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他們是民國時期的意見領袖,他們對一些事情的發聲影響青年們的判斷。無論是麼時代,當意見領袖、觀點鮮明犀利,都是一件能積累名望的事,比如今天,很多青年喜歡金庸,連帶讀金庸的六神磊磊都成了熱門網紅。

說說他們三個人的關係吧,徐志摩和鬱達夫是高中同學,和胡適是好友。鬱達夫是左翼作家聯盟的核心成員,和魯迅一起致力開啟民智。徐志摩是新月派詩人,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今天有哪個文藝青年沒讀過《再別康橋》?胡適更是對今日之文壇發展居功至偉,新文化運動就是在其帶領下轟轟烈烈發端。

新文化運動反傳統、反文言、反孔教,這一運動重塑了今日之文壇,是白話作品的發端。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狂人日記》《庶民的勝利》等鼓勵了一代有志青年。還記得巴金在小說《家》中,提到覺民和覺慧都是《新青年》雜誌的忠實讀者,覺慧甚至對《庶民的勝利》熟背如流。「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成了覺慧的名言。

胡適在推廣白話文方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清華曾邀請胡適過去任教,胡適用白話文回電報「幹不了,謝謝」。事後,他得意地告訴學生,如果用文言文發電報,不知道要花去多少錢。

他們三個人在生活中有交往,朋友圈中有交集,比如徐志摩曾經在給愛人陸小曼的信中說到他和胡適一起狎妓的往事,在當時的文壇,這是無傷大雅的癖好。

他們對文壇各有貢獻,今天,當他們風流雲散的時候,江湖中還流傳著他們的傳說。


風流才子嘛!不風流就不叫才子!


個人認為中國文人有兩個爆炸時期,兩個鼎盛朝代。兩個爆炸時期分別為:春秋戰國時期和民國時期。兩個鼎盛朝代分別是:唐和宋。雖然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要遠長於民國時期,但這兩個時期也有相似之處,首先政治上都處於割據的混戰時期,由於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政府,所以思想、意識形態難以統一,這就為學術的大爆發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其次當時的實權人物多以割據軍閥為主,他們重用文人,使文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提高,這也為學術的爆發起到了推動作用。再者由於文人的地位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與豐厚的經濟收入。而民國時期隨著大清的沒落,西方的思想、學術科技隨即湧入,一時間國民充滿疑惑和恐懼。甚至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懷疑及不自信。而這三位學者以國學為底,西學為視野,在嘗試著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普及西方文明等方面所做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但必須說西學決堤似的湧入,對國學衝擊巨大。許多人學了一知半解的西學,就聲稱要拋棄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這是極其片面的。當時非常流行「學貫中西」這句話,在我看來能夠真正做到的寥寥無幾。通常是想用學到的西學,比如哲學。去解讀經典的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的思想。給人一種不倫不類,嘩眾取寵的不適感。當然民國時期大師輩出,他們的學術著作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傳閱不衰。正因為有了他們,清華、北大才有了靈魂!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陳寅恪和錢穆兩位史學大師!真正的追思神往,我常想如能聽二位先生一堂課,平生之願足以!


毫無疑問,民國時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因為有產生大師的土壤,那個時代,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等,不一而足,各種文化的衝擊和侵略,這種碰撞之下的確容易產生各種大師!

但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執政者沒有掌握真正的話語權!或者沒有真正控制全部是話語權!被迫實行所謂的民主!

大師的產生必須是有土壤和外部環境的,這種土壤和環境就是內有民主,外有知識爆炸和碰撞!另外多難興邦也是產生大師的重要外因!

初次回答,不喜勿噴!謝謝!


當時識字的人少,99%的人都是文盲,這種識字的人,就是所謂的大師了。

所有的人都把希望放在他們身上,指望他們能使國家強盛。然而沒什麼用,除了罵人他們什麼都不會。

當時中國最需要槍炮,最需要鋼鐵,他們都不會造。


最根本的是那時國人普遍文化低,他們就顯亮了,放到現在,不知出了多少個徐與胡…


徐志摩沒價值!

胡適追隨蔣介石!


如同亂世出英雄一樣。當時雖然社會動蕩,但言論環境比和平時期要寬鬆太多,文人能有的放矢;就像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是真正能出的了人物的時代!


因為民國時期的傳統多於現代,也就是說,民國時期認識字的都很少,有點文化修養的人更少,根本不可能跟現在比,因此像徐志靡那樣的文人才得到某些人的喜愛崇拜。


民國文盲率99%,稍識幾個字就叫讀書人,你放到宋朝試試。與宋朝比是倒退。文盲遍地是,大師滿天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