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和傅山都是明代草書大家,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

一、王鐸和傅山都極力推崇「二王」,然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風格氣息完全不同。王鐸的「中庸之道」和內心深處的「怪力亂神」相互交織,書風無不透露出張揚個性、霸氣側漏和逞強好勝;而傅山出家為道,學問文章皆真性情,雲遊四方,豪爽、好酒喜飲和行俠仗義,滋養了其筆墨抒情、浪漫而有意境、流暢而富有形態之美的書風。

二、王鐸和傅山雖都崇尚古法,然取向不同。王鐸學「二王」筆法,也得益於米南宮、顏真卿、李邕諸家,筆勢開張、雄強。他極力主張「敏而好古」、「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書不入晉,終成野道」。「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王鐸的三個「不服」,是他縱橫捭闔,不服古人,不流時弊,敢於張揚的心底吶喊。或許是他不夠長壽、或許是功力所限,並沒有達到「厚古薄今」的境界。他在融入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恣肆的筆墨下,也暴露了「筆不與意隨」(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的遺憾。傅山也是宗法「二王」,他不僅崇拜顏真卿的人品,而且受顏真卿書法的影響極大,書法既秀美圓潤,風姿綽約,又蒼勁而凝練,字裡行間一氣呵成,富有流暢性。在顏真卿書法思想下,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創新理念,對後世影響很大。

三、王鐸和傅山在書法表現形式上的不同。王鐸取法更多的是王獻之的外拓法,又取米芾蒼老勁健之勢,書寫駿快,全以力勝。如圖一、二、三為王鐸得意之作《草書唐人詩卷》,筆勢穩健,收放自如,節奏強烈,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枯實濃淡,互映成章,一派寫意之風,對後世乃至當今書風影響極大。王鐸作為清代的草書巨匠,也有不足之處,例如結體近怪,點畫筆法有生硬之感,個別字如「飄」、「沙」字是他典型的呈三角狀的點畫結體,顯得有些僵硬。傅山的草書通篇宕逸渾脫,放縱、連綿起伏跌宕,既有音樂般的旋律,又有一瀉千里之勢。在紛繁激烈的線條纏繞中卻流露出優雅之氣,猶如明凈般的心靈,暢快淋漓,精緻而細膩。他筆下的「拙」、「醜」「支離」和「直率」,出於自然天成,與時下故作姿態的「拙」、「醜」「支離」和「直率」,有天然之別。

傅山草書這些獨有之風格,正是王鐸所不具備的,而王鐸草書的霸氣雄強也正是傅山所缺。(圖一、二、三為王鐸《草書唐人詩卷》選;圖四、五、六為傅山草書作品選。圖片來自網路)


王鐸和傅山是明末清初兩位大家,要評價二人書法,必須從歷史的大時代及兩位大家生平做出品評。

他們同為山西人,算作同鄉。王鐸長傅山十幾歲,算作傅山長輩。王鐸出身貧困,少年仕途為官,春風得意;傅山出生書香門第,一生為民。

明朝末年,坐擁300多年江山的朱明王朝氣數殆盡: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東北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滿族頻頻入關掠奪,王朝內部黨派爭鬥,朝野上下烏煙瘴氣……這一切讓本該才高八斗博學多才技壓江南才子的王鐸仕途變得坎坷困頓,讓本該經天緯地的絕世奇才傅山隕落民間。

明王朝大廈的岌岌可危,仕途為官的王鐸欲救大廈於將傾,卻被崇禎皇帝痛批謫貶,困頓中王鐸沉浸於書法中尋求解脫,在他61歲生命中最後8年時間裡成了滿清的「貳臣」,儘管在他降清的第二年就辭官回鄉,並為此煎熬痛苦直止生命終結,但這一污點卻讓其遜色不少甚或怎麼都無法洗白。而傅山年輕時就組織學生運動上京城與皇帝理論為自己老師昭雪平反,看透官場的黨派爭鬥,憂國憂民不願取仕為官,行俠仗義走醫江湖。清軍入關,王朝更替,看到清軍野蠻屠殺的傅山斷然反抗,被捕入獄而誓死不屈……出獄後出家為道,研究百家諸子,尋求救國良方,誓死不願與滿清為伍……

