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想不到,而是現在的科技樹點偏了。互聯網是技術,不是科學。互聯網是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上,通過不停地優化,更快,更小,更多,更節能,更優秀的演算法以及業態大佬坐下來達成的協議。熱門場景都是一些人拍拍腦袋出來的點子,不是從實驗室出來的。並不是基礎物理,基礎科學的提升。登月還是60年前,汽車原理還是沒變。所以說科幻小說家不是沒想過互聯網,而是沒想過這麼多的應用場景。但他們想到了更多其他的方面,我們都沒有實現。


劉慈欣說: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是為什麼。

科幻作家預言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該怎麼說呢?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實際上不就是我們即將到來的5G、6G時代嗎?

移動互聯網進一步進化的方向就是物聯網,而物聯網所體現出來的本質就是萬物智能,科幻小說雖然我沒怎麼看,但從其他類型的作品上來作一個粗略的感官分析的話,我顯然是不同意劉慈欣的說法的。

我簡單地翻看了一些現在在網上發表的網路科幻小說作品看了一下,然後這些作品給我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就像是哪些玄幻小說所給我的感覺差不多一樣,大都是相似的套路,相似的類似。十部作品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重生在末日,然後主角再與末日的喪屍或者是頂尖的時代統治者作陰謀上的鬥爭,還有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是各種星際戰鬥,然後什麼能量炮,核武器等秒天秒地秒空氣地發生了。

其實這些被定性為科幻作品最大的本質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們真的通過自己的學識,通過幻想去預言未來的科技發展到底該怎麼去進化,然後對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戰爭方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書寫的故事是在未來,是在末日而已,也就是說,現在的科幻小說與其他類型小說的最大本質區別僅僅是時間線上的不同而已,它們並沒有體現出科幻小說該有的未來科技生活,甚至是科技戰爭所需帶攜帶的幻想與期望。從這些方面去理解現在網路上的科幻小說的話,在我看來,那都不是一本完整的科幻小說,頂多是一些披著科幻的外皮去描寫一些未來矛盾的故事而已。

既然網上的那些寫手寫的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那麼他們又哪來的能力去被稱作是科幻作家呢?要知道,至少在我的眼裡,真正的科幻作家那必然不止是要只會寫一些末日重生,基因變異,喪屍出籠,星際能量炮大戰等尿性文字而已。他們還必須要從這些未來故事裡面投射出一種具有科技人文的屬性出來,因為科技人文才是科幻作品的核心。

因此,網上寫科幻小說作品的大多只能被稱為寫手,而不是科幻作者。

好了,排除這一大部分寫科幻小說的寫手,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可以真正被稱為科幻作者的科幻作品是不是真的如劉慈欣所說的那樣沒有預言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呢?

其實這是不然的,前面說了,移動互聯網的根本進化方向是物聯網,即萬物智能,在科幻小說裡面的一切智能設備的通訊,其實都是屬於未來移動互聯網的一種體現,而這些體現在正常的科幻小說中只不過是起到情節環境的輔助作用而已,並沒有必要去大手筆的展現描述那些設備如何如何的智能,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的發達,畢竟小說的根本還是故事。


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句話是劉慈欣說的,這話,也是存在問題的。具體解釋來講,移動互聯網這個東西,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好多科幻作家,都預測到了,而且寫在了作品當中。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科幻作家們預測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只局限於作品中的權貴階層或富有階層,形象的是,移動互聯網是小圈子。

但現實中,移動互聯網如此廣泛的覆蓋幾乎整個人類階層,確實是想都不敢想的時代,也沒有科幻作家曾經預言過。

因此,客觀的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確實預言到了;但確實沒有預言到,移動互聯網如此普及,如此大眾。


因為所為移動互聯網,過於狹義了,克拉克能預言到全球通信衛星,但不可能預言到今日頭條和王者榮耀,甚至低頭族,本質上講,也沒有什麼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就是互聯網,程序軟體就是程序軟體


