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論中國》書評第一彈

4 人贊了文章

這一部分書評主要講基辛格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晚清社會的評價。

還是先說一下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吧。由於全書總共有33萬字,所以我並不是太敢給一個所謂的分數,而這本書的不同部分的評分相差也是比較大的。

要說本書的優點,那實在是太多了,畢竟是名人的長篇論述性書籍。要說缺點的話,就只有一條:部分本書中的內容沒有出處。這本書的主體其實是以時間為順序,以著名歷史人物為線索,講述了基辛格眼中的中國歷史以及他對中國的看法。但是,書中有很多類似於「領導人野史傳說」之類的東西,關於毛澤東個人的「野史傳說」尤其嚴重,其中的一部分給我一種「可信度比較低」的感覺。

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說講野史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畢竟,對於一部分的所謂的「野史」,官方的、主流的歷史學是並不能證偽的,因此,將這部分文字作為故事或者其他的一些東西講給普羅大眾聽,也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但是我一直覺得,即使講野史,也至少應該像易中天一樣,告訴讀者或者聽眾「某某某是這麼說的、某某某又是這麼說的,而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然後,你纔可以講野史趣聞。

閑話就到此為止了。

再談第一部分的具體內容:

我得說,基辛格對於晚清歷史與普通中國人對於晚清歷史似乎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從宏觀來看,我們認為:晚清時期,中國之所以受到了帝國列強的入侵,本質上是因為帝國列強覬覦中國的利益,希望將中國發展成為帝國列強的殖民地。總而言之,我們將錯誤歸結到帝國列強身上。

而按照基辛格的描述,他認為:晚清時期,中國與各個歐洲國家之所以發生戰爭,是因為中國這個古老的封建國家拒絕融入當時的國際社會、拒絕遵守當時的國際秩序。因此,他認為中國受到了當時的國際制裁是一件完全正常的事。當然,基辛格承認,當時部分歐洲國家向中國發動戰爭的理由是不合理的、不成立的,與當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與蘇聯的理由如出一轍。但是基辛格同時也說:對於更多的歐洲國家入侵中國的戰爭行為,歐洲國家的宣戰理由是完全合理的、戰爭行為也是完全合理的。

比如,基辛格認為,在今天可以戳中幾乎所有中國人痛點的「火燒圓明園事件」,就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他認為,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是為了「給當時的清朝皇帝一個警告」,在他看來,圓明園並不是一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僅僅只是清朝皇帝的一座行宮。在火燒圓明園之前,清朝政府曾經違反他們已經簽訂的條約,拒絕允許英國大使進入北京,在運河上故意設置障礙,還炮轟了前來清除障礙的英國海軍陸戰隊成員,打死了五百餘英國士兵。而這種暴力行為顯然完全足以激怒當時的英國當局和軍隊,因為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中國根本沒有拒絕英國大使進入北京長期居住的權力,更不用提還發動暴力行為打死了五百多英國士兵。

而且,就我讀到的內容來看,基辛格得出上述觀點也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他自己的研究和根基的。

基辛格是從馬嘎爾尼的訪華開始談起的。基辛格談到,馬嘎爾尼在出使中國以前,被要求到「以一種最友善的、最不炫耀武力的方式進行訪問」。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甚至親自指示要求馬嘎爾尼「以平等的方式尊重中國的朝廷禮儀,在不損害英國國君的榮譽或尊嚴的情況下儘可能地避免細枝末節阻礙訪問成功帶來的重大利益」。

馬嘎爾尼當時訪華的最主要目的其實是經濟上的:按照當時的中國法律,英國的商人不能夠直接與中國人做生意,所有的英國商品必須通過特定的中國行商以後才能銷往中國內地。而擁有了這一特權的中國行商往往會以此為由勒索英國商人,索要種種好處。這種蠻橫的中間商行為大大降低了英國商品的利潤率與競爭力。於是,馬嘎爾尼希望通過協商與談判,終結上述中間商行為,允許兩國商人在合理的關稅的條件下相互貿易。(筆者註:其實今天中國仍有類似政策。)

馬嘎爾尼的次要目的則是政治上的。馬嘎爾尼希望清朝政府能夠「平等地與英國展開外交行為」。具體來說就是希望雙方能夠「互設大使館」,以及不再要求英國的使者在中國皇帝面前下跪,中國皇帝不再稱英國人為「蠻夷」,不再稱中英貿易為「進貢」。

為了達成目標,馬嘎爾尼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他的使團帶上了經過他精心挑選後的貴重的英國工業化產品,甚至準備好了乘坐熱氣球在北京上方做飛行表演。當時的馬嘎爾尼認為這樣做中國的政府與皇帝就能意識到工業化對於中國人民的好處,並且同意他的經濟主張。