很蒼涼也很慶幸,歷史的滄桑為我們留下了兩位悲情的書法大家。

王鐸,世稱「神筆王鐸」。為了提高書法水平,他「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應期間,從不間斷。一生獨尊羲獻,兼習鍾繇、顏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讓人在視覺上能強烈地感受到「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鞭雷電而騎雄龍」的意象。王鐸在書法作品平面空間構成上的美學創造,至今已歷四百年而無人居其右。仕途上的困惑,讓他只圖「好書數行」傳於世。王鐸在觀念上並不主張反傳統,但他銳意於書而近於癡的進取精神,不自覺地走到書法史上的另一個制高點,足以與羲、獻項背。

傅山是思想家、道家學者、藝術家而又以醫名世的大醫學家。和王鐸同時代小王鐸十幾歲的傅山也是和王鐸一樣的書法取向,受王鐸的影響非常大,行草書風格很近似,可以概括為同一風格。只是王鐸專精書法,用功頗深,傅山筆畫線條的質感和力度都略遜於王鐸。單就書法而論,王鐸優於傅山。

但是,傅山在書法藝術理論上的貢獻「四寧四毋」理論極其精闢,對整個藝術範疇有著普遍和深遠影響。「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影響中國書學領域。  

綜上所述,同處改朝換代的亂世,兩位書家都走出自己不同的路徑,王鐸仕途不順報君無門、逆來順受,背負「貳臣」鬱悶寡歡,全身心醉情於書法,成就為可與羲、獻項背的書法大家。而傅山一個獨具慧眼的淵博學者,特立獨行的思想者,滿懷憤懣而又傲視天下的遺民,在思想、學術領域、藝術創作、醫道醫術等多方面,多才多藝,多所建樹,氣象萬千,光彩奪目,這些也確非王鐸可及也!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者重視學習和吸取漢文化,具有較高的漢文化素質,比如,清代的帝王都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個人的喜好與推崇對清代書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也出現了許多頗有書法造詣的書法家,那麼王鐸的書法與傅山的書法相比怎麼樣呢?

「神筆」王鐸,「清初第一寫家」傅山,二人書法都自成一家,各有千秋,

王鐸(1592—1652)傅山(1607—1684)從出生時間來看,王鐸要比傅山年長十多歲,其二人「詩、文、書、畫」都獨具特色、無不精絕,若要相比二人誰的書法造詣更高,的確很難決論,從師承名家來講,王鐸書法主要取法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

傅山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之後才又受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等人的影響,後推崇顏真卿的人品書品而轉學蒼勁渾厚的顏體,最終自成一家,從這一連竄的文字可以發現,王鐸初學書法取法名家的起點要比傅山的起點高,換句話說王鐸的筆法造詣要比傅山更高,只是「筆法」相比較,而不是書法的風格,

在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中,王鐸以行、草成就最高,傅山是最擅長草書,值得注意了,傅山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之後,又取法晉唐諸家,其代表作《草書軸》臨摹「二王」,全以大草揮就,流宕不羈、巍巍浩蕩、氣勢逼人,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和傅山自己的為人一樣,

綜上所述,一個書法家的書法風格是和自身的個性以及人生閱歷、文化素養緊密相關的,雖然王鐸學米芾可以達到亂真之境界,但傅山書法沒一點塵俗氣,而且他還提倡「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的書法心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傅山的書法造詣並不低於王鐸,只能說二人各有千秋,卻又成為了時代的標杆。


傅山的情緒表露更為直接,隨心流露,不假掩飾,和他的"四寧四毋"理論吻合,明心見性;王鋒一生的書寫用筆大多離不開結體意識,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始終有種欲抑還訴的矛盾衝突感,估計和他降清的徬徨心境相關。

論筆墨的時日功夫修為,王鐸勝過傅山。王鐸晚年的用筆可謂氣感十足,沉著痛快,酣暢淋漓,亦趨自然而然之境。

傅山於書法多有遊戲心理,不以字為重,隨緣放曠,不了了之;王鐸於書法多有經意,寄字託懷,始終有股沉重的感覺壓抑在心頭。

以我們當下的現實心理去碰撞理解,傅山多老莊般的逍遙胸懷,不向現實妥協,遺走山林,更接近生命自由的灑脫胸懷,其書法體勢更接近自然本質;而王鐸呢終究隔了一層,多了幾分委屈求全無處發泄的無奈感,其書法體勢要做作彆扭了幾分。


