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常規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中醫外治法卻是值得挖掘的一個寶庫,今日就給大家介紹一種針灸聯合蜂毒的外治方法,僅供醫者參考。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歷節風,為風歷關節作痛。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用針灸活血通絡加蜂毒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現舉數例,介紹如下。

例 一

王某,女,40歲。患類風濕性關節炎11餘年,經中、西醫藥治療未收效,於1988年7月10日來診。

肘腕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表情痛苦。查類風濕因子:強陽性。血沉108毫米/小時。

用針灸加蜂毒治療:上肢取肩俞、巨骨、曲池、外關、合谷、神門、三間等穴,下肢取腎俞、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行間等。

每天一次交替使用,留針20分鐘,經30次治療腫脹消失,疼痛減輕。經60次後疼痛大減,行動迅速。

查類風濕因子已轉為陰性,血沉降至15毫米/小時,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例 二

范某,男,53歲,幹部。患類風濕病8年余,曾住市某醫院用中西藥治療兩月無效,於1988年8月7日來診。

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89毫米/小時。雙膝關節及右手指關節腫脹變形疼痛,活動受阻,用針灸和蜂毒治療。

取:雙鶴頂、雙龍眼、雙陽陵、足三里、絕骨、三陰交,手指關節取曲池、外關、合谷等。

每次交替使用,10次後腫脹消失,疼痛減輕,經60次治療後,疼痛消失,手指關節活動自如,步履輕快,告愈。

例 三

楊某,女,36歲,幹部。1988年8月20日來診。

患類風濕關節炎8年余,時輕時重,逐年加劇。現四肢腫脹疼痛,肘關節屈伸不利,足關節僵硬,行動困難。查類風濕因子強陽性,血沉79毫米/小時。

用針灸蜂毒治療:上肢取肩俞、曲池、外關、陽溪、合谷、大椎、巨骨、神門,下肢取血海、鶴頂、龍眼、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

以上穴位每次交替使用,每天一次。經治療20天後疼痛大減,腫脹消失,60天後,肘關節可自然伸屈,雙足關節活動自如。查類風濕因子轉陰性,血沉為18毫米/小時。今年信訪未見複發。

針灸蜂毒療法的方法

用夾子一次先夾一個活蜂在病人外關穴位上點刺皮試,20分鐘後如無全身反映,即可接受蜂螯治療。

用活蜂螯有關穴位,留針20分鐘,即可取出蜂針。一天治療一次。10天為一療程。

單用針灸或中藥治療類風濕病療效差,而用針灸蜂毒療法治之,其效甚佳。

因蜂毒含有蜂毒肽、蜂毒明肽、破磷脂酶A2、磷酸、蟻酸、脂肪酸等有機物質,能抑制5—羥色胺和葡萄糖引起的炎性水腫,能抗炎消腫。而針灸的循經取穴,能舒經活血通絡,故療效顯著。

評 語

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針灸經絡研究所副主任醫師鄧世發評語:

循經針灸並蜂毒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緩解臨床癥狀效果良好,操作簡單,隨處可行,患者易於接受,當普遍推廣應用。

註:本文選摘自《巴蜀中醫文論》,安浚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