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

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題記

一,人爲什麼活着?或者說人是爲了誰而活?

觀點1:爲了家人和愛人而活。

人的一生來匆匆,去匆匆,轉眼一切皆是空!也許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擦肩而過,對彼此來講都是人生的永遠!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行走在這看似漫長卻又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一個人能悟透人生,並不是他本身擁有多高的才華,而是曾行走在生活的浪尖上。

想不通時看看大海。每個生命在大海母親的懷抱裏都顯得何其的微不足道!每粒海水都來自不同的山崗河流,它們在奔向大海的途中所經受的磨練也只有自己才深深的懂得!

人生如海水,海水如人生!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能在逆境中努力開出一朵鮮活的浪花才無愧於今生!

人的生命來自於偶然,但不一定來自於必然!世間萬物皆浮雲,好好活着纔是硬道理!

人生沒爬過山怎知山高路險?人生沒跨過河怎知河水深淺?也許人這一輩子爬過的山多了,跨過的河多了方會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心簡單方快樂!善待家人,厚待自己,爲愛着自己的人和自己也深深愛着的人,活出那一片屬於自己蔚藍的天,纔是王道!

觀點2:爲了幸福而活着。

人爲什麼要活着?這關係到人生的價值和目標,必須得到回答或深刻認識。

亞里士多德說:“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生活動力,這是一個明顯的真理。”休莫認爲:“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恩格斯則認爲,“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論證的、顛撲不破的原則。”所以,人是爲幸福而活着的。人類最想要的就是幸福。因爲,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這源於人趨利避害、近樂遠苦的本能。

在霍爾巴赫看來,“人從本質上就是自己愛自己,願意保存自己,設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人們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如真理、事業、愛情、金錢、權力、道德、健康等。但可以肯定地講,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從表面上看,人們的追求是行爲的動機或目標使然,但實際上是不同的人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費爾巴哈說過,“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由此看來,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幸福是人生永恆的目標和終極的價值追求,所以人應該爲幸福而活着。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課程幸福課的主講泰勒·沙哈爾教授認爲,“生命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幸福,一個高於其他所有目標的總目標。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和人生經驗,結合自己的資源與環境,選擇自己所期望的幸福道路。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最大願望和永恆目標,所以人應該爲幸福而活着。對生活在今天的人而言,追求幸福仍是人生中的重大主題。

觀點3:活着就是活着,不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爲名?爲利?抑或爲了情義?爲了衆生或他人的幸福?餘華告訴我們:“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就像一棵樹自然生長一樣。

在小說《活着》中,餘華安排主人公福貴去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將深重的苦難聚焦在一箇中國家庭,用中國人最經常經歷的苦難人生直擊人心,將人間溫情從福貴的人生中以慘烈的方式抽離,留下福貴孤身一人。

福貴的苦難人生是從他沉迷賭博進而敗光家產開始的,然而“爹”沒有打死這個敗家子,反而把家裏的田地和房子全部抵押出去給他還債。老父親被兒子氣死後,老丈人把懷着身孕的家珍接回了孃家。爲了養活家人,之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福貴少爺成了佃農,天天臉朝黃土背朝天。“娘”很心疼兒子,跟着下地幹活,即使幹不了,也要坐在田埂上陪着。父母的包容使得一個從前只知好吃懶做、吃喝嫖賭的浪蕩子幡然醒悟,從此老老實實地靠勞作孝順母親、養育妻兒。

福貴的一生,有太多令人嗟嘆的事。很多人爲他的人生感到悲傷,悲他不幸的命運,悲他老來只有一頭老牛、一把鋤頭陪伴。他的一生到最後可以說都歸了“零”,少年時的金山銀山早已被揮霍殆盡,隨着歲月的流逝,他的妻、女、兒、孫、女婿,也一個個離他遠去,終於只剩了他一個人與一頭老牛,如浮萍,無依無靠,也如黑夜中獨自前行的旅人。

這樣的結局有些慘淡悲涼,但同時又有一種沉思與回味。許多人窮極一生地努力,最終所得來的也不過如此。福貴的一生,其實就是我們的一生。但福貴對生命的淡然和深刻理解或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許就是他對自己一生的概述,也是我們對活着之意義的深層探索。

通過這本書,餘華告訴我們最多的還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二,世上爲什麼有惡人?什麼是壞的環境?