書法藝術不該教條對比高低

作者:喜歡寫字的女孩

提到王鐸和傅山的書法究竟誰的成就高,這個其實就好像你問歐陽詢和顏真卿誰寫得好一樣,根本沒法回答你,因為藝術水平的鑒賞,應該是百花齊放,而不是片面的橫向比對。

這個事其實簡單一點說,兩人主觀想法並不是一回事,說白了,王鐸是做書法法度境界的深入探討,但傅山並不是,他只是把書法作為一種工具,不是花畢生精力去做書法探索,各樣的作品皆有,樣樣都堪稱精品,但不能僅僅用書法層面去看這些。

我們先說王鐸,他是明末清初非常知名的書畫大家,書法史上把他和董其昌並列稱之為「南董北王」,可見他的書法地位並不低,至少這個水平在當時屬於並列冠軍。王鐸的草書非常飄逸,放縱而不流,骨力深厚。

特別是他同時精通國畫,很多國畫的筆法,他也可以用於書法,產生了更為獨到的用筆方式,這是他所擅長的。

話題轉過來,說到傅山的書法藝術,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在一些著作中,傅山被作者刻畫成了武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精通這樣多得絕技,他的視野起點應該是非常之高,所以他對書法的理解程度,也要比我們這樣的普通書法愛好者要高遠得多,古今這樣的人並不是很多,之前的只有北宋的沈括是一位全才型人才,西方這樣的只有達芬奇才能與之相配,但也不可同日而語的比較。

但從他的遺墨來看,他一生寫了大量的雜書冊,內容比較多樣,作詩,做筆記,點評人物,東一段,西一段的,感覺毫無章節。其次,也不統一,或小楷,或是行草,中間偶爾還夾雜著篆隸的痕跡,這也透露出他完全跳出名利二字了,自己寫什麼不為專門去做,而是隨性情去表達。

這一點就好像你說魯迅是書法家嗎,葉聖陶是書法家嗎?但你又能說他們的字很差嗎?

所以說談及王鐸和傅山書法水平誰高誰低,只能說個人想法不同,兩座高峯罷了。


王鐸與傅山都是「二王」一路的傑出書家,但在傅山的結體中,借鑒了顏真卿的一些體勢,其格局比王鐸大。

王鐸早年寫得狂怪,近米芾,以力勝。五十歲後,用筆由蒼勁轉向沉著,點畫由粗獷趨於溫潤,結體由狂怪轉向自然。晚年的行草則比較含蓄。

王鐸用墨的多樣化,突破了書法的墨象,使書法美的概念更加寬泛,為書法開闢了新的領域。

傅山筆下變化多端,粗頭亂服,比王鐸自由得多。他偏向雄強奇崛,下筆如龍蛇飛舞,蒼鷹盤旋,極為自由。

有人說傅山的字狂怪,其實是沒真正讀懂他。他是極嚴謹的人,於法度極講究,只是感情和法度比起來,他更趨向感情,所以他的書法中常見出現意外的變化。

王鐸與傅山等明末清初的幾位大家,風格雄強高邁,一掃靡弱之風,但他們又各具特點,影響至今。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巜雙子燦燦耀書壇》

王鐸和傅山是明末清初書壇上的?麗奪目的雙子星座,書法史上隆起的二座高山。

先說王鐸,在那改朝換代的民族危難的時候 王鐸出生在一五九二年。三十二歲中進士出仕為官。五十三歲降清。一六五二年去世。河南孟津人。他字覺斯號嵩樵,老顛。老顛該是他隱括經歷的,覺之的自我判斷。他早年深入二王廳堂,以"吾家

逸少","吾家獻之"為根底遍習晉唐名帖。結體造勢上,平和溫潤有獨到之處。後又精硏顏真卿,米 芾,李邕諸大家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我以為王鐸書法縱橫不羈,激越跳蕩的中鋒用筆創造了嶄新的

