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哥薩克騎兵

熟悉世界歷史的小夥伴們一定知道,自十五世紀始,現代東歐烏克蘭地區就出現了著一群極富傳奇色彩的團體——哥薩克人,這群彪悍的『匪徒』曾給世界留下來不可磨滅的痕迹,也曾和中國爆發過戰爭,但你知道清朝的八旗軍里竟然有哥薩克人嗎?

鷹之利爪,哥薩克騎兵刀,但其要到與高加索諸民族交戰時才產生

恰西克騎兵刀的起源自高加索群山之間的異教徒

哥薩克騎兵

恰西克刀的用法技巧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哥薩克人並不是一個民族(雖然他們有鮮明的民族特徵與民族個性),隨時都可以加入或退出,他們是特殊時期產生的有著共同特徵的社會文化群體,是由各個民族的『自由人』所構成的族群,後期更是變成了軍事集團。

『哥薩克』一詞的意思是「自由民」,"哥薩克"(Kozacy,Cossacks)一詞源於突厥語,含義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

哥薩克人,早起哥薩克人使用的冷兵器為短矛

大約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紀時,由於東歐地區的地主貴族的壓榨、迫害,現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中的一些農奴和城市貧民(主要是青壯年),因不堪忍受殘酷壓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鄉。當時,在俄國南部地區,草原遼闊,人煙稀少,飛禽走獸隨處可見,各種魚類俯拾即是。再加上地主貴族的統治鞭長莫及,於是,這裡便成為逃亡異鄉的人們的避難藏身之所,並逐漸形成幾個定居中心,各個社會群體組建成『塞契』(城鎮、要塞),其內部有極為嚴格的軍事化體制。

哥薩克人對波蘭人的反抗

這些"自由自在的人"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頓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的稱"上游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游的稱"下游哥薩克";居住在第聶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羅熱哥薩克"。後來,又出現了"伏爾加河哥薩克"。

哥薩克不光在陸上搶劫,在水裡也同樣是一把好手

早期的哥薩克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有時因生活所迫,就組成軍事團體劫掠來往行商,甚至襲擊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鎮。通常,他們用魚類製品、皮貨和其他戰利品去換取他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燒酒和武器,從十七世紀後半期起,哥薩克逐漸轉為農耕。

著名描畫哥薩克人的油畫

至十八世紀,俄國沙皇認為這些彪悍的匪徒勇猛無畏可以用於徵戰,便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如雅克薩之戰。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聲名不佳。

戰爭時期的哥薩克人

哥薩克人也被認為是到訪中國的第一批俄羅斯旅行者。

1567年,依照伊凡雷帝的命令,哥薩克首領伊萬?彼得羅夫與布爾納什?亞雷切夫率領一支小部隊一路向東,最終抵達北京且停留數日。

哥薩克人靠著水路並進的方法征服了東西伯利亞

阿爾巴津人(雅克薩)(俄語: албазинцы 英語:Albazinians) 是中國人裡面俄羅斯後裔組成的群體中的一個。他們是1685年移居到北京的俄羅斯哥薩克人後裔,現在有25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天津,有一小部分居住在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1951年新中國進行民族識別時,所有的阿爾巴津後代都被歸入了滿族。

事件詳情:17世紀沙皇俄國開始開發東西伯利亞,尋找毛皮獵場和黃金,並與路上的各個國家發生激烈衝突,與中國也不例外,而兩國的初期接觸就是一系列邊境武裝衝突。其中最著名的是清軍對阿爾巴津要塞(雅克薩)的攻伐。

雅克薩之戰

戰爭的最終結果就是45名男性和一些婦女和孩子被押往北京,在撤離要塞(雅克薩)時,俘虜還帶上了教堂器皿、聖像,以及不是很樂意南下的老神甫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及其妻兒。

史料記載:「羅剎歸順人頗多,應令編為一佐領,令其彼此相依,庶有資籍」。公元1685年,清政府發布了命令,把這些來自遙遠異國的俄羅斯人編入了上三旗中的鑲黃旗,駐地為城的東北角(後世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所在地,是全世界佔地面積最大的使館),為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獲得了和滿洲人基本同等的地位。清政府還對俘虜中的軍官分別賜予了四品至七品的官銜、房屋、土地,並隔一定時間給予津貼補助,派了傭人,還規定每隔三年發給他們四時所需的衣服,將步軍統領衙門收押的女犯配予他們為妻,還給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匹配了大戶人家的婦女。他們與其他旗人一樣,以當兵為基本職業,並領有糧餉。

戰爭

清政府並沒有把這些外族人當作外敵,甚至比對漢人要顯得親近得多。一些人被授與官職,一些人則在衙門中擔任翻譯工作。清朝的內閣檔案多次提到:將「俄文書交羅剎人希圖班,鄂果番、侍衛羅多渾等翻譯」;或者將致俄羅斯國書,交俄羅斯佐領小領催庫西瑪、雅稿、伊凡、尼坎等譯成俄文。

這些哥薩克人很快學會了漢語和中國習俗,還有中國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還把一所關帝廟變成了教堂。就這樣,他們的第二代,就成了徹底的中國人,最終野性難馴的哥薩克人就徹底喪失了其特性,開始了安逸的旗人生活,後期到中國的俄羅斯人發現,儘管保持了他們的信仰,哥薩克人逐漸不再有俄羅斯人的體貌特徵。

進入民國,八旗制度被廢除,哥薩克人斷了糧餉。一些人靠做小生意、當工人、任巡捕,維持生計。為了謀生,不斷有人離開世代居住的東直門內胡家圈衚衕一帶。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羅、何,姚、杜、賀等姓後裔,已散布在北京,天津、哈爾濱,海拉爾等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有幾個阿爾巴津人家庭移居前蘇聯,但是絕大部分選擇留在了中國。

ps:點關注不迷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