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總結,懶得往下拖具體數據的請直接看就好

1.AMD誓要把r5 x600系列做成跟老黃那邊的60系列一樣做成性價比最高的cpu2.蘇媽刀法越來越犀利,超頻

不易,請多珍惜,要想玩超頻的還是去看看36x,我手上這顆大概在1.4v左右能上到4.25ghz,imc更加是渣渣,cjr條子3466放寬到c20才能穩,3600別想了。鑒於目前bdie停產,所以你懂的,可能我這兩條cjr已經是挑剩下的邊角料了。3.以3600+b450板u套裝也就2000塊錢的情況下,牙膏家的8700,9700k都可以掃進垃圾桶了,畢竟再上丐版的b360也還要幾百塊,拿去買個ssd或者內存多好。4.當然不能否認的是牙膏廠有帶k超頻和全核調睿頻後頻率優勢的存在,但這點優勢我覺得不值得掏那麼多錢,特別是選擇中端u一般都還是缺點錢的,餘下來的錢買外設買內存買ssd升級高一檔次的顯卡都比cpu升級多出來的那幾幀,要來的有價值多了。

=======================================================

本次測試的兩套平台配置如下AMD: R5 3600 ASUS TUF B450M pro gaming TEAM Night hawk 3200 c16 8GBx2 AMD RX5700XT

貓頭鷹 u12s

INTELI7 :

I7 8700k

MSI Z370 Krait gaming

TEAM Night hawk 3200 c16 8GBx2

AMD RX5700XT

采融 變形金剛revb

=======================================================

本次測試考慮到r5 3600的定位,所以並沒有挑選高端的x570作為測試,而是在b450主板中選擇。由於b450定位中端的原因,各家主板在供電方面,特別是matx版型都做的不盡人意,即便是網路銷售最火的b450m morta(迫擊炮)也不過是4+2相供電而已,在我尋找主板的過程,tuf這個在華碩各項系列中存在感很低系列進入了我的眼帘。TUF b450 gaming pro按照我的印象初期上市似乎是沒有這一塊板子,搜索了一下這塊板子是今年3月份才發布的。一是看來華碩也明白太丐的板子賣不出去,特別是對手微星已經把迫擊炮這個型號做的深入人心的情況下。二是作為一線廠商應該早早得知了zen2上市的相關信息,在amd遲遲不退出b550中端型號晶元組的情況下提前對市場布局,針對zen2加強了供電(4+2變成8+2相供電)以及內存布線(這塊板子可以支持ddr4 3533+,而前期上市的gaming plus則只能支持到3200,雖然說還是看cpu的imc啦)。同時華碩也即時更新了bios支持zen2以及zen2所支持pcie4.0,配合其799元的售價,對於選擇中端平台的用戶來說相比其迫擊炮來說我個人覺得更加值得購買。

下面是主板開箱:

很普通的盒子,標準的matx大小,我這片盒子上並沒有標明直接支持ryzen3000series,所以需要更新bios。後期出廠的會像ryzen2000系列一樣貼上標籤以說明主板支持新的銳龍cpu
主板開箱,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碩大的散熱片,在這個價位的主板上面幾乎是沒有敵手的,也許能試試上39x?
已經沿用三年的am4插槽,據說明年的zen3還會繼續用到,只能說amd真的良心呀(也苦了板卡廠商負責amd平台的攻城獅了)

b450平台 matx版型僅有的一塊8+2相供電主板,且行且珍惜,主板廠的大哥們行行好做個好點的AM4 matx主板吧
8pin cpu供電,配合上碩大的散熱片,這樣的供電系統撐起 r5 3600及3600x這個級別的cpu 毫無問題
內存支持超頻3533,相比同系列僅支持到3200的gaming plus還是提升了不少,不過超頻的上限還是看cpu的內存控制器,我的3600就摸了個雷
主板io裝甲,黃黑相間的TUF配色還是比較吸睛的,華碩作為一線大廠還跟機電散熱廠商做合作推出了不少產品,要打造一款tuf主題的主機還是挺輕鬆的
b450晶元組,散熱片上也做了專門的tuf標準,主板鏤空部分有rgb燈光,另外在更新bios,配合ryzen3000系列cpu的情況下,第一根pcie插槽和第一個m.2都支持pcie4.0
音頻介面部分也用了專業的電容+屏蔽罩,音效卡則是realtek的s1200A
兩個側置的sata口滿足一般用戶的存儲設備及走線需求,再有多的sata設備就只能插豎置的啦
背板io方面只能說中規中矩,也符合這個價位的配置,小小的槽點就是usb介面實在是有點少,另外明明音效卡不差,但是卻並不是多聲道輸出,略有遺憾

=======================================================

測試成績匯總

3dmark理論測試中幾乎全部持平,帶5700XT顯卡似乎還有神秘力量加持略高一點?(其實只能說是測試誤差。)從理論性能測試中,特別是timespy extreme中(該測試加入了avx256指令集測試)可以看出zen2架構的改進。

3dmark 新加入的pcie帶寬測試,由於intel目前暫時沒有pcie4.0的平台,所以自然是amd在該項測試中一馬當先。由於pcie4.0的ssd目前價格太貴,所以並沒有一併購入進行測試。在我看來pcie4.0更多的是為未來做準備,顯卡是一個方面,但是根據以往測試pcie的帶寬其實對顯卡並不構成瓶頸(或許未來會有,話不能說的太死)。而重中之重則是ssd的改善,目前只有群聯一家主控廠推出了pcie4.0的產品,但是提升的只有持續讀寫性能,實際的4k改善則不大,或許在未來有更多的廠商推出主控後,我們會看見持續讀寫以及4k性能方面飛躍性的提升。

AIDA64的內存和延遲部分測試,這次因為手上這顆3600的imc太弱,所以並沒有做比較極限的內存超頻,而是直接打開xmp使用,相信這種情況更符合大家實際使用的情況。由於架構和chiplet晶元設計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單ccd的36 37 38三顆cpu的寫入性能都變成了上代的一半,延遲也有所增加,但在實際使用時我並沒有感受到性能受任何的影響。

cinebench方面一向是amd的強項,這次也不例外,在核心線程數相當的情況下,3600憑藉更強的多線程效率以及新架構的核心,以更低的全核頻率(實際跑分大概在4G左右),戰勝了8700k

cpu-z方面同樣也是如此,多線程勝出,但是單核略輸,但是要知道3600的單核加速頻率只有4.2ghz,而8700k則高達4.7ghz,不難看出這次zen2在單核性能方面的提升

該測試為1080p解析度下測試

而實際遊戲方面,r5 3600跟8700k幾乎全部打成平手,在dx12對多核cpu支持更好的遊戲中甚至能以略微的優勢戰勝對手。只能說zen2架構在遊戲方面確實進步巨大

由於手上的這顆u雷的可以,所以測試情況就暫時不放了,不過結合目前拿到手的玩家和各大媒體測試成績來說確實超頻空間也不大,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使用amd配套的ryzen master使用pbo功能是更加簡單易用提升性能的選擇。

=======================================================

總結:

R5 3600對於中端玩家來說是一顆性價比非常非常高的cpu,相對於前代intel家的旗艦來說不遑多讓,zen2架構也終於補足了amd前兩代zen架構的短板。而目前在售的板u套裝也在2000元左右即可購買到,而且amd這邊還有不小的降價空間。am4借口超長的壽命也能保證後期升級的延續性。參考最近又有intel那邊跟上核戰在下一代產品中將核心數提高到10核的流言,所以說只有競爭消費者才能獲益!AMD YE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