然而,非常悲觀的是,當時的中國政府完全誤解了馬嘎爾尼來華的目的。當時的中國政府幾乎理所當然地將馬嘎爾尼的訪問視作一種「進貢」與「歸順」的表示,而馬嘎爾尼出於禮儀與尊重的角度也不好與中方接待人員爭執,只好遵守了中國文化傳統。而當馬嘎爾尼認為他已經足夠熟悉周圍環境,可以要求「平等的對話」的時候,中國的政府官員們卻認為馬嘎爾尼已經完成了進貢的任務,沒有繼續待在中國的理由了,然後對於馬嘎爾尼的抗議「置若罔聞」,將馬嘎爾尼「送出中國」。

馬嘎爾尼精心挑選的英國工業產品被中國官員視作「廉價的貢品」,而當馬嘎爾尼告訴中國官員:「不同國家流行不同的服飾,中國與英國的服飾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中國官員則表示出於「禮」的角度,中國的服飾絕對是比英國的服飾更加好的。總之,根深蒂固的兩種思想,即英國的平等的思想與當時中國的階級等級的思想,似乎完全無法交流溝通。

基辛格從當時皇帝寫給馬嘎爾尼的一封信中具體的描述了他對當時的情況的理解。

皇帝: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表章。

基辛格:中國皇帝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馬嘎爾尼與英國關於政治平等方面的訴求,至於是由於中國文化的根深蒂固導致接待馬嘎爾尼的中國官員就沒有意識到這種訴求,還是中國底層官員意識到了這種政治訴求但是他們為了他們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拒絕向上級做出彙報,現在無從考證。

皇帝:······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基辛格:中國皇帝違反了當時的國際貿易秩序,而理由僅僅是這與本國體制不合,這簡直是太蠻橫了。

皇帝:(大使)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信息,實為無益之事。······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豈爾國所能遵行?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此事斷難準行。

基辛格:前半段話是因為中國皇帝沒有完全理解互設大使館的具體執行方式,這還情有可原。而後半段話則完全是因為中國皇帝的愚昧無知,竟然為了避免給自己添麻煩而違背當時的國際規則。

皇帝:朕已詳述實情與爾,爾等亦應體恤朕意,永矢恭順,以保爾邦得享太平之福。

基辛格:可能因為馬嘎爾尼過於禮貌,導致中國皇帝根本沒能意識到他的軍隊已經落後於英國軍隊,甚至產生了自己能夠威脅恫嚇英國使節的錯覺。

綜上,基辛格認為,當時英國與中國的交往,似乎是可以用「先禮後兵」來描述的。

而,對於隨後鴉片戰爭的描述,基辛格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的描述則差距不大。基辛格同樣認為當時的英國不應該無視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銷售鴉片,認為當時英國的輿論被「有故意挑起事端慾望的人」操控,隨後他描述了和我們印象相同的戰爭細節。

然而,讓基辛格不能理解的是,即使喫了敗仗,當時的中國人的觀念居然仍然沒有改變,清朝政府完全把鴉片戰爭理解為了一場少數民族叛亂,把割地賠款視作一種對於少數民族的「賞賜」。

直到多次被入侵以後,中國人才意識到了自己處在一種怎樣的危險境地之中。隨後,纔出現了各種改革自救運動與革命運動,纔有了今天的中國。

基辛格對於這段歷史發表的評論總結如下:可以說,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政治體制的限制,中國當時沒有能夠走上工業化的道路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們當然不能夠對於中國當時的傳統政治體制妄加批評,畢竟是幾乎同樣的一種政治體系維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發展與繁榮。當時中國皇帝需要統治的國土面積與人口都是絕大多數歐洲人們難以想像的,為了維持這麼巨大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中國的政策必定與歐洲不同。

然而,在進入近代以後,中國依然堅持自己的體制不動搖,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化,這就是一件讓人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了。從馬嘎爾尼使華,到鴉片戰爭,再到其後的數次戰爭,當時的中國政府應該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工業化帶來的人類的巨變。然而事實是,只有極少數的中國政府官員意識到了這種巨變,絕大多數高級政府官員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技術上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這可能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帝國的時間太久了,擁有霸權的時間太久了,導致中國人認為他們作為世界第一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這種盲目自大矇蔽了中國政府的雙眼,讓他們在新時代的國際競爭之中處於被動的狀態。

筆者註:講道理,這種帝國思想恐怕直到今天還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影子。恐怕有相當多的人在評判我們的某項工作做的好不好的時候都是以世界第一為標準的。

