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發現有通識教育科課本,把提倡港獨形容為港人面對身分認同的「戰鬥」。

【星島日報報道】通識教育科是唯一不設適用書目的必修科,教育局以往強調議題日新月異,教師須靈活選取多元化教學資源,不應被教科書「牽着走」,但課程始終要應付中學文憑試,令毋須送審的「參考書」成為學生必備「教科書」。本報曾披露該科新版課本錯漏百出,個別立場更疑有偏頗成分。在社會爭議持續升溫,通識教育科成為眾矢之的,終促使當局推出「自願送審」機制。

前線教師在沉重的工作量及緊湊的課堂進度下,缺乏課本輔助課堂教學,現實上不可行。出版社看準師生需要,在課本加入大量圖表、數據資料、議題解釋、模擬題目、關鍵概念整理等,令課本未經送審,仍獲學校普遍採用。

本報去年獨家報道,揭發五套現行課本內容錯漏,在「一中原則」等政治詞彙定義不清,更甚立場偏頗,把驅趕內地遊客、提倡港獨,形容為港人面對身分認同的「戰鬥」。

該科課本免於送審,既是教科書追不上推陳出新的社會議題所致,亦因課程設計有別於傳統學科,雖指引列明各單元探討問題,以及相關價值觀和態度,但未規定涉及議題,出版社在課程框架內,對議題選材與內容詮釋百花齊放 ,正面看課本有多角度的呈現,但資料有否錯漏、觀點是否偏頗,全憑出版社自行把關及教師篩選。教育局在一五年曾表明,長遠會研究該科教科書送審的可行性,四年來沒有進展。

隨着社會爭議升溫,內地《人民日報》更有評論文章,直指該科「有怎樣的教材,就有怎樣的教化」,更形容不經送審的教材,既有錯誤,更有偏見。

不少人更把社會矛盾激化,歸咎於通識教育科,教育局面對空前社會爭議,未落實學校課程專責小組建議釐清和精簡該科課程範圍,清晰訂明重要概念和內容要求,便率先以「自願送審」機制,審視現行通識教育科課本,展現當局整頓決心之餘,亦有意為愈炒愈熱的課程降溫,以免原先針對減輕師生壓力的課程檢討,因為政治及社會因素失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