富有個性的視覺效果,兼具二王的淸逸

灑脫,顏體的厚實剛勁,米芾的跌巖起伏

因此得到後人的劇賞,吳昌碩說"有明書

法推第一」 ,啟功先生說:王侯筆力能扛鼎

五百年來無此君。

真可以說,圓了王鐸留得好書數行的願望也讓後人大飽眼福。

再說傅山,名鼎臣山西太原人。(1607—

1684)號青竹,改字青主。別號很多真山

公之它,石道人,渴翁嗇廬。明時為諸生,

入清為道士:行醫為生。尤精婦科。傅山

學識淵博,勤奮刻苦。經史子集無所不通

同王鐸一樣深得二王真諦,遍習諸體無所不精。後融顏柳一體,結構嚴謹不苟結筆

雄強沉穩,逐步自成風貌獨步一時。

傅山曾因「朱衣道人」之號而牽扯到宋謙

謀反案中,「備極考掠,不屈」,順治十二年(1655)七月,經因證據不足被釋。 一年多牢獄之災使傅山身體,心境都大受打

擊,然而他的書法更沉穩厚重,風采澄徹

他的小楷,圓潤秀美而剛勁有力,風姿綽約兼古拙渾厚。 草書更是流暢無礙,顧盼生輝,意趣端莊而率真多天趣。

回到主題,我認為王鐸和傅山都是書壇輝煌星宿並無高低之分。憑藉他們各自的藝術經歷,藝術追求都有卓越的表現,留下

可貴的藝術財富。

讀王鐸的字感動於點畫的精熟,使轉變化的雄強遒勁。也體會到方折筆法的果斷爽辣,筆勢的健實強倔,力度大而彈性足。字體誇張恣肆,激動跳蕩。迅捷明快,法度恢宏允稱一代巨匠。

至於傅山的書法在他深厚的文化學養中

灼灼發光,我喜歡他楷書的秀潤古拙優雅

沉穩,草書的流暢自如,綽約多姿,意趣醇厚波瀾不驚。

以我的感悟王鐸和傅山的書法作品各有千秋,在藝術上,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和啟發,值得認真學習。


王鐸和傅山都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他們在草書上都有很大的成就。王鐸師法二王,其草書字裡行間尤有二王點畫用筆之風,簡練而灑脫,王鐸在其基礎上加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線條雄渾粗獷,跌宕連綿,如溪澗流水,時急時緩,用筆豐富,變化多端,開創草書一個新境界,這無疑得益於他早期博學的結果。傅山的草書與王鐸有不少相同的筆法,結體稍有不同,傅山臨習顏真卿帖多一些,書法厚重,應該說傅山的草書受王鐸的影響較深,只是後來王鐸降清,傅山以為恥辱,認為書如其人無氣節,就不再學其書,但後來對王鐸的書法還是很佩服的。傅山的書法點畫工夫爐火純青,俊逸厚實,恰到好處,文人的雅緻精細更是讓人稱絕。


王鐸和傅山的書法,如果拿來做比較,很難說誰優誰劣。

其實兩個人有很多共同之處,首先他們都是明清之際的大書法家,大學問家,其次他們兩個人的書體都是以草書為主。並且他們的草書都狂放不羈,吵得讓一般人難以辨認,有一瀉千里之氣勢。第三,他們的書法都源出二王,師出有名,考之有據。

如果說不同,應該從書法的各個要素來考慮,看他們的書法的字體的解體,看他們的用筆,看他們的章法和節奏,但是有一點,在整個章法和字形上,王鐸的字有一種隨意揮灑和斜而不倒的特點。ev3個字,得是濃墨重筆。巨石千斤,讓人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其實判定兩個書家的書法特點。特別是比較它們的優劣,有時難分伯仲。因為作為觀賞者,他的藝術修養不同,他的人生閱歷有不同,還有他個人的喜好更不相同。再加上書家個人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學識修養的不同,所以說就形成了。書家千姿百態的書風。可以說是萬紫千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兩人都為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長傅山十幾歲,在楷書方面王鐸主要取法柳楷,而傅山取法顏楷,鄧散木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相比王鐸而言傅山的楷書優於王鐸。在行草書方面兩人的書風都在極力擺脫時人的柔美之風,都有渾厚雄強激越跌宕之氣,兩者都有寧拙勿巧,寧醜勿媚的書法意識,但王鐸的行草書在章法佈局、墨法的運用方面更勝於傅山,傅山的行草相較於王鐸圈眼較多,且年少於王鐸十幾歲又較王鐸長壽,後期書作中曾師法於王鐸。由於王鐸曾降清為官,而傅山則在野閑居,且對武術、醫術頗有研究,著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在民間口碑較好,王鐸只是近代由於日本對王鐸書法的推崇(有後王勝先王之說)才漸被人們認可熟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