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點穴療法理論及其治療小兒病證臨牀實踐綜述

仁言

(北京仁言針推,北京,海淀)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臟腑點穴法,結合陰陽、五行、臟腑、氣血、辨證施治的理論,以推按點穴等手法為治療疾病的手段,來調理人體的氣血,尤以調理氣分為主。其適應症主要為內科疾患。本文對此療法的理論特點、手法特色及臨牀實踐幾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引言

臟腑點穴療法是王雅儒先生繼承河北雄縣王文義醫師的《推按精義》一書的基礎上,深研其精髓,並積累幾十年豐富的臨牀經驗,經系統整理編輯成書,形成自成體系具有獨特風格的推拿療法[2]。後來學者,按書研習,領會其要旨,施用其妙法,反覆推敲,不斷實踐,而使本療法不斷增添新的內容,使其更加逐步完善,迷而整理出《臟腑經絡按摩》、《臟腑點穴按摩》等專著,從而使該流派傳承並不斷成長發展。但由於當前推拿臨牀以治療頸腰痛等運動系統疾病為主,加之該流派的傳承多以師帶徒的形式在民間流傳,故此法在正規的醫療臨牀中應用不廣,但其在臨牀和科研中的價值卻不容忽視。

1.臟腑點穴法的特點

1.1 重視中醫氣機學說及臟腑推按理論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6]

臟腑點穴法主要以中醫經絡學說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經)兩脈作為施治重點,運用該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調理任、督兩脈的關鍵腧穴,並據辨證再靈活選取兩脈的相應穴位以整體治療。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綱,一任一督。一陰一陽,任督兩脈理順,全身十二經脈皆通,陰陽平衡,背部也重點運用了膀胱經的背腧穴,從廣義上可把膀胱經在背部的腧穴歸於督脈。臟腑點穴法的施治理論不以十二正經為主要主論點,而是把握了任督兩脈的循行及生理功能,從兩脈的互動影響中來調整機體,平衡陰陽,這是本流派區別於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點。

1.2 臟腑點穴注重調理三焦氣機[6]

臟腑點穴法非常重視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脈施治為主線,還分別選取胃、腎、肝經的幾個腧穴(如梁門、章門、天樞、石關等)。該法的腹部推按其實質是通過三焦氣機理論來實現的。王氏認為中焦是「溝通上下焦」,承上啟下的關鍵。故先開中焦作為第一要則,中焦氣,再啟下焦之戶,以使「周身表裡氣通」,為上焦的開啟造成釜底抽薪、水到渠成之勢,最後開上焦,以使氣順上通,「下貫丹田,三焦氣血和暢」。該法開通三焦氣機順序與傳統中醫關於水谷精微在三焦運行(或運化)的順序有所不同。如《靈樞》記載:「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萁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可見其順序是中焦---上焦---下焦。但臟腑點穴法反其道而用之,是其理論的一個突破。王氏認為在開通中下焦之後,必須「放通」兩側帶脈穴。他認為帶脈穴為「活動周身氣血」的主穴,而帶脈「當十四椎出屬??,??起於季脅,回身一週」,其出屬和循行部位(腰腹)同是任督二脈脈氣所發之處(起於胞中)可見帶脈能維繫並約束諸脈,維護氣機循常道不妄行,從而更好的保障上焦及全身氣血暢通。

2、臟腑點穴法的臨牀應用特點

2.1 闌門穴-施治的重要腧穴

據《臟腑圖點穴法》一書記載,「闌門穴位於臍上一寸五分,為大小腸交會之處,」是開中氣、治療中焦疾病的要穴。每次治病必首先開通此穴。從其位置來看當屬任脈,但歷代文獻關於任脈臍上一寸五分處無穴位記載。闌門的稱謂早在《難經》中作為「七沖門」之一就有記載,如《難經·四十四難》:「大小腸會為闌門」,但沒有具體位置的描述。若從「大小腸之會」來看,本書與《難經》的描述極為相似。由此推之,闌門穴的創立(包括命名和位置)很可能從《難經》處受啟發而來。但從其「臍上一寸五分」的精確定位和「開中氣之關鍵」的舉足輕重的功能採看,此穴是《臟腑圖點穴法》一書的真正創新。闌門穴是全身氣機調順的樞紐,已成為本流派的一個標誌。

2.2 嚴謹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先腹部任脈,後腰背部督脈,多同時點按兩三個穴位,發揮多穴位的協同作用:臟腑推按法施治順序是先腹部任脈,後腰背部督脈。首先開通腹部中焦的闌門穴,其在腹部任脈的操作順序依次是中焦---下焦---上焦,但總體來看,是從下往上施治。腰背部督脈的樞紐穴位是百勞(即大椎穴),先開通此穴,再按由上向下的順事節節放通督脈和膀胱經的腧穴。本法在任督兩脈的施治基本上按照陰昇陽降的次序,與《內經》中營氣在任督兩脈的循環基本一致,與道家功法中真氣在任督兩脈的循行相反。

