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人估計很難沒有聽過一個叫《跑者世界》的名字,不管是從別人口中聽說的,還是自己始終關注的,這份產自美國的有五十餘年歷史的跑步雜誌影響了全球一代又一代的跑者。

它講述的跑步專業知識、權威科學,它推薦的跑鞋絕不會讓你失望,它說出的跑步故事引人入勝,作為跑者的你想要知道關於跑步的一切都能在這裡找到。

應跑步研習社北京課程之約,跑步研習社聯合創始人顧曉明有幸採訪到了《跑者世界》中文版的主編陳明,由這位專業媒體人士、同時也是一位跑者,

來和廣大跑友說說《跑者世界》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以及陳明跑步的故事。

一、《跑者世界》中文版想為中國跑者做些什麼

Q:

陳主編您好,《跑者世界》中文版這份雜誌的定位是什麼?

陳明:

《跑者世界》現在的定位主要還是專業和權威。

因為美國的《跑者世界》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在全世界二三十個國家有所在國家語言版本。

它的數據和理論經過實踐檢驗,專業性和權威性可以說是沒有問題。拿跑步這件事來說,它本身具有全世界普適性,全球跑者面臨的問題、需要參加的比賽、遇到的環境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專業和權威是《跑者世界》中文版必須堅持的。

另外這本雜誌還服務中國跑者,希望成為中國跑者的一個平臺。中外跑者對於跑步的基礎知識是相近的,但跑步文化和跑步情感方面還是有所不同。比如馬拉松比賽,中國辦出來的馬拉松比賽和國外的就有很多不同之處。

中國跑者很多是年輕時努力讀書、參與運動較少,而美國人從小就被教育參加各種運動,中國跑者需要從馬拉松比賽中找回年輕時的激情,這方面是比較特別的。《跑者世界》希望做成中國跑者各抒己見、抒發情懷的一個平臺。

近年來,國外好的跑步體系越來越多進入中國,如姿勢跑法、亞索800以及越野跑等,同時我們也希望將國外的跑步文化引入中國,促進國內跑者瞭解國外跑步文化。當然,我們中國有很多創造性的東西,例如線上馬拉松就是我們的發明,很有價值。

隨著比賽數量暴增,中國馬拉松出現了套牌、替跑等情況,國外可能都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中國一些跑者立志要跑100個馬拉松、要跑六大滿貫等,有時老外反而不在乎這種東西,而中國人這種追求有其合理性。我們盡量讓中國人在中文環境裏瞭解全世界的跑步文化。

中國近幾年運動熱潮除去馬拉松外,比如暴走族、廣場舞,這些也很有中國特色,你不能說這種運動比馬拉松低端,畢竟受眾不一樣,但大家的熱情是一樣的,都能促進大眾健康。

所以我們在乾的事情,一是專業和權威,堅持跑者世界五十多年的傳統,另外一個就是跑步文化的中外交流,將國外的馬拉松文化介紹到中國,將中國馬拉松文化傳播到國外去。

現在從全球上來看,中國跑步市場增長是最快的,而美國的跑步人口、完賽人數等數據反而是在下降的。我們要讓世界其他國家知道中國跑步文化的力量。

Q:

我們看到美國的《跑者世界》可以提供很多服務和產品,這些東西一開始是免費的,但到期後會收費,但是美國人還是願意為這些付費。

現在中國跑者願意為賽事和裝備買單,但成熟國家的跑者願意為服務買單,您怎麼看這種情況?

陳明:

跑步產業是一整個鏈條,其中包括跑者、賽事、裝備、媒體、訓練、康復等等。中國這五年跑步大發展其實是這些環節上的每一環實現自我組織後,再做其他環節上的事。比如有媒體辦賽,裝備商辦賽,線上服務商辦賽。所有環節上的人都在嘗試做其他環節上的事,比如三夫是裝備商,也在辦賽。大家在自己一環完成組織後向其他環節滲透。

當然這有好有壞,但有些環節的建立需要時間,有些則會很快。

比如做裝備,你有工廠有代工經驗,很快就能做出自己品牌的裝備。比如做媒體,像我們引入版權,做雜誌就很快。但比如康復,在跑步大發展的這五年的期間,一些從業者意識到會有跑者為康復買單,於是一些有心人進入醫學院去學習,五年後這個人畢業,他還需要時間來實踐,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跑步損傷康復大夫,同時跑者知道傷痛出現時,不能只靠被動休息,還需要康復訓練,這也需要一個教育過程,所以就會比較慢一些。比如跑步課程,做一個ISO9001體系需要時間。首先自己得做,然後做測試,確保有效後才能推出。

從跑者角度看,第一年學會為裝備買單,第二年學會為比賽買單,第三年學會為去外地和國外參賽買單,第四年學會為線上服務買單,第五年才會知道為跑步知識買單。每個環節的建立所需的時間是不同的。

跑者世界網站其實是個巨大的寶庫,網站上有用的東西比雜誌更多,其中五十年積累的東西是值得挖掘。現在中國跑者只是享受跑步的大發展,得等到大家跑到瓶頸時候才會想到為服務買單。現在還處在堆跑量、減小體重就可以提高成績的階段,等到越來越多的人從330向300沖的時候,大家才會為課程付費。

現在各個環節建立了,大家現在覺得沒有建立的環節都是需要時間來建立的。比如一個機構同時開幾個線下訓練營,現在尋找教練其實就是個問題。教練是不止會跑還得會教的,這就像一個好作家能寫出很好的小說但他當不了語文老師,李白寫詩很好但他教不了人寫詩,他沒有那個耐心。

所以像奧運冠軍王麗萍現在也在親自帶學員跑步,是一件特別難得的,也是特別好的事情,她的親力親為對跑者影響很大。

二、怎樣看待爆髮式增長的中國跑者

Q:

經我們統計,每週堅持三次以上跑步的人,大概是3000萬到5000萬,跑馬的人大概50萬。一方面我們關注跑馬的人,但也關注只跑步沒有跑馬的那5000多萬人。

那麼《跑者世界》關注點是跑馬的人還是普通跑步的人?

