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許君豪醫師(職業醫學科)】「今天早上,一名機車騎士在上班途中,被一輛闖紅燈的汽車撞飛 …… 警方趕到現場,發現肇事駕駛酒測值高達 ……」電視機再度傳來令人嘆息的事故。臺灣一年究竟有多少通勤職災,又有多少其他種類的職業傷害呢? 一起來關心吧!

檢視相片
勞保職業傷害前五強:佔75-80%

【註 1】繼續讀下去之前,請務必先了解,「職業傷害」和「職業病」是不同的,他們合稱為「職業災害」,簡稱「職災」。

勞保職業傷害前五名:

根據勞工保險局的統計資料,2017 年職業傷害給付人次及其所佔百分比如下(包括傷病給付、失能給付、死亡給付):

1.

上下班交通事故—36.5%


2.

被夾、被捲—13.2%


3.

被刺、割、擦傷—10.8%


4.

跌倒—9.3%


5.

墜落、滾落—7.3%



前五名加起來合佔 77%,超過四分之三。如果再加上第 6 名「非上下班交通事故」的 7.3%,那前六名加起來共佔 84%,相當可觀。

前五強:通勤車禍升,跌倒持平,其餘下降。

檢視相片
勞保職業傷害前五強:佔75-80%

如果調閱 2005-2017 年、也就是近 13 年的勞保職業傷害給付人次資料,會發現上述前五名職業傷害歷年趨勢如下:

1.

上下班交通事故—上升


2.

被夾、被捲—下降


3.

被刺、割、擦傷—下降


4.

跌倒—持平


5.

墜落、滾落—下降



連 13 年佔 75-80%

檢視相片
勞保職業傷害前五強:佔75-80%

再看 2005-2017 年,各職業傷害佔該年所有給付人次的比例,可以發現,前五名連續 13 年合佔總人次的 75-80%,合計比例變化很小。

這是職傷的全貌嗎?

應該不是。

舉個例,上下班途中車禍數字逐年上升,其影響因素可能有:

1.

通勤職災實際發生件數


2.

雇主、勞工對職災通報的意識



事實上,雖然本文未呈現,但跟 2016 年相比,2017 年全臺灣通報的車禍受傷(包含非職災的車禍)總人次下降近 10,000 人,但 2017 年的通勤職災給付,卻比 2016 年增加 550 人次以上。換句話說,職災通報意識的提高,可能也是通勤職災給付人數上升的重要因素。

【註 2】在勞保局的統計裡,交通事故分為公路、鐵路、船舶 or 航空器、其他等四大類。在本文討論的這 13 個年度的交通事故中,超過 99.5% 是公路事故。所以我們這一段討論用「車禍(公路事故)」代替「交通事故」是可行的,因為兩者結論相同。

不論如何,這五大類職災,確實是雇主和工作者都必須努力避免,若不幸發生,也應該妥善處理的。

本文出自:許君豪醫師(職業醫學科)

【延伸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