人活着首先要悟道,而不僅僅是活着,若每日爲了五斗米折腰,忙忙碌碌究其一生,最後的結果卻是同樣,化爲冢中枯骨。以目前的人類認知能力,死後就是另一種虛無的狀態,那麼如此人生就是一場徒勞。但人類不是造物主也不是物質的極限,人類這種物種趨於本身的侷限性,無法突破的認識領域裏一定還有某些超過人類大腦的某種聯繫,所以死亡可能是變成虛無,但絕不是終點,更不能絕對的消失。所以,人生在世可能只是向造物主們借了一副皮囊,來賦予他只一生獨特的意義,所以人生大有可爲。

瞭解所在生存環境的生存之道,人生在世,首先一條便是要過得快樂幸福,這是滿足肉身通過昇華精神的一種程序。大部分人認爲,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善良應該得到普及,罪惡應該的到抑制,人類就會獲得幸福,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而現實情況卻好像在背道而馳,善行沒看見怎麼增加,惡行卻在不停的誇張普及。到底,是什麼一種力量讓惡行或罪惡無法徹底消滅呢?

人性的善惡爭論了幾千年,莫衷一是,凡是上得了桌面的理論學說或者書籍,都是隱惡揚善,希望抑制人的惡行,發揚人的善心。但是隨着人類的發展,惡行似乎似乎並沒有越來越少。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要了解前因後果,也就是事件的規律性。世界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東西,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一種技能,它的屬性,只是爲了生存,一旦失去求存的用場,就會被自然所淘汰,所有的屬性都是在基因裏被固定的,然後就像蛇吃老鼠的定律:老鼠遇到蛇之後,勇敢或者怯懦的動作反應方式都是基因所固定的。那些基因比較勇敢的老鼠,見了蛇之後還是可以靈活運動的;而不太勇敢的老鼠,可能會一動不動,肌肉痙攣僵直的反應狀態,蛇的視力不太好,蛇觀察了一會,見沒有動靜,以爲是石頭,就走掉了,於是老鼠存活下來的機率就會增加。可見,所有的屬性就是爲了維繫存在,且只有在與其生存形式相匹配的情況下才會得到保留和發揚。

我們自身的屬性和需求只爲了一件事,那就是“盡力求存”。世界上沒有任何屬性和能力是多餘的,如果某種能力不對這個個體的存在本身有維護效應,就會被消除掉,就如人類體內早已失去作用的闌尾。這也許是哲學必須理解的概念,因此,哲學家總是談“存在”。

那麼,人性惡的存在是否爲了維護人類的生存呢?事實正是如此,人類所有品質的存在都只有一個目的,即維護生存的存在,使得自我能夠得到保存,延續!

要想弄清這點,需要從人類和資源的關係來觀察。比如一個地方在科技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只能養活一定數量的人羣,假設爲最適合生活數量的10萬人,然後這個地域超過了10萬,或者很多,就需要遷徙,那遷徙的過程,就會進行自然選擇,這個過程就可能產生人類所謂的“惡”。

