冗長的環境描寫和源源不斷的出場人物,它們都為故事的發生做鋪墊。但往往這部分的閱讀最為枯燥,很多讀者都因此而放棄閱讀。

其實,我們在閱讀時如果覺得實在枯燥,可以跳讀我們感興趣的部分。其實,閱讀一部小說時,只要我們瞭解了故事,從故事中獲得收穫就算是成功的閱讀。

以上是個人的粗略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


首先,每個人喜歡的文學風格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對同一本名著感興趣的。就好比你喜歡金庸,他喜歡三毛。並沒有對錯高低之分,閱讀本來就是個人行為。

其次,豆瓣書評也並不具有百分之百的權威性。書評寫得好,是作者帶動了自己的情緒,同時對書的內容也從主觀走向剖析。說得直白一點,書評和影評一樣,其實都是很主觀的,個人見解、閱歷都會加入其中。

第三,《安娜·卡列尼娜》是屬於國外作品,大多數人看的都是譯作。這當中就會出現一些文化底蘊有所偏差的情況,初讀時可能確實會讓你覺得不太容易理解,這屬於正常。但優秀的翻譯作品,其實並不會這樣。我給孩子買過羅爾德·達爾的全套作品,都是譯作,我自己也看了,感覺很棒。所以,不是這部小說本身的問題,很可能跟你選擇的譯作有關,或者說你還沒有完全靜下心來閱讀。

最後,好的作品,它其實是翻譯成任何語言都會受到青睞的。可能讀慣了金庸武俠的你,一時之間還沒有適應過來,慢慢地就對了,不必勉強自己。


戰爭與和平我高中時就開始讀,每次看了十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感覺敘述繁瑣冗長,很多無關緊要流水賬式的敘述,真心讓人懷疑,這麼囉裏囉嗦的東西怎麼就能成經典名著呢?非常慚愧,直到工作很多年以後,在看了幾十遍十幾二十幾頁之後,終於有一次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看到50頁,如果看不到,說明沒這個悟性,與之無緣。在看了三十幾頁之後,就跟看金庸一樣,再也放不下來了,甚至還要返回頭再細看前面的十幾頁,原來看似繁瑣乏味的細節描述,都是為了後面情節發展做的鋪墊,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對託爾斯泰的敬意油然而生,一口氣兩個晚上就把這套看了幾十年的書看完了。我也這個經驗教訓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界名著都是這樣的,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時代背景,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要想讀懂,就要對這些有所瞭解,再加上翻譯過程中對語句的修辭處理,是很晦澀枯燥的,特別是外國人的名字字數多很難記住,讀的多少就記住了,要想讀進去就要排除幹擾靜心品讀,慢慢就會融入書中情節而不能自拔,那麼容易懂的就不是名著了,那是趙本山的鄉村愛情,實在讀不進去就去看根據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也很受益。


在我心中《安娜?卡列尼娜》確是經典中的經典,百讀不厭,單說書中精彩的心理描寫,出神入化,捶牀嘆絕,它能夠把人的下意識心理,潛意識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大概全世界心理學家都會認真地讀這本書。你之所以讀不下去,原因不外乎兩種:①您的文學修養和生活閱歷淺一些;②您的閱讀興趣尚處在注重故事,偏愛故事階段。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好的文學作品,都是以創新的手法,把人都靈魂挖掘的真實,深刻,形象。說得未必對,權當參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