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又稱介之推。

介子推生卒年已不可考,史料關於介子推的記載很少,流傳至今,我們只知道他愛國侍主,淡泊明志,清守艱貧,從來未曾懈怠。

古語云:「自古忠孝難兩全」。一曰對於君主的忠誠,一曰對父母的孝道。

介子推是春秋晉國人(今山西境內人),晉文公重耳的家臣,重要謀士。北宋宋真宗時封其為潔惠侯,後人尊稱為介子,並修建了紀念介子推的廟宇。

作為好基友千里追隨晉文公,不離不棄:

自古紅顏多禍水,說的一點沒錯。枕邊風確實很溫柔強勁哇!

春秋初期,周封國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聽信婦人和小人之讒言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後來由此引發一系列變亂。

經過多次策劃和陷害,太子申生被驪姬害死;晉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至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割股奉主,忠義傳頌千古。

追隨公子重耳之後,重耳先是被父親獻公追殺,後來被兄弟晉惠公追殺。在外逃亡的十九年間,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據《韓詩外傳》記載,有一年當重耳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裏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口糧和鐵錢,逃入深山。重耳無糧果腹,飢餓難忍。走著走著碰到了一個野人(周有國人和野人之分)並向其乞討食物,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野人用泥塊當成飯戲弄,重耳大怒拔劍欲殺掉此野人解恨,但介子推告誡說:「恭喜公子,今日有農人獻土,可見您纔是晉國之主,纔是擁有土地的王者。」如此,重耳才消除怒氣,放了農人。

後來重耳馬上要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下去,介子推偷偷來到路旁山溝裏,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一起煮成湯奉給重耳。重耳喫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辭官不言祿

在秦襄公的護送下,重耳結束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這時就應該對跟隨自己的家臣謀士加封了。等到晉文公封賞的時候,介子推卻不辭而別,侍君完成,當盡孝道。介子推不貪虛榮,拋棄富貴,辭官不做,悄悄的回家奉養母親去了。

母子報柳樹而死

介子推沒有接受晉文公的恩賞,曾賦詩一首,以此表明心跡。

詩曰:

「有龍於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為介子推鳴不平,等夜黑時寫了一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當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的做法,趕緊派官員召介子推受封,但是在介子推老家沒有找到,三年後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自帶著官員前往綿山尋訪。誰知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尋找起來猶如大海撈針。於是求人心切的晉文公,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連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到。晉文公又叫甲兵在山前山後放火,綿延數裏,火勢三日三夜才得以熄滅,而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得知消息的晉文公悲痛不已,於是來到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許久,然後隆重安葬了介子推母子的遺體。

晉文公回宮前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並且以後在介子推被燒死的三天,禁止生火做飯,以此來紀念介子推,據說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各位看官,可否正確哩?

(介子廟)


介子推,重耳出逃,無食,推割股肉予之。後重耳複位,宣賞,唯忘介子推,後想起,尋推不見。推背母隱山,重耳搜山不得,放火燒山,欲逼推出山,山燒,後得介子推抱樹而死。重耳感嘆,把樹砍下,製鞋,常穿足下,以提醒自己。後來足下一詞成為對別人的尊稱。重耳並下令此日禁火,叫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


謝邀。

寒食節禁制生火做飯是晉國囯君晉文公,為了紀念被大火燒死的忠臣介子推而立制的節曰。

春秋戰國,晉國為爭權,皇室大亂。晉文公重耳為了生存逃亡在外,晉國忠臣介子推為了重耳的生存,竟然生生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塊肉,讓重耳止餓。後來重耳得權立為國君。為了報答介子推,著人尋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卻隱身綿山(今山西省),與母親相伴為生。後來晉君為了讓介子推出山,竟派人燒了大山。大火熄滅後卻發現介子推母子屍骨,晉文公後悔不巳。派人為介子推修蓋了介子廟。後來又為了紀念介子推,而 下令節制三天之內生火做飯。以冷盤涼食充饑。寒食節的由來一直流傳至今。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頭天,還早著呢。


侯哥!年都還沒過,寒食節還早著呢,要到清明節前一天。

寒食節紀唸的是春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