因爲人類看起來沒有天敵,只是任憑天災來調解人口。趨於人類的生產的渴望和本身侷限性來考慮,人類不可能自發的有效減少人口。所以人性惡的這種存在實際上是上天給人類這種物種安排在自己體內的天敵,來抑制人口的膨脹:例如,爭端,謀殺,甚至戰爭,生靈塗炭。又例如,艾滋病等各種疾病等以延緩人類因膨脹而走向毀滅。造物主安排一個物種發展的能力,也就要必須要設置一個限制其無限量發展的因子,否則就只會加速其走向滅亡。所謂,有道,就有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我們從沒見過哪棵大樹長到天上去,也沒見過電影裏面的超越常理的巨獸,即使是核輻射也不能,沒有任何一個物種是不被設限的,沒有任何一個物種不是按照上帝事先設計好的進化路線往前發展的,因爲其本身的生存屬性不允許它進行超越自我限制的非正常生存。

從理論上講,這是宏觀思維,雖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卻真實存在。那麼從微觀意義上考慮,就比較直觀:從社會的角度看,惡,可以單純的看作爭奪資源的自我調節減員。

惡人的定義:

1,殺人。(最直接最原始)

2,搶奪資源。(爭端,戰爭,石油大戰或資源大戰)

3,增加促使人類夭折的其他因素(坑蒙拐騙,傳銷,精神傷害,疾病傳播,邪惡的觀念意識,邪教)等觀念,來抑制人類長壽,這可能是惡人對人類“求存”的唯一貢獻。當然,這種方式對於指定的人類當事人是極其不友好的。悉數惡人的行徑無不如此:斯列,波爾布特,希特勒,商鞅,和珅,奸佞……等,他們做的這些事情,都會讓別人不痛快。

那麼惡人是如何產生的?

1,先天

有的人先天就是惡人的坯子,天生的罪犯。無論你如何教育,他始終改變不了邪惡的本性。

2,後天

在惡人的環境裏,中性的人和善良的人,在壞的環境裏可以變壞。孟子說人天生善良,那是他不懂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當一個心性原本善良的人,如果整天處在一堆惡人羣裏,他早晚也會變爲惡人。近墨者黑,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很多事實積累後所得出的鐵證。

哪些是壞的環境呢?

一個社會,諸如,獨裁,專制,分配嚴重不均,人口數量和資源比例不成正比,缺乏良好法治治理,好人得不到獎勵,壞人得不到懲罰,正義缺席,罪惡橫行,這些都是壞的環境。

人類的內部本能有無限增長的需求,例如人人都渴望成爲王思聰,坐擁數十億百億資產,任憑揮霍也揮霍不完。這是人類思想的超前性和貪婪性,又或者是超前性,是人類的一個共同理想,也許在科技高度發到的某一天能實現資源滿足於每個人的需求,到那時就實現了真正的共產主義,按需分配,每個人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但到目前爲止,這個理想還是烏托邦的,虛無縹緲的,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至少500年內看不到影子,在地球上也看不到能實現的痕跡。

作惡與幸福的關係

首先聲明,作惡不會得到幸福。作惡有它存在的理由,但不應成爲作惡理所應當的藉口,人類不是造物主,無法克服本身安排在身體裏的因子,但人類的大腦有無限的可能性,人類可能是銀河系甚至是宇宙裏面都排得上號的超高級生物(目前爲止看,還沒有哪個物種的智力能超過人類),因爲他們總能不斷的進化,改進,克服人類本身的弱點。雖然這種努力很有可能是徒勞的,人的一生時間有限,要從少年的無知到成年後的克己復禮是一個非常冗長又坎坷的過程,也許老之將至,百般事情都能處理的沉着穩重,井井有條。但到那時,卻不免人近夕陽,那麼他的對抗造物主的意義就要傳承到下一代的對抗中去。

從人類的角度出發,作惡是不會得到幸福的,作惡只是因爲他得不到,要通過其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獲取,所以惡者要對被施害的其他個體和守法公民利益進行身體或利益上的侵害,這叫做“惡”。

人有良心,社會有律法,在二者雙重的夾擊之下,作惡者無論從內在還是外在都是不會得到幸福的。除非這個人腦子有問題了,把作惡當做了一種對人類的拯救,但這實際上卻是一種極度的心理變態和心理變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