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是一場豐盛的探險之旅

 

專訪音樂教育家芬貝爾先生

文:李明蒨    出處:MUZIK

想學琴的小朋友說:「學琴好酷!」看著臺上演奏者優美彈奏、手指彈跳,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如此,這是許多習琴者開啟彈奏的最初動機。一段時間過後,學琴的小朋友哭著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再彈琴了!」踏入琴房,不代表距離演奏舞臺更近,挑戰才正式開始,如何繼續燃燒熱情,維持學習動力,隨著遇到的老師、教材和際遇不盡相同。

   若是有一套教材以探索、發現和開創為主軸,像尋寶之旅充滿冒險的興奮期待,學習起來必然動力十足。鋼琴教育如何啟蒙很重要,如果發現彈琴只是手指抬高、這裡大聲一點、那裡小聲一點,和音樂美感、情感、想像、創造無關,習者失去參與音樂內涵的樂趣,久之不知為何要做這些反覆動作,熱情逐漸消退,茫然敲著琴鍵。鋼琴教育家芬貝爾先生,以鼓舞習琴者的學習動力為要,出版一系列專業鋼琴教程「Piano Adventures」。訪談前先行研究部分教本,看得出芬貝爾先生不僅著重與彈奏相關的基礎訓練,更是重視學生心理反應與情感表達,主張音樂教育也是「人」的教育。懷著敬佩之意,來到功學社演奏廳進行以下音樂談話。

 

李:今天我們主要談的是您所發行的鋼琴教材「Piano Adventures」,在我們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是否請您談一談對於「鋼琴教育」的看法?

F:一般來說,老師只希望學生照著他的話做,這似乎是最簡單的教學方式,事實上彈琴是一種深層的表達,與內心、靈魂相連繫,不是表面的模仿與複製。許多學生使用上百年的教材如拜爾、徹爾尼,單只專注手指肌肉鍛鍊,養成機械式彈奏習慣,相對地遞減個人內在情感表達,這是很可惜的,失去體驗音樂的樂趣。老師需要評估的是,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瞭解音樂的意義,彈出有意義的音樂,這樣的引導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李:這就是您當初研發這套鋼琴教材的動機嗎?

F:許多年前,我和南西(芬貝爾太太,音樂家、作曲家)在美國教很多學生,當時發現坊間教材極為類似,因此想研究出一套特別的、有趣味的教材。南西因此寫了很多有趣的旋律給學生彈奏,我則負責針對不同程度設計課程,除了古典樂曲,其中尚包含爵士樂、流行樂等各種音樂類型。嘗試結果學生反應熱烈,彈琴樂趣大為提升,因此奠定我們朝這個方向進行更完整的教材研究。

 

李:這套名為「Piano Adventures」的教材,是否如字面意義,希望帶領學生進行一趟音樂冒險之旅?

F:絕對是的!音樂的表達就像一場冒險之旅,這麼說好了,就像一項艱鉅任務,這套教材賦予老師這項任務,帶有哲學意味地引導學生表達音樂。我們在美國密西根州設有教學研究中心,除了提供給小朋友、成人到老師各式豐富課程,還有持續至今三十年的教學研究,開發探索音樂的能力是我們強調的重點。

 

李:在一系列豐富的鋼琴教程中,其中以「Pre Time」、「Big Time」最受歡迎,為什麼?

F:這套教材的部分樂曲由南西創作,同時我們也蒐集或改編許多耳熟能響的旋律提供學生選擇。我們的課程針對每一級次規劃有古典、流行、搖滾、爵士、童謠、讚美詩、聖誕曲等各類型樂曲,開放學生依個人喜好自由選擇,自由組合。

這兩種級次特別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與諸多琅琅上口的旋律有關,例如古典曲目包含「小夜曲」、「倫敦交響曲」、「牧羊人之歌」、「卡農」、「骷髏之舞」、「第五號 匈牙利舞曲」;流行曲目包含音樂劇「Dancing Queen」、電影配樂「Star Wars」、「You Raise me up」等膾炙人口旋律。熟悉好聽的旋律,總是受到喜愛,學生任意試奏幾個音,很容易獲得「這首我知道」的成就感。在聚會中表演這些受歡迎的曲目,另一方面可促進人際關係,這樣的學習充滿動力。

 

李:「Piano Adventures」在臺灣由功學社引進部分教程,未來是否打算繼續發行更多、更完整教本?另外,就目前已出版教程,應如何搭配其他教材使用?

F:在美國發行的教本共有五十冊,臺灣目前出版屬於「基礎鋼琴教程」,從初級到第五級,每一級包含四本主要教本:鋼琴教本、鋼琴樂理、鋼琴表演、鋼琴技巧,以及一冊聖誕曲集,針對十二歲以下建立具有音樂性的彈奏技巧,例如手腕的擺動、老師伴奏引導、邊彈邊唱歌詞等。希望未來有機會出版到十八歲以上各級教本,這個部份會持續和功學社協商。

使用其他輔助教材並不會有所衝突,我們的教材不只是彈奏,還有樂理、聽力訓練、正確手型、常見彈奏技巧、開發音樂性,這些教本內容有助任何教材彈奏,例如彈徹爾尼、彈巴赫、彈蕭邦、彈李斯特皆然,只要找到符合學生級次教本,搭配或單獨學習都很合適。

 

李:這套教材相當特別而豐富,請問使用這套教材的老師需要經過課程訓練嗎?

