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思考,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最優化,這是語文教師在改革與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標。當一節課、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立之後,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實施就成為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要掌握有效的理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以使得語文課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課程目標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認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重結論,輕過程,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效益很不理想。其實,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學到多少知識,而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和主動性。所以,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充分地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在課堂上,要想使學生積極,認真負責地投入學習,我認為首先的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的主動性。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氛圍

  1、人的氛圍:師生間,生生間

  在教學中只有營造一種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而要營造師生間,生生間相互尊重,接納的學習氛圍,就要注意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教師的人格對學生來說是無字之書,無言之教。人都是有感情的,學生的感情較之於成人更豐富,更純真,也更易於被損傷,他們當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樣的純真的感情來對待他們。課堂上,教師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都無疑「在教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能讓學生在和藹親切的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乳漿。」

  其次,要鼓勵學生個體之間的融洽合作和平等競爭。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班集體就如同一個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應該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姐妹,同學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這樣就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自動地學習。自動地去創造。

  2、課堂的氛圍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動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強大的合力對學生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因此,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保障。

在語文課堂上,作為教師必須要講究教學的藝術。要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合理誘導啟發學生,靈活嫻熟地掌握教育的機智(契機,應變能力等),精選適度有益的訓練,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激活每個學生,使之積极參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為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的性質特徵,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通過情感交流,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例如,當課文的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應以愉悅歡快的講授心情去感染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怨悱惻時,教師應以沉鬱凄涼的講授心情去影響學生。又如,說明文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教師的心情則應平和、舒快;議論文的思維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也必須隨之或嚴肅,或振奮。教師的這些情感藉助教材,通過形象的意境語言,傳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創設和利用課堂上隨機出現的情境變化,注重與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慾望,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心理環境。使他們完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文的語言中,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此時,教學早已成為他們樂意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二、給學生空間

  1、給學生質疑的空間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有疑才會有思,才會去探究。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來質疑,把學生引入問題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教學情境中。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知,質疑是學生主動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創新的基礎。鼓勵學生質疑,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從題目上質疑,從內容上質疑,從寫法上質疑,從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上質疑,從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上質疑,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質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個過程的。由多而雜到少而精,這就要求教師要耐心,並善於啟發和引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刊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懂得只有經過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經過多次實踐學生提問的質量會逐漸提高,由淺入深,由表達里,達到更高的層次。

  2、給學生討論的機會

  課堂討論可能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學也可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創新。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該依據一定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我們不要急於用自己認為最貼切的答案去「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即使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了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活動。

  3、給學生求異的空間

求異思維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造這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發展學生的主動性。

三、把握課堂關鍵環節

1、導入:精心設計,引起學習興趣。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異開始。」 教學情緒的構建往往取決於課堂教學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導入的作用就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學好新知創造良好的氛圍。要讓學生一進入課堂就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求知熱情和對新知的好奇心,就應在課的導入階段鼓勵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

2、講解:啟發引導,激發創新思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展示學生的思維的過程,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維結果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果的「再創造」的過程。教師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巧設問題,啟發思維。在學生困惑處、教材重點處、關鍵處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如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得差不多,認為沒什麼可想的時候,追問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寸步難行時,進行點拔,提出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當學生思維產生定勢時,提出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等。

3、反饋:把握時機,調動思維積極性。反饋能對學習過程起調控、激勵作用。在反饋的時間上,應提倡延時反饋。在教學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一個問題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尋找舉手的學生要他發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標準答案,便大加讚賞。其實此時,大部分學生還處在思考中,教師這樣太過及時的反饋只能是借少數尖子生的回答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培養了一些學生的惰性,使他們成為課堂中的「聽眾」。所以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提出問題後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而且在學生回答後,也應再給學生適量的時間,讓學生有再次思考判斷的時間。這樣延時反饋,更能調動多數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4、練習:溫故知新,舉一反三。課堂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課堂練習不但起著鞏固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來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課堂練習安排上,既要重視舊知的鞏固,又要強調思維的拓展,在重視設計好基本題、變式題的基礎上,注意設計思考題,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形成創新的技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靈活的教法,新穎的學習方式愛學生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會得到提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