在腹部任脈操作中,主要依次選取闌門、巨闕、建裏(或點水分穴)、氣海、雙側帶脈、左章門、左梁門、右石關、或天突、華蓋、璇璣、或上中脘。本法在操作上述諸穴時,並非依次單穴點取,而是在點按本步主穴的基礎上,再選取與之相關的穴位同時操作,如取闌門時,同時迎按巨闕:左手取右石關、左梁門,右手按氣海;百勞與腎俞同取,帶脈與三陰交、或中與陰陵泉齊放等等。多穴同時點按可加速「指下氣通」,防止氣機逆亂,整體調理氣血運行,從而更好地發揮多穴位的協同作用。這也為當今的推拿臨牀操作開拓了思路。

3 臟腑點穴臨牀治驗

3.1臟腑點穴治療小兒癲癇[3]

小兒癲癇病因複雜,證型不一。病機特點,為邪實正虛,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運用臟腑點穴法治療本病,應先開中焦之門。點莉門瀉建裏。調理脾胃功能。氣海有通調任脈、調氣滯補腎虛之功,推按時感覺氣機已開即止,久推傷氣。放帶脈可活動周身氣血,有開結通經,疏滯散瘀之功。章門與闌門穴呼應治療,有通順小腸氣分之功。左粱門、右石關兩穴必須同時並用,以舒胃氣。推按巨闕穴,可通順食道之氣,為開胃納氣主穴。以上各穴治畢,再加調上脘、中脘、建裏、闌門一次。並壓三把,引氣歸原,導氣達于丹田。清升濁降,病人即有舒暢之感。背部及督脈諸穴,大都在骨縫之處,全以筋絡通於臟腑。扣按各穴的筋絡,應由上而下,節節放通.以通其臟腑之氣。本病加接心俞、肝俞,可安神定癇,平肝熄風。調通任督二脈,臟腑正常功能恢復,則脾胃納運有司,所進飲食化津生血灌溉全身.絕其生痰之源;心神安藏,肝風平息,腎精充足,陰平陽祕。邪祛正復,瘸證砑除。

3.2 臟腑點穴治療小兒急性腸胃炎[4]

急性腸胃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症,臨牀表現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本病常見於夏秋季,其發生多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

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風、寒、暑、濕之邪侵犯脾胃,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上逆,而致嘔吐;升降失司,清濁不分,而致泄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造下注,幫演予熱。」《素問·舉癇論》:「寒氣客於腸胃,顧逆黼上,故痛而嘔也。」《靈樞·師傳》「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王霖對40例急性胃腸炎患兒以臟腑圖點穴法予以治療3d後。觀察療效。結果40例患者中治癒31例,總有效率100%.臟腑圖點穴法用於治療小兒急性胃腸炎療效顯著.

3.4 臟腑點穴典型病例[5]

3.4.1 發熱

李××,男,4歲,發熱2d,伴嘔吐,二便正常,診其舌苔薄黃。脈浮數:證屬發熱(外感風熱):按臟腑圖點穴常規施術,以瀉法為主,加拿風池穴,提捏大椎穴。治療1次,熱退嘔止,又治療2次,病癒:

3.4.2 腹痛

李×,女,6歲,腹痛3d,伴噁心嘔吐,無大便,飲食差,診其舌紅,苔厚膩,脈滑。證屬腹痛(飲食積滯):給予臟腑圖常規點穴,以瀉為主,加肝俞、胃俞:治療1次,腹痛減,嘔吐止,大便1次,黃色軟便,治療2次後腹痛止,食慾大增,病癒:

3.4.3 咳嗽

王×,男,5歲,咳嗽1周,白痰,胸悶,納呆,診其舌淡,苔白膩,脈滑。證屬小兒咳嗽(痰濕阻肺);給予臟腑圖點穴常規治療,瀉法為主,加肺俞、肝俞、脾俞。治療3次後,咳嗽減輕,食慾好轉,又治療3次,患兒痊癒.

4 小結

臟腑點穴法按中醫學學科歸類,屬於中醫傳統推拿學科範疇.它同樣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從「整體觀」、「運動觀」出發,辨證施治,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目的

此療法它深具中醫文化特色,秉承中醫經絡臟腑學說精髓,創立了嚴謹系統的臟腑推按手法理論,從而擴大了推拿施治的疾病譜。當今的推拿同道應繼承並挖掘該療法的理論,深入研究該理論的治療機理、臨牀適應症,手法操作(包括腧穴選取)最優化組合,發展推廣這個效果顯著的療法。

參考文獻:

1.邵銘熙,實用推拿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2 994-995.

2.王艷國,嚴雋陶,房敏,王舒.《臟腑圖點穴法》學術思想探析.《按摩與導引》2005.21卷第1期.

3.趙鑒秋.臟腑點穴治療小兒癲癇的體會.中國臨牀醫生: 2000,28(12).

4.王霖,葛湄菲.臟腑圖點穴法治療小兒急性腸胃炎40例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6

5.程紅雲,葛湄菲.臟腑圖點穴在兒科的應用.中醫外治雜誌:2006,15(6).

6.郭錳.臟腑點穴法之淺析.

7.王雅儒.臟腑圖點穴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62,ll.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