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麻花、吃雞雜、看看川劇變臉、喝茶發呆,到磁器口除了這些“保留節目”還能怎麼玩?也許大家可以再試試更有文化味的玩法:去逛逛磁器口博物館。29日下午,“重慶市沙坪壩區第十二屆沙磁文化日紀念活動暨沙磁文化旅遊發展研討會”就開進了這座剛落成2個月的博物館。文化旅遊和相關產業如何融合發展?還有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磁器口博物館如何吸引更多遊客上門等等話題,都在現場引發了專家學者們的熱議。

  博物館內用了一整面牆來展現當年沙磁文化區內的名人

  什麼是“沙磁文化”?其歷史要追溯到80多年前。抗戰時期,在重慶大學第二任校長鬍庶華的倡導下,重慶文化名人和知識精英於1938年3月30日,在沙坪壩區創建聞名中外的“沙磁文化區”。隨後,大批當時國內享有盛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彙集於此,讓沙磁文化成爲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一面文化大旗。當年的沙磁文化區令郭沫若、巴金、冰心、徐悲鴻、李四光等各界名流都在此留下過足跡。

  磁器口博物館不算難找,但從遊玩磁器口的傳統線路進入古鎮,想要前往博物館的路也確實有點曲折:跟着路牌或問古鎮居民,往文昌宮方向走就有具體的指引。磁器口博物館是一棟3層小樓,它是由抗戰時期沙磁三絲廠的辦公樓舊房改造、加固維修打造的。整個磁器口博物館佔地700平方米,布展面積超過500平方米。

  磁器口博物館內有關沙磁文化的陳列

  具體到展品,記者在現場看到,沙磁地區在中華文明各個重要轉折關頭所作出重大貢獻的相關內容均有涉及。前述提到的80多年前“沙磁文化區”名流雲集自然在這裏大家也能一探究竟。博物館3樓有一面是可以俯瞰江景的露臺,露臺的整面牆壁就留給了數百位曾在這裏留下足跡和輝煌業績的學者、專家。1943年曾在當時的中央醫院(抗戰時由南京遷至沙坪壩高灘巖)任職的內科學與呼吸病學家翁心植,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地理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氣學家陶詩言,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留校任教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配位化學家陳榮悌等等,大家都可以在這裏找到。

  博物館內用了一整面牆來展現當年沙磁文化區內的名人

  在紀念研討會上,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業學術委員會副祕書長、“沙磁文化日”積極倡導者李波向大會介紹了沙磁文化日的來歷和意義。

  “磁器口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沙磁文化區的歷史文化沉澱所在就在磁器口,這對磁器口博物館來說是很重要的支撐。”剛拍完一部有關磁器口的紀錄片的重慶華影影視總經理季龍表示,在引導客流上多下功夫,爲遊客安排好合理的線路,能看到沙磁文化前世今生的磁器口博物館肯定不愁客流。

  研討會上,磁器口博物館館長吳波還講了一個故事。當年磁器口的花生一度享譽海內外,重慶的老童謠都有說“磁器口的花生顆是顆”。“抗戰時,本來喜歡嚼口香糖的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吃過磁器口的花生米後都喜歡得不得了。怎麼樣能讓這樣的特產恢復當年的輝煌,值得再深究。”參會嘉賓廖洪勇已經從事文化教育事業超過20年。他也對磁器口博物館很感興趣,“這裏完全可變成學生素質教育的文化基地,抗戰文化的傳承,結合書畫、民樂等地方文化,很有意義。”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