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有人說諸葛亮的偉大願景破滅,和《隆中對》戰略方針真的有關係嗎?

有關係,而且關係極大!對劉備的霸業而言,生死攸關。可以這麼說,劉備三分天下的霸業,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下面就用《隆中對》原文,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就爭霸天下的全盤戰略進行分析,察看其中的得失利弊。

【隆中對】:

『備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諸葛亮首先分析了漢末自董卓之亂以來,天下羣雄並起,時勢造英雄,誰都欲想要割據一方而稱王稱霸。我今天在隆中草廬中向你獻計,也就包含你劉備也具備這個條件。

(2)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曹操在名微眾寡的狀況下卻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兵多將廣,更要命的是曹操他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站到讓其他人無法企及的道德治高點上。

此時此刻,你劉備根本不具備與曹操正面交鋒的基礎實力和基本條件。

(3)然後諸葛亮又分析了孫權集團的狀況,孫權佔有地形之優勢,據大江之險阻,歷父兄子三世經營,且選賢用能,吏治清平,老百姓大多順從依附其管理,基礎已經牢固。對孫權集團只能作為自己的援助力量去聯合利用,而不能去圖謀攻佔它,亦就是著名的『聯吳抗曹』戰略。

(4)對於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荊州,諸葛亮作出瞭如下分析,由於荊州刺史劉表羸弱無能,肯定不能守得住荊州,是上天資助給你劉備作為根據地的,難道你不想要得到荊州這個『此用武之國』麼?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判斷。如此重要的地方,諸葛亮為何沒有說明要劉備以此為集團發展的中心,的確百思不得其解?

(5)諸葛亮對於益州的分析,基本上都合乎事實情理,但是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致命錯誤,即佔據荊州和益州後,劉備集團的大本營,不是放在荊州,而是放在益州。不管是從政治、經濟、地理、人文諸方面來說,荊州的位置比益州的位置更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以定調了大策:「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劉備集團將中心放益州,遠離中原,進出皆受山川險阻,爾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糧草運輸不及,終成大問題。殊不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諸葛亮對益州地理缺乏真正的瞭解,才能倒致將劉備集團中心放在益州。而將荊州處於次等位置,只派關羽鎮守。(諸葛亮在劉備拿下益州前,也留在荊州,由於龐統戰死,諸葛亮入川,荊州便只剩關羽,再未易人,值致丟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基礎沒有了,諸葛亮的偉大願景便灰飛煙滅。

結論:諸葛亮欲統一天下的偉大願景,表面上看似以關羽走麥城失荊州而宣告破滅,實際是在《隆中對》中就犯下了大錯,劉備集團不以荊州為中心,而是以益州為中心,就註定了劉備失去統一天下的戰略先機。諸葛亮不是神仙,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歷史以成定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非人力可為。

下面用五行生剋方位簡論蜀漢、魏、吳三國鼎立之態勢,前提是劉備集團中心在荊州,而非益州,故且稱為『荊漢、魏、吳』三國吧。方位:魏處北方,五行屬水,吳處東方,屬木,荊漢處南方,屬火。先從三國相生關係看:水生木,魏生吳,木生火,吳生荊漢,荊漢劉處相生頂端,欣欣向榮之象,一統天下之兆。

次從三國相剋關係看:水克火,魏克荊漢,劉曹水火不容,為死敵,吳不克荊漢,反而生,兩家關係合乎諸葛亮隆中對中「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之聯合戰略目標。劉備大本營據荊州,決無東吳偷襲荊州之事,更無火燒彝林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悲情之大戲了。此為事後戲言,僅供娛樂而已,且莫當真。

易玩三品原創文 圖採用自網路

2010.12.20.


孔明的《隆中對》是一個有大局觀和前瞻性的戰略構想,為歷代所公認,但它卻未必十全十美。

毛澤東對其的觀點是: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兵力兩分,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兵力三分,安得不敗。而宋代文人蘇洵則認為,孔明以為有高山險隘相阻,就可以免於滅亡,而實際上西蜀之險,守不可出,出不可繼,保證安然偏於一隅都很困難,以此為根據地圖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

筆者還是想談談自己的觀點:首先,聯吳抗曹沒有任何的問題;以益州為根據地雖不盡完美,但實乃無奈之舉。以當時劉備的那點實力,到中原腹地去跟曹操搶地盤那就是作死,所以只能遠避曹操,慢慢發展壯大自己。現在問題最大的是,孔明所謂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是拱手把主動權讓給了別人。穩妥有餘,而霸氣不足。

益州雖號稱天府之國,也的確是東漢十三州中最大的三州之一。但跟曹操控制的廣大的北方地區相比,卻依然只是彈丸之地。你在休養生息,曹操同樣在休養生息,發展壯大。那種相對穩定的鼎足之勢拖的時間越久,劉備軍團與曹操軍團的實力差距只會更大。所謂的待天下有變,根本就不靠譜。天下何時變?如果不變呢?或者人家沒變,你自己先變了,那所謂的隆中對豈不就是一張畫餅。