F:這套教材的確和傳統教法不太一樣,對於技巧訓練我們有獨到的有趣觀點,如果老師能正確認識教本,對學生的影響更為直接。在我們的研究中心有提供師資培訓課程,此外在其他國家目前和大學音樂系合作,培訓未來的音樂老師使用此教程。與臺灣的幾所大學才開始合作不久,在韓國已有超過六十所大學使用這套教材。

 

李:您的鋼琴課程非常重視即興彈奏,請問如何開發學生此能力?

F:年紀愈小的學生感官是開啟的,很容易做到;青少年已經開始在意彈對?或彈錯?這些擔心、害怕使創造力轉弱。因此在學生的初級課程我尤其重視即興能力,帶領學生像說故事般敲敲高音、彈彈低音、聽聽聲音,不需彈出一首歌,而是想像力的自由發揮,透過摸索琴鍵表達所想,感受自由彈奏的快樂;或是節選學生正在彈奏樂曲的片段,以此片段為主題加以即興擴張,不需很冗長,即使只是一小段,皆有助音樂表達更加自在順暢。

 

李:您在思索鋼琴教學很全面性,您認為如何當個稱職的鋼琴老師?

F:(笑答)這是個好問題!教琴不難,但一位稱職的鋼琴老師必需對學生產生好的長遠影響。在這之前老師須思索想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或只是當作一份工作?要有渴望幫學生解決問題的意願,符合學生期待的意願,建立在好的溝通之上,這樣的教與學才會產生好的相互影響。

 

李:您規劃的教程不只針對小孩子,同時也提供給成年人。請問您認為教小孩與成人最大不同地方在哪裡?

F:針對小孩子的課程規劃屬於中長程,也許兩年、五年、甚至十年,每個正在進行的部份,都是為使下一階段銜接順暢而考量。配合尚在發育的身體,技巧部份著重按部就班的基礎訓練,紮實運用手、身體和腳踏瓣,要求也相對於成人嚴格。針對成年人則強調音樂體驗,以彈出好聽、優美的旋律線條如「奇異恩典」為優先,避免太多艱難的和絃或技巧要求,彈的開心,彈的有趣味,維持彈琴的熱忱是重點。

 

李:年輕父母們很想知道,幾歲開始學琴較恰當?能不能請您提供專業建議?

F:我不會斷言一定從幾歲開始學琴是好的,基本上四到七歲之間都是合適的年齡,只要開始對鋼琴這項樂器感到好奇,就是適合學琴的時機,重點是激發孩子對鋼琴的好奇心。對有些年紀太小的孩子來說,也許音樂結構不好理解,手太小對樂器的操控力不足;但年紀小,感知與覺察能力較好,肢體情感表達自然,也許是啟蒙的好時機。最重要仍是在於孩子對音樂是否感興趣,我有時也碰到第一堂課就哇哇大哭的學生…..,通常是非出自意願學琴的狀況。

 

李:您所規劃的「Piano Adventures」也適合團體課嗎?團體課和個別課的好處分別是什麼?

F:是的,這是個好問題!我們在網路上有提供「Piano Adventures」團體課程規劃,尤其是小團體課程,對教學和音樂活動很有幫助。

有些教育學者認為團體課比較好,有些持相反意見,我個人則認為不管是團體課或個別課,最重要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足夠關注,覺得自己很重要。

 

李:請您談一談最常見的習琴問題?

F:最典型的問題有二項,首先是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當學生自覺彈的不好,令老師失望,也會逐漸失去信心,這時候可以調整曲目,例如「Big Time」的優美通俗曲目,慢慢重拾成就感,柔性的鼓舞很重要。第二是忽略音樂性。之前在北京舉辦大師班,看到學生彈出工工整整、正確無誤的音符和節奏,飛快地彈奏速度,非常緊繃,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李:我們學琴的學生不太進音樂廳聽音樂會,在美國也是這樣嗎?

F:普遍的確不太聽!聽音樂會很重要,我總是鼓勵學生聽各種音樂會,不一定只限於鋼琴,也不一定只有音樂會,各種表演應該多接觸,感官和情感有藝術性的激發,會更有創造力。

李:太好了,這會兒更有力量說服學生多聽、多看。今天收穫很多,有機會希望專程到您的研究中心參訪,非常謝謝!

 

結語:訪談到最後心中萌生一股感動,忍不住跟芬貝爾先生說:以前我的德國教授耳提面命的是「要專業」,今天在您身上我看到的即是「專業」。

被忽視的鋼琴初級教育,認為學過琴的隨便都能教,芬貝爾先生卻如此認真、用心看待。認真學琴的人有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