基辛格:可以說,落後的農業國並不是沒有在近代史上快速發展與工業化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近鄰日本就在近代發展的非常好。當時的落後的農業國想要在近代發展,其實只需要走出下面幾步即可:1.承認自己不如人,向先進工業國學習工業技術,並且與之進行貿易;2.結合自身特點,發展與自身合適的工業體系,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3.確保自己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之中站在正確的一方,具體來說,就是在一戰與其他當時的戰爭中不要主動露頭,或者站在將會獲得勝利的一方。

只要滿足上述三點,農業國其實在近代並不是不能過得很好。要知道,在那個時代,歐洲各個工業國之間的競爭同樣很激烈,利用歐洲各個工業國之間的矛盾,軍事技術落後的國家也同樣可以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在當時,農業國只要做到不要經常露頭,主動改變與發展來適應國際環境,那麼他就可以快速融入當時的國際社會之中,為自己發聲。因為在多個工業國相互競爭霸權的時代,如果你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大家在早期的掠奪之後,就不會再來掠奪你,而是會拉攏你進入他們的經濟體系之中,同時避免你進入他們的敵人的經濟體系之中。因為不管怎麼說你作為一個國家總是有一定的資源的。如果有一方繼續掠奪你,那麼你就可以主動選擇加入他的敵人的陣營,這樣掠奪你的國家就會得不償失了,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結果。

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前提都是,你得願意主動地融入當時的國際社會纔行。然而,這就是當時的中國拒絕做到的事情。中國當時存在相當多的拒絕發展工業的人,他們本身因循守舊也就罷了,還故意動用政治手段幹擾願意發展工業的清朝官員,以求獲得更大的權力。這就導致中國當時的發展方向與第一、二條相違背。而中國的盲目自大使得他們數次幹擾英國人的正常貿易與外交行為,更不用說慈禧太后同時向多國宣戰的事情了,這簡直是作死。這就又與第三條相違背,導致早期的中國發展承受了太多的軍事上的幹擾,越發降低了中國工業化的速度。直到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才勉強學會了站隊自保,利用俄國牽制日本。然而此時中國卻是在已經戰敗的情況之下,所以結果只能是又被俄國宰了一筆,得不償失。

本身很弱,還不願意改變發展,還不願意避免露頭,處處想著自己是天朝上國惹是生非,那就只有接受被羣毆的命運了。

筆者註:

讀完後,個人認為,基辛格的話,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

首先,明確一點,所謂的國際秩序是從哪裡來的?

我記得是在南海仲裁案的時候,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的言論,大意是:很多人都搞錯了,並不是聯合國賦予了各個國家權力,而是各個聯合國成員國賦予了聯合國權力。因此,即使我們放著當時的仲裁案的判決根本就不是聯合國的官方判決不談,放著當時中國沒有參加這起不公平的國際訴訟不談,只要中國選擇拒絕執行這一判決,那麼它就是一張廢紙。

他還舉了另外一個例子:上個世紀,進攻朝鮮的軍隊叫做聯合國軍,進攻朝鮮是聯合國的決議。然而我們的革命先輩們證明瞭中國有能力拒絕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具體的手段就是在朝鮮跟聯合國軍打一仗。那麼,接下來,美國,或者說聯合國需要考慮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制裁中國的問題了,而必須是如何拉中國入夥的問題了。因為,如果中國有能力在朝鮮拒絕執行聯合國的決議,那麼也就意味著在越南、菲律賓甚至是日本,中國同樣有能力拒絕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了這一步,那麼就意味了聯合國的任何決議在遠東地區都有可能不能得到執行,聯合國的權威就被極大的挑戰了,除了中國以外,東南亞各個小國也有可能拒絕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聯合國的存在與否,在東南亞地區,甚至是世界範圍內,就有可能變成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那麼,聯合國就是第二個國際聯盟,他面對的情況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聯盟面對的情況是一樣的,日本與德國拒絕執行國際聯盟的決議並且在眾目睽睽之下退出國際聯盟之後,國際聯盟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能解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某些規則本身、某些法律本身、某些制度本身,甚至是某些國際秩序本身,就是強者用來剝削統治弱者的工具。不管當時的清朝遵守國際秩序還是不遵守國際秩序,總歸還是會被剝削的。話說無利不起早,如果沒有利益,西歐國家真的會跑那麼遠到東亞來維持國際秩序?

不過,沒有找到應對上述挑戰的方法,這個鍋清朝是無論如何也推不掉的。確實,本身水平差,還不願意守人家的規矩,活該被羣毆。

畢竟,國際關係之中,哪裡來的那麼多的真誠的友誼,哪裡來的那麼多的公平與正義,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罷了。

如蘇格拉底所說,正義或許不能單純地歸結成強者的利益,但它的核心就是與利益分配相關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