所以,筆者認為,劉備孔明在益州局勢基本穩定後,就該及早以荊州為戰略跳板挺進中原,讓北方地區重新亂起來,絕不給曹操發展壯大的機會。也只有這樣,劉備集團纔有可能亂中取利,實現統一的夢想。

儘管這一步存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但卻是必須的。這一步,越早邁出越好。畢竟,孔明劉備的終極目標是天下統一,而不是天下三分。


說諸葛亮偉大的遠景的破滅,跟隆中對的戰略有關係,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具體分析如下: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定身定製的戰略規劃,這一戰略成為了千古名篇,同時也把諸葛亮推上了中國戰略家代表人物的位置,可見這篇戰略規劃在歷史上地位有多高。這篇戰略說出來時,我相信當時的劉備都不相信,因為這個戰略很難實現。

要實現隆中對規劃有三個條件,第一聯吳敗曹,第二奪取荊、益兩州,第三待天下有變。先來看第一天,當時劉備所處的情況,一無所有,聯盟東吳,東吳憑什麼跟你聯盟,你劉備那點家產,根本無法與東吳相比,所以這第一個條件對於劉備來說很難。

第二個條件,劉備奮鬥幾十年,到處寄人籬下,沒有混出什麼名堂,跟劉備一起起家的曹操已經一統北方,而劉備還在寄人籬下,說奪取荊州、益州這根本不可能,再者要在曹操和孫權眼皮底下搶他們的地盤,這是開玩笑呢,真當他們是袁紹呢?

第三個條件,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也比較難以實現,劉備所處前期天下大亂,這時候就是天下有變,所謂的天時優勢,但是到劉備請諸葛亮時,北方已經安定下來了,在曹操治理下,北方已經沒有動亂了,百姓們安居樂業,而東吳也處於安定狀態,天下基本已經處於安定狀態,如果劉備想要天時,這是個優勢已經不具備了。

所以這三個條件對於劉備來說,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當劉備把諸葛亮請出山後,諸葛亮用他的高超的外交手段,聯盟東吳,同時也擊敗了強大的曹操,緊接著又幫劉備奪取了荊州,這時候劉備恐怕想都不敢想,不得一兵一卒得個荊州。在緊接著,諸葛亮又幫劉備奪取了益州,建立蜀漢,劉備奮鬥大半輩子終於當上了皇帝,隆中對已實現三分天下,只差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了。

對於這最後一個條件需要等待多久,這個就需要看,魏國和東吳什麼時候出現昏君,製造天下大亂,但是從諸葛亮到死的那一刻,魏國也沒有出現昏君,東吳也沒有出現過昏君,所以在當時三國鼎立的諸葛亮所處時代,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一直沒有出現,所以諸葛亮不能完全實現隆中對規劃。

那麼隆中對戰略規劃是否就是錯誤的,答案是很明顯不是,隆中對基本是已經完全實現,只是在等待天時這個條件時,出現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三國君主,除了劉禪全是明君,所以隆中對第三個條件沒有等到。隆中對基本全部實現了,你怎麼能說他是錯誤的呢,如果說他是錯誤的,但是他也實現了幫劉備三分天下,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諸葛亮的抱負

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說他的願景「偉大」,就有點言過其實了。諸葛亮未出山的時候,曾自比管仲和樂毅,這兩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佐之才,也就是說,諸葛亮的人生追求是要做同樣的人,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而他在《出師表》提到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的目標,諸葛亮是為了實現蜀漢的目標,而竭盡所能,所以諸葛亮說「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因此,與其說是諸葛亮的偉大願景,不如說是劉備的偉大願景。

《隆中對》是無奈的選擇

我們看《隆中對》的背景,曹操已統一了北方,佔據了全國13個州中的9個,孫權鞏固了江南地盤,佔據了2個州,這是當時最具實力的兩個政權,那麼在東漢13個州的版圖上,還能為劉備留下哪些地方?無非就是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益州。《隆中對》提到的也就是這剩餘的兩個州,有沒有隆中對,劉備都只能做這樣的選擇。劉備作為一個徵戰半生的將軍,被曹操看做世間英雄,難道他看不出來他唯一的選擇在哪,那就太貶低劉備的智商了。

劉備的錯誤選擇

當劉備進取益州的時候,歷時一年也沒有多大的進展,劉備處境尷尬,迫不得已只有調荊州援軍入川。在劉備拿到益州時,曹操攻取了漢中,漢中是益州的門戶,這讓劉備感覺芒刺在背。於是又接連開始與曹軍進行了漢中爭奪戰,這一變化打亂了劉備當初的設想。劉備的主要精力被牽制在漢中,荊州隨之丟失,蜀漢政權被曹操和孫權關死在了四川。自古以來,在天下格局已定的情況下,從來沒有一個能出川奪天下的,蜀漢自己把自己鎖死在了四川。

總結

《隆中對》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劉備面試一個青年俊才的面試題,對於二十多歲的諸葛亮能有這樣的眼光和格局,劉備是非常滿意的,但這不代表這個戰略意圖有什麼石破天驚的奇妙之處。從後來的結果看,丟失荊州意味著,劉備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也是《隆中對》中提到的計劃的全面失敗。


諸葛亮的偉大願景破滅和《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是有關係的。諸葛亮《隆中對》中說,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操爭,孫權據江東三世國險民附,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你可先取荊州後取益州,外接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從荊州用兵,將軍可統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興矣!

