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印象中的大炮,基本上都是冷冰冰的鋼鐵傢伙,能知道沒良心炮這種『雜炮』的都能算是半個偽軍迷了,更別說其他由非金屬材料製成的火炮了,今天我就來介紹一款由皮革做成的火炮——蒙皮炮,對,你沒看錯,就是由大家印象中應該是柔軟、強韌的動物皮毛製作的火炮。

皮革炮實物

十七世紀的歐陸風雲際會,秉承著主之名的各國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個強人拎著大刀片子互砍搶地盤,使得整個德意志地區都是雞飛狗跳的,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三十年宗教戰爭」,戰爭的雙方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徒,不過也有幾個國家為了利益而選擇攻擊有共同信仰的『教友』(自稱天主教『孝子』,實為逆子,來看看法國曆朝歷代的騷操作)。

十七世紀火炮

經過長年戰爭的洗禮,歐洲的戰爭藝術、戰爭科技急速攀登,作為戰爭之王的火炮在這一時期大顯身手,得到了大力發展,在戰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科技等原因的限制,使得火炮製造不易、價格昂貴。

製造火炮的工廠

當時製造火炮最好的原料是青銅,而銅這種礦物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較為昂貴的金屬,是製造銅錢的主要原料,可以說火炮都是真正拿錢砸出來的,家裡沒礦的童鞋玩兒不了,因為製造火炮需要大量的銅和鐵,國土內沒有金屬礦產根本不行。

那怕是較為便宜的鐵質火炮,離物美價廉這一標準也相去甚遠,不是過於沉重,就是危險而不可靠,因為這一時期人們對鋼鐵性能的掌握還不夠理想,製造火炮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熟鐵和生鐵,這使得鐵質火炮比青銅炮更笨重、更易損壞,當然價錢也更便宜,只有青銅炮價錢的四分之一。

上圖是炸膛的青銅炮,下圖是炸膛的鐵炮,鐵炮更危險

而且火炮也不是造出來就算完事了,還需要跟隨部隊轉移、拉倒戰場纔行,這需要大量馬匹來遷移火炮、運輸彈藥,同時還要克服糟糕的天氣、道路等因素,所以火炮的運輸以及後勤問題一直都是統帥們繞不過去的噩夢,但火炮這個大殺器誰也不捨得放棄,所以只能在火炮的製造材料上做文章,讓火炮更輕、更便宜、更多。

在這一時期,歐洲戰場中閃爍著幾顆耀眼的軍事明星,如華倫斯坦、古斯塔夫二世、帝利等,這些統帥都是用炮的好手,今天我要介紹的這款以皮革為主要原料的火炮就是由被後世稱為「現代軍事之父」、「北方雄獅」,與亞歷山大和拿破崙相提並論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製造並裝備的。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江湖人稱『古二爺『

1611年古斯塔夫二世上臺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比如使用定裝彈藥、新的軍隊編製、線式戰術、取消口徑過小的火炮等。蒙皮炮或者稱皮革炮,就是這一時期創造的一種輕型野戰炮。

皮革炮介紹

十七世紀瑞典火炮

皮革炮實物

皮革炮實物

製造皮革炮,首先要用薄的(相對於鑄造)銅皮或鐵皮鍛接成鐵管,然後在鐵管上纏繞強化過的皮條(用乳香熬煮),接著加上數道鐵箍,再外蒙上數層皮革,最後在炮尾鑽出炮眼,這樣一門皮革炮就製作完成了。

皮革炮製作示意圖

纏繞皮繩

皮革炮拆解後的樣子

皮革炮使用定量藥包,可以發射實心彈、霰彈和鏈彈等炮彈(主要炮彈為霰彈),其重量只有同等口徑鑄鐵火炮的三分之一重,一匹馬或者兩個士兵便可以移動轉移,但這種火炮無法承受高膛壓(這也是它使用霰彈的原因)、性能不佳、炮管壽命極短,只能打個二三十發,再多皮革就要開線漏氣或炸膛了。

俄羅斯電影《1612》裏的皮革炮,發射炮彈是連桿彈

《1612》裏皮革炮發射的連桿彈(鏈彈的一種)

皮革炮使用時間應該不超過5年,瑞典人在介入三十年戰爭沒幾年,就用生鐵製造的4磅輕炮替代了皮革炮。

皮革炮細節

皮革炮炮尾

兩種口徑皮革炮

知識整理不易,走過路過的盆友給個關注、點個贊再走唄!要是有想看的歷史知識,可以給小編說,小編會盡最大可能收集資料,滿足你的求知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