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汉族只是一个族群,直到汉朝时期,才逐渐出现“汉人”之名。数千年来,汉人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成长,逐渐磨练出了血性,但到后来,这种优良品质却逐渐消退。尤其在清朝时期,汉人遭到满族的打压,却表现出了麻木不仁的感觉。在古代众多战争中,汉人所流露出的杀气腾腾,令敌军胆寒,比如,钓鱼城之战,令如日中天的蒙古大军吃了瘪。

  众所周知,蒙古大军以彪悍著称,因以游牧生活为主,擅长骑射。当时正值南宋末期,蒙古为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对南宋以及欧洲各国采取疯狂进攻。南宋与蒙古爆发多起战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3世纪初,蒙古与南宋合作,联手攻破金朝蔡州,金哀宗自缢而亡。对于蒙古来说,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对于南宋来说,则彻底洗刷“靖康之耻”。但与此同时,南宋则开始直面着蒙古的入侵,纵观南宋疆域,要想实现大规模的行军,必须攻下四川,自古以来,四川易守难攻,但面对蒙古大军的迅猛攻势,仍然岌岌可危。蒙古大军连下二十座城池,一旦将其占领,就会采取屠城政策。

  很快,蒙古大军即将踏平钓鱼城,由此便拉开了钓鱼城抗击蒙古36年的光辉历史,被誉为“独钓中原”。余玠为南宋末期著名将领,负责防御四川,凭借地理优势,多次击退蒙古大军。但最终还是死在难以揣测的帝王心中,朝中奸臣诬告余玠,宋理宗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朝中,结果余玠一病不起,还未与蒙古大军一决胜负,便暴毙身亡。

  余玠临死前将守卫四川职责交于王坚手中,果然不负众望,蒙古大军在钓鱼城之战屡屡受挫,蒙哥可汗更是郁郁而终。蒙古此战的失败,令宋朝又得以延续二十年,蒙古大军的扩张计划不得不宣告停止。钓鱼城之战持续36年,一方面军民一心抗战为取胜关键,另一方面与钓鱼城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总而言之,此战彻底展现了汉人的雄风,令蒙古刮目相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