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人还活着,钱没了。”《不差钱》中,赵本山的经典台词在戏谑之余却透露了一个事实,都说长寿是福,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长寿其实也是一种风险。

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让不少人捏了一把汗,因为按照其测算,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027年达到峰值后将迅速下降,到2035年,累计结余有可能被耗尽。这也就意味着,80后还没有开始退休,缴了大半辈子的社会养老保险,却有可能已经没钱可发。

严峻的形势再度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不能再单纯依赖社会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应尽快发展,且国家应予以政策扶持,具体到保险行业,发展税延养老保险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只不过,税延养老险自2018年5月1日正式试点以来,已近一年时间,然而由于试点范围小、客户观念不足等诸多原因,截至2018年底,该险种只录得7000多万元保费,且主要集中于头部险企,表现不尽人意。

按照有关规定,税延养老险试点期限只有一年时间,如今大限将至,税延养老险会否进一步扩大试点,甚至彻底实现常规化,值得业内人士高度关注,毕竟,根据测算,这一业务可每年带来近8000亿元业务收入。

1、社科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35年有耗尽的可能性

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上海正式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以下简称“《报告》”),在考虑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降费至16%以及延迟退休等各种因素之后,对于2019-2050年间的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趋势进行了预测。

根据《报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报告》预测,2019-2050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在勉强维持几年的正数后便开始加速跳水,赤字规模越来越大。

具体来看,2019年当期结余总额为1062.9亿元,短暂地增长到2022年,然后从2023年便开始下降,到2028年当期结余首次出现负数-1181.3亿元,最终到2050年当期结余坠落到-11.28万亿元。

其实,上述的当期结余是在“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情况下测算得到的。如果不考虑财政补助,即在“小口径”情况下,当期结余在2019年就已经是负值,而且下降的更快,到2050年为-16.73万亿元。

虽然财政补助为缩小当期收入缺口贡献巨大(2050年贡献了32.6%),但仍难以扭转当期结余的趋势性变化。

2019-205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预测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在“大口径”下,《报告》预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2019-205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预测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这也就意味着,80后、90后等缴纳大量养老保险之后,还没有退休,却有可能面临养老保险无钱可取的境况(不考虑政策调整),正应了“人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人还活着,钱没了”那句话。

单纯依赖社会养老保险已经不能为人们带来足够安全感,80后、90后等新人类必须立体思考养老这一严肃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商业养老保险的机会来了?

2、税延养老险试点近一年,保费不足亿元,面临四大障碍

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税延养老保险曾被业界人士给予厚望。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苏州工业园三地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个人投保,投保人每月最高可税前抵扣1000元。

自2018年5月1日试点至今,税延养老险试点已近一年,效果究竟如何?从目前透露出来的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显然问题也不少。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实际经营税延养老保险机构共计16家,涉及保费收入7160万元,出单件数3.9万件。

从具体的公司来看,总部位于上海的太保寿险业务量最大,出单1.7万件,实现保费收入3580万元,市场份额50%;平安养老及中国人寿分别出单1.07万件及5800万件,实现保费收入分别为1150万元及790万元,市场份额分别为16.09%及11.06%。

这也就意味着,除三家头部险企之外,其余13家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640万元,平均每家公司百万余元,市场份额也不过22.91%。

至于为何发展不佳,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集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就对税延养老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曾进行深入分析,颇有代表性:

一是试点覆盖面有限。本次税延养老保险政策试点仅在上海、福建(含厦门)、苏州工业园区实施,覆盖人群范围有限,市场还在观望状态,政策效果未充分呈现。

二是税收优惠力度不足。由于领取期税率较高及税收优惠额度较低,在新税制下,政策优惠覆盖人群和政策吸引力进一步减少。

三是产品可选择性不高。税延优惠政策适用产品品种较为有限,市场上有大量可解决客户养老难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秀年金保险产品,但并不能享受到税延政策,导致税收刺激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四是操作流程复杂。税延养老保险税收抵扣申报流程较为繁琐,使投保人的节税体验大打折扣。因税务申报需要,客户投保时需录入单位税务号等相关信息,并需本人登录中国保信平台办理账户激活手续。后续保信平台逐月生成税延养老险抵扣凭证,提交单位HR、财务人员按月办理税收抵扣事宜。运营流程需要保险公司、投保人及投保人所在单位之间配合,增加了操作难度。

3、约1.27亿个税纳税人、近8000亿元税延养老市场,保险公司不容错过的大机会

纵然面临种种问题,但税延养老险市场依旧是保险公司不容错过的大市场。

税延养老险市场究竟有多大?这首先需要知道国内个税纳税人的数量,此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一个数据是3000万人左右。

根据这一数据,民生证券曾测算,假设税延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每月缴费额度1000元、缴纳人数3000万人、参与度50%的情景下,每年新增保费为1800亿元,将促进险企个险业务收入和新业务价值持续稳定增长。

但随着个税改革的实施,一些更细节的数据开始被披露,人们发现,实际上远远低估了个税纳税人的数量。

个人所得税改革2018年10月正式实施,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因为个税免征额提高到5000元,纳税人数大幅减少,据统计,全国10月有6000多万人,在以前纳税,提高起征点后,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2018年8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在回答个税起征点的问题时,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而根据2018年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2462亿人。

据此,可以估算,2018年10月个税改革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10月份个税改革后,纳税人数如果按照减少6000万人计算,那么目前缴纳个税的人数约为1.27亿人。

依旧按照民生证券每月缴费额度1000元、参与度50%,但缴纳个税人口为1.27亿人来进行测算,则将每年将带来7620亿元的保费收入。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年人身险公司获得的保费收入有只有26261亿元,税延养老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显然不容错过。

从『慧保天下』获得的信息来看,无论是证监会还是银保监会,对于推动税延养老保险都保持高度热情,有部门提议取消试点,全面常规化,也有部门已经组织多次会议来进行研究,但税延养老险的试点因为涉及税务问题,注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单相思”解决不了问题。不过,据了解,有关税延养老险试点一年的总结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展开,只是答案最终何时揭晓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有一个问题,『慧保天下』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反复提及,在税延养老险这块大蛋糕,注定不可能是保险公司独享,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行业都已经摩拳擦掌、枕戈待旦,而根据《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保险公司“吃独食”的时间只有一年,一年试点期限结束之后,有关部门将“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与狼共舞,保险公司显然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TIPS:截至目前已经有23家险企获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资质

2018年5月公布首批经营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12家险企,分别为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新华人寿、太平养老、太平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中意人寿、英大人寿;

2018年7月公布第二批,包括人保寿险、民生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和东吴人寿;

2018年9月公布第三批,包括建信人寿、恒安标准人寿、交银康联人寿;

2019年1月公布第四批,只有光大永明人寿入选;

2019年4月公布第五批,包括利安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及合众人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