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自從膝蓋受傷以來,我和每一位髕骨軟化的病友一樣,都經歷了不堪言述的痛苦,其間多方求醫四處查閱資料並加入各種病友羣進行探討,有過很多迷茫,最終下定決心做了軟骨清理和微骨折手術。這幾天突然覺得有必要把這些過程都記錄下來,給大家一些參考,希望對病友能有些幫助。本人不擅文字,幾乎從未在網路上碼字,文筆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包涵。

2. 受傷篇

我從小熱愛足球,中學開始定期參加訓練比賽,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工作以後。我基本上每週都會踢兩場足球,其中還會有一些比較激烈的業餘比賽。到了40歲左右的時候,我運動後膝蓋經常會有不適,休息一兩天基本能恢復,也就沒有特別在意。

大概到了2014年,我的左膝蓋突然疼痛加劇,就去曙光醫院拍了核磁共振,醫生診斷為退行性過節病變,當時不知道這是啥意思,也沒有太理會醫生讓我停止踢球的警告。從醫院回來後我大概休息了兩周左右疼痛就基本消失了。雖然身邊不時有球友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壞進醫院手術的消息,可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體重沒有超重奔跑速度又不快,所以膝蓋的損傷應該不會太嚴重,加上足球對我不可抵擋的誘惑,所以很快又回到了球場。現在想起來就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其實軟骨損傷的嚴重性遠高於韌帶和半月板帶來的問題!相信如果當時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開始做系統性的功能訓練和康復運動,我的情況也不至於會像後面那樣糟糕。所以一個人認知上的偏差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這都是無知惹的禍!從我瞭解的情況來看,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人對科學運動的認知比較少,運動醫學也較為落後。這可能需要時間的積累,因為我們的經濟起步晚,對運動的追求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的事。

我就這樣又繼續在球場上無知並快樂地踢了幾年足球,直到2017年的夏天,這種快樂戛然而止。我清楚得記得當時我剛踢完2016-2017 SIFL聯賽,馬上又和來自西南地區高校的兄弟們在同濟大學南校區那幾塊硬邦邦的人造草坪上參加了上海高校校友隊40+ 杯賽。我們一路踢到了決賽,我左膝蓋的疼痛也一路加劇,當時我是主力中後衛,基本打滿了所有全場,直到最後一役下半場我實在無法堅持只能傷退。沒想到從此以後我再也無法回到球場了。這種痛苦相信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都可以理解。受傷後的幾個月,我幾乎每幾天就夢到自己在球場上奔跑,醒來後惘然若失。到後來足球進入我夢鄉的頻率慢慢降低了,直到現在我基本已經可以坦然面對自己不能奔跑的現實。可見痛苦也是可以慢慢習慣慢慢適應的 ?

這次受傷後,我左膝蓋的情況越來越糟,無法跑步,幾乎無法下蹲,上下樓開始變得困難,膝蓋經常會出現水腫,隔三岔五走即使走平路也會有疼痛,晚上睡覺時會不時被疼醒。以前膝蓋只有彈響,現在腿部彎曲時又增加了咔咔的連續摩擦的暗響,就像是鏈條的齒輪有了缺損。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求醫也就自然而然的搬上了我的議事日程。

3. 求醫篇

4. 治療篇 – 康復訓練

5. 治療篇 – PRP

6. 治療篇 – 關節清理手術

7. 治療篇 – 術後恢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