我不知道大劉什麼時候,在怎樣的情況下說出這個話的,提問者有沒有斷章取義。丹.西蒙斯1989年巨制《海伯利安》,以及後三部(1993,1996,1997),裡面就使用了一個設備「個人通信志」,依靠無線數據網以及超光通信網在幾百個星球殖民地之間通信,資料庫中查詢資料和連接人工智慧。互聯網誕生於1969年,而具有數據也許功能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網路僅僅誕生於1989年,2000年的時候運營商最大的利潤來源是簡訊,個人終端真正的開始是iphone4


人類的走向一直都不是個別科幻作者和預言家能掌握全部。因為預言家在預言時具有某種社會發展經驗和奇思妙想。每每能夠猜中一些未來的發展情況。但那是主觀性的。帶有預言家自己的理想和愛好。而人類真實發展具有隨機性和各種偶然性。現在看到的結果是因為歷史選擇上幾個偶然因素造成了的結果。

試想 蘇聯不倒,美蘇繼續太空競爭。那今天全人類的社會走向。肯定是太空技術優先。而社會互動落後。這就符合當時的科幻作者設想。

誰都沒預想到政治變革來得如此快。世界走向為之一變。


科幻,即科學的幻想,即根據有限的科學假設,在不與人類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現有的科學理論,有據可考的事件記錄)衝突的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科幻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文化。

 

上述問題

這是中國文化中的 道 和術的問題

道:是自然運行的規律。

術:是人遵行自然規律的做事方式

「術」是能力,能力是知識、方法、策略和經驗的集合體;「術」是可解決實際問題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

 

互聯網是「術」的範疇,是達到目的的辦法,是一個解決的平台 。科幻小說一般是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發生的結果,達成的方法科幻小說家是不管的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1818年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之後,科幻小說作品泉涌一般的出現。

有一個作品,幻想人口膨脹之後,大家向天空發展,要空問。人們建 了1000層樓的大廈,每一層都無比寬廣,由於 從1縷走到10000層根本不可能。於是形成 人們了一個又一個小社會,衍發了無數個小故事。可是這個作者沒想到有「電梯」這種東西,如果科幻到了「電梯」這種設備,這個科幻故事就是不成立 了。

 

總之?主要是科幻作家是理想主義者,不是實有主義者。

 

好比金庸的小說在年代,有具體歷史人物,當然要有武術招式了

古龍的小說架空年代,虛構人物,當然可以沒有武術招式了!!


幾乎所有的科幻小說都預言了人工智慧和模擬機器人。但沒有人預言過實現的方式。現在來看人工智慧基於神經網路+深度學習+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基礎,但小說只在乎結果帶來的社會影響而不考慮過程,所以看小說就不必太較真了。


科幻作家不是預言家,沒有誰一定要求他們預言準確。正相反,那些在現代社會依然合法開設的教堂,那些崇拜超人類偶像的宗教信仰,他們的神都無一例外預言過世界末日啦,人死後的世界啦,但是沒有一個預言過互聯網時代,這個才是要深究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科幻作作家在創作時往往會根據現有的理論體系加上自身天馬行空的想像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樣子,往往這個時候起作用的或者所依據的更多的是大眾基礎理論學科。互聯網科學並不是傳統的基礎理論學科,畢竟很多科幻最佳並不是專業的科學家,即使有一些事專業的科學家,所研究的範圍可能也會有偏差

2.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其實更多地時候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巨大量變的基礎上出現的極速的質變,移動互聯網從萌芽到爆發的時間段很短,這個時間段里,科幻作假或者科幻愛好者根本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然後它就轟轟烈烈的出現了。

3.科幻作家本來就比較少,科幻作家的時間觀或者宇宙觀往往都比較宏觀,對於現實中細小的一些變化往往關注度是不夠的。

以上我列舉的幾個關於本題的答案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