咱們看一下《隆中對》中的戰略方針,第一不和曹操爭霸,也不可圖江東之地。第二應聯合孫權共同據操,拿下荊州佔據益州。第三待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共同用兵,則霸業可成!

諸葛亮當時的戰略方針很好,只可惜後面事態的發展和當初不一樣,關羽守荊州時諸葛亮告訴他北據曹操南聯孫權。可惜關羽恃才自傲,不聽諸葛亮的話,不但得罪了孫權還和曹操開戰,最終戰敗被呂蒙殺死。同時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話,起兵伐吳,結果不但張飛被部下殺死,自己也兵敗死在白帝城。這兩種結果導致了《隆中對》戰略方針的無法實現!

後面諸葛亮為了劉備的遺願,還有匡複漢室,數次北伐,只能走崎嶇的山路,從斜谷傭兵。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軍勞師遠徵後勤運糧相當困難,諸葛亮自己都說,如果當時不丟荊州的話水陸並進,北伐肯定會成功!


這道題看似平常,其實內涵極深,是的諸葛亮的隆中對與他的願望破滅有極大的關係,首先聲明本人沒有這麼高的水平來解答,情因太過深奧,這裡的啟發是看了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毛主席老人家的點評才略明白一點,隆中對曾經是諸葛亮出山時的得意之作,可見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讓多少人拜讀誠服,當然這也就是諸葛一生的目標,給自己所定的坐標,老人家講的大體意思是說,隆中對框架有不足之處,按諸葛的策略,佔荊州,奪守漢中,圖益州為大本營,看似較完美,但至命傷在於兵力過於分散,戰距太長,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首尾不能相顧,關羽戰襄樊就是明顯的,遠水救不了近火,夷陵之戰也是這樣的,反被各個擊破。

所以講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在軍事上並不是演義說的那樣,軍事不是諸葛的強,六出祁山的失利是最好的見證,那麼諸葛孔明不能實現出山時的理想,願望就迎刃而解了!


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主要是三個層次

第一、弱弱聯合,聯合東吳對抗曹操,這個層次的戰略方針是得到完美實現的,後來曹操南下,劉備孫權弱弱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一舉奠定了三國的政治格局。

第二、立足荊州,進取益州,獲取安身立命的資本,這一點也是得到了部分實現,赤壁之戰後,劉備從孫權處「借」到了荊州四郡,劉璋又引狼入室,讓劉備空手套白狼博得了益州。

如果時間節點到公元215年劉備佔據益州來看,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幾乎是完美的,剩下的是靜候天下有變,派兩上將,揮師北上,統一中原。

諸葛亮不是神,他和紫霞仙子一樣,看得到開頭,料不到結局。

因為隆中對始終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佔據荊益做大如何不和結好孫權這兩個基本國策相矛盾。

荊州這塊蛋糕東吳也流了很久的口水,對抗曹操力我東吳出大頭,憑什麼好處讓你個賣草鞋的給全佔了。

所以當劉備擁有荊益二州,原本看似牢固的孫劉聯盟更發生了動搖,關羽又錯誤的發動了北上爭奪襄樊的戰役,結果被東吳背後捅了刀子,於是便有了蜀吳大打出手,讓劉備大敗丟了老命的夷陵之戰。

所以說,隆中對的終極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諸葛亮執政後七次北伐,一來是不可為而為之,在不具備佔據荊益的大前提下北伐,希望能出現奇蹟,二來也是以攻為守,在曹強蜀弱的情況下通過吳蜀兩方積極的制衡,保持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故而隆中對戰略方針,也不能簡單武斷的認為是失敗的和不可取的。

答疑人:今日頭條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首先肯定一點,隆中對的戰略部署絕對是劉備軍事集團的唯一出路。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戰略決策,劉備勢力將永遠是一隻流浪軍。但是,執行了這一戰略計劃,也就意味著曹魏勢力的日益壯大,以後將壓制的吳蜀抬不起頭。諸葛亮所謂的待天下有變,再出師北上,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天下何時能變?恐怕諸葛亮心裡一點底也沒有吧!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直在努力北伐,因為他不想蜀國被魏國落下太遠,儘管這並不是他所說的天下大亂的時機,他只是盡人事,聽天命,以報劉備知遇之恩。可惜,人算終抵不過天命。


《隆中對》戰略方針可以說是諸葛亮的一大傑作,擁有荊州的富饒之地益州的天險,可惜劉備不願吞併荊州導致隆中對戰略不能完全實施。回顧當時的局勢若擁有荊州益州直取許昌當時天子劉協所在地亦如反掌,以救駕的名義北邊邀請馬騰南邊邀請孫權夾擊曹操何愁天下不定?


藍圖再美,那是制定者的智慧。但是制定者不一定有執行者的頭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