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王二兵:爐火中鍛打歷史

作者:劉振清 姜文華

王二兵夫妻在打製古兵器。

王二兵在刀劍飾品上鏨刻圖案。

王二兵向記者介紹仿古兵器。

叮叮——咚!叮叮——咚……

在深州市東北隅,與武強縣、饒陽縣搭界的北溪村鄉張丘村,飄散着如今難得聽到的打鐵聲,有時振撼人心,有時清脆悅耳。

這是村西北角的王二兵家。

在這裏,打造的既不是犁耙鎬杴,也不是門鼻鎖銱。這兒的爐火映照的是歷史星空,在這兒誕生着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呂布的方天畫戟,大唐的陌刀,大宋的青龍戟……彷彿時空穿越,在這兒,你能看到中國歷史上各朝代著名的刀槍劍戟。人們說,王二兵鍛打的是歷史。

王二兵今年48歲。當年爺爺家住着山東的鐵匠,耳濡目染,爺爺也學會了一些鐵匠手藝。後來山東鐵匠走了,留下了成套的打鐵行當。爺爺就打些農具在集市上賣,以養家餬口。隨着工業化的進程,鄉村的烘爐漸漸熄滅。誰也沒有想到,烘爐之火在他的孫子王二兵手中重新點燃。

王二兵小時酷愛畫畫,當年上初中時就跟着一個畫影壁的轉村串戶學畫畫。後來覺得師傅不好好教他,就賭氣轉學木匠。

王二兵的父親曾在鐵木廠工作過,鐵木活手藝很好。見兒子放下繪畫學木匠,就說“看你學畫畫學半截子就丟下,學木匠也學不成!”

這句話刺痛了王二兵,決心學出個樣子來。結果是,不僅學成了,還辦起了個傢俱廠。

王二兵還學武術,練習形意拳,參加過深州市的形意拳大演練。

學繪畫,學木匠,練武術,看似與後來的古刀劍製作無關,沒想到這成爲他的人生積澱。

當木匠時,買了樹要用柴刀砍樹枝。買的柴刀總不禁用,鋼口不好還易壞。於是他用自家的打鐵傢什打製了一把,又快又好用。用圍的人們過來試試也覺得好用,就紛紛讓他打製。

武術圈的朋友得知他會打鐵,家傳的或練武用的兵器有了毛病,也找他修復。常見識古兵器,他覺得古代兵器中有好多學問,鋼口好,有威力,就想着復原歷代冷兵器。爲此,他買來大量古兵器方面的書藉,走訪著名古兵器收藏家,興趣油然而生,並一發不可收拾。

2008年烘爐燒起來,他掌小錘,讓媳婦輪大錘,叮叮噹叮叮噹地打起來,這充滿希望的聲音一直響了半個月便靜了下來。

他興高采烈地拿着複製的古劍做試驗,當彎曲到900時,嘎嘣一聲斷成兩截,頭上那截飛出老遠。再重試,重新打造了一把,雖不斷了,可彎後恢復不了原形。

就這樣反覆折騰,反覆摸索,弄得自己和媳婦天天一臉黑。

媳婦不願意了:“二兵,孩子上學要花錢,這麼折騰還過日子麼!”

老父親過來說:“二兵,打住吧,你白瞎折騰,弄不出門道來,沒用。還是琢磨點別的營生吧。”

王二兵想起他學木匠時父親激他的話。說什麼也不能半途而廢。但又不能不顧家人的情緒,他向老父親說:“爹,你給我一年時間。再弄不成,我就出去打工。”父親和家人答應了,就給他一年的時間。

這一年,他像着了魔。爭分奪妙,廢寢忘食。

當他把仿製的古劍彎到900時,古劍發出一聲讓人快樂的彈跳聲後馬上覆原。拿來8號鐵絲,像剁小樹枝一樣,一截又一截,一直把一米長的鐵絲剁完。當他眯起眼睛細看霜刃,毫髮無損。王二兵大喊一聲“成了!”粗大的拳頭在空中有力地一擊。

一把古劍複製成功,可不僅僅是劍苗子(劍身)這麼簡單。一把劍,要有劍庫劍飾,涉及到鍛造、模具、鉗工、焊工、雕刻、木工、磨工、銅活……王二兵要有三頭六臂才能完成這全套手工藝,而這又沒人能幫他做。

古冷兵器的刀槍劍戟,器頭與器柄連接處都有一個銅眥(俗稱龍頭)。王二兵的美術功底派上了用場。他雕塑出原型,再翻製成模具,自己用銅水澆鑄。

沒想到,閃着耀眼光芒的銅水往模具孔裏一倒,“嘭嘭”地往外噴。這可咋整?

王二兵騎着車子走訪十里八鄉的翻砂老藝人。回來後不斷改進。終於能鑄造出來了,可是有砂眼和氣孔。他不氣餒,又反覆摸索、改進。媳婦介紹說,他搗鼓了有一百回才弄成。

二兵的媳婦說,他琢磨起來就像丟了魂。除了出去買東西,整天紮在工作室裏不出來,吃飯要喊好幾回。給古刀開血槽時,媳婦在旁邊被飛揚的金屬屑嗆得咳嗽了一聲,這下子可惹火了他。媳婦說:“他那個呵斥我。後來不讓我發一點聲,不讓說話,後來在他跟前走都不讓。”王二兵說,當時媳婦咳嗽了一聲,他一分神,刀槽線條就出了瑕疵。必須屏住呼吸,全神貫注,才能把刀劍血槽開得氣韻貫通,流暢平滑。他強調說,幹什麼得用心用功。

他設計製作的古兵器古意昂然。這裏既有藝術又有技術。往古兵器身上鏨花,他畫樣子,媳婦用複寫紙給他印在刀身上,然後動手鏨刻,這照葫蘆畫瓢的事,媳婦說幹不來。她說,刻出來的線條不流暢,沒勁兒。王二兵說這還是沒繪畫功底的緣故。美術,爲他設計製作古兵器配飾,鏨刻圖案打下基礎。刀身上的龍鳳,刀飾劍飾的圖案古色古香。或莊重典雅,或威猛雄壯,顯示了設計製作者的藝術功力。

一把好的刀劍要有好的刀劍庫。王二兵說起了其中的門道。太厚了笨,太薄了不結實。刀劍庫兩半覆合,邊緣只有幾毫米寬。肥了,刀劍在裏面晃當。太瘦了,進出不利落。在沒有控制開關情況下,手持刀劍庫,刀劍把朝下不能掉出來。拔出刀劍又不能費勁。王二兵拿出他那細木匠活兒,反覆探索,改進,終於做成達到古人要求的刀劍庫。邊緣4毫米寬,紅木的、珍珠魚皮面的、大漆面的官軍實戰的、皇帝御用的……一把把光閃閃的刀劍配上或古色古香或麗堂皇的刀劍庫,使歷史風雲凝固在一把把復原的古代兵器上。

精通武術又爲王二兵複製古代兵器奠定了又一基礎——內行。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把兵器好使不好使,只有會使的人才能試出來。王二兵說,一把兵器哪兒該長哪兒該短,哪兒該重哪兒該輕,哪兒該粗哪兒該細,都必須符合實戰需要,不會使用古兵器就難以復原製作。

美術、繪畫、武術、鐵匠這些先前老本行基礎,加上王二兵虛心求教、刻苦鑽研,鍛打、鍛造、熱處理技術及古兵器知識的掌握,使他在古兵器複製上如魚得水。十餘年來他仿製了有近百種古代兵器。在他的仿古兵器陳列室內,王二兵如數家珍地介紹着他的寶貝。刀具有青龍偃月刀、康熙御用刀、乾隆御用刀、七星刀、牛尾彎刀、苗刀、麒麟角刀等10餘種。槍有丈八蛇矛、霸王槍、花槍、綠營槍……戟有青龍戟、方天畫戟……劍有漢劍、青鋒劍,狀元劍……王二兵從槍架上拿出青龍戟介紹說,這是宋代皇家儀仗隊用的兵器中的一種。這種戟造型簡約,氣勢凌厲,工藝精湛。戟杆用的是鐵芯積竹披麻大漆工藝。原物是國內孤品,爲珍貴文物。爲複製這把戟,王二兵向古兵器收藏家請教,自學竹藝、漆藝,曠世珍品有了新生。

王二兵的媳婦拿出一把刀讓我們欣賞。只見這把刀身上的花紋如行雲流水。王二兵介紹說,這叫百鍊鋼。摺疊有500多層。他說打製這把百鍊鋼費了大功夫。鍛打時要看火候,要到白火。在鋼表面達到液體流動狀態下馬上打。早了,融不上,會出現夾重皮,晚了會斷掉。這五六百層有一層重皮就成了廢品。

王二兵複製古兵器的形和質以及使用性上的突破,獲得古兵器收藏愛好者和武術界好評。衡水、保定、滄州及天津北京的朋友不斷前來定製。王二兵的古兵器複製工藝成爲河北省一絕,他被吸收爲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的工作室被授予“河北省衡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創作基地”稱號。

來源:衡水晚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