陳明:

首先說一下我對跑步人口的認識和劃分。

我將跑步的人分為四檔:

第一檔是:認為跑步是一種運動方式的人,這種人喜歡運動覺得跑步挺好,數量差不多有5000萬;

第二檔是:認可跑步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每週不跑幾次就覺得不爽,跑步能幫助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減肥成功後還是喜歡跑步,喜歡跑步帶來的快感,這種人差不多算是半馬選手,數量差不多有500萬;

第三檔是:跑步就是這種人的生活方式,這種人是全馬選手,信奉半馬不是馬,每年春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規劃一年要跑幾個馬,信奉跑步能解決所有問題,這種人數量很少也就幾十萬;

第四檔是:這種人認為跑步是一種信仰,用跑步來指導生活,這種人應該就是現在這種北上廣馬拉松全都報名的人,這種人差不多有3萬到5萬,北馬上馬這十幾萬報名者中差不多有3萬人是同一撥人在報名。

《跑者世界》現在服務的主體還是從10公里向全馬過渡的這些人。對於中國人來說,從十公里到半馬的過程還是有難度的。從半馬到全馬的轉化率也不是很高,如果詳細統計跑羣裏半馬到全馬的人還是比剛開始跑半馬的人數量少。目前中國還是缺少全馬選手。

《跑者世界》最適合服務從十公里到全馬之間的人,也符合中國跑步事業目前的發展。像我們參加的金飛豹百天百馬活動,即便是這樣一個一百天能跑一百個馬拉松的人也跟我們說,他明年的計劃是服務和指導五公里的人羣。大家已經意識到增加跑步人口要從五公里做起。

從我自己角度講,現在全馬人口數量還是少。個人認為半馬是最健康的運動,運動量足夠,跑半馬時,即使有困難一咬牙也能完賽。從健康角度來看,全力跑一個全馬說不如半馬對身體健康,但全馬帶給人們的滿足感是不一樣的,也能讓人生態度發生轉變。

我個人的觀點是半馬不是馬,但是有可能是最健康的跑步方式。大家沒事時候跑半馬挺好,全馬一年三五個就好。

Q:

您作為《跑者世界》的主編,推薦跑者跑什麼樣的馬拉松比賽?

陳明:

首先是選擇馬拉松的比賽地點,比賽的這個地方是你不跑馬你就根本去不了的。比方說北馬,這地方有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你平時能去,但是長安街上跑,你平時去不了。比如上海馬拉松的外灘。所有的地標性建築,你不參加比賽就沒機會去的地方值得去跑。還有就是每個省都跑一遍比較好,趁著自己能跑的時候把祖國的大好河山都轉一遍最好。

我認為中國馬拉松能發展起來有兩個推動力很強,第一個是高鐵和機場體系大發展,比如華東地區,高鐵密佈,讓人們很容易不花太長時間就能去任何一個城市參賽,太方便了,第二個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大家訂機票,訂酒店都方便了。

有地標性建築的馬拉松要去,沒去過的省份有馬拉松也要去。這也得感謝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三四線城市沒有高鐵的話,大家都沒法去那裡去跑馬,有也沒法去。

三、陳主編有趣的跑步故事

Q:

我們談了很多《跑者世界》這本雜誌的事情,您好像不是體育專業出身,您是怎麼開始馬拉松這項運動的?

陳明:

我是學法語的,2002年中國男足進入世界盃,那時體壇傳媒招會外語的實習生,從那時開始做體育了。大學畢業後體壇傳媒和法國《隊報》集團合作,《隊報》集團旗下有巴黎馬拉松、達喀爾拉力賽、環法自行車賽,和他們建立了合作關係,那時在法國待了幾年。2012年那會兒,集團籌備《跑者世界》中文雜誌創辦,自己那時開始跑馬的。

在跑馬這件事上,我屬於比較隨意的,愛拍照,跑的比較慢但是跑的比較多。今年哈爾濱馬拉松跑了409,這是好幾年跑的最好的成績。

Q:

您在跑馬的時候經歷了哪些事?

陳明:

我是山東人,有種彪文化。跑步我是倒著來的,我的第一個比賽是2013年9月份的50公里越野。比賽之前在奧森訓練最長距離是16公里,越野後的比賽是那年的北馬,成績511完賽。然後跑的是上海半馬,這是自己的首半馬。

我是用快速試錯的方法來跑步的。比如說不減體重跑越野,基本上屬於拿自己當試驗品。比如跑越野學會使用雙杖。上來跑全馬很快知道全馬是怎麼回事。跑上海半馬時低血糖,差點撞鐵欄杆上。

雖然我是這本雜誌的主編,這本雜誌說的都是科學跑步方法,但是到自己身上就是各種試錯。在2017年3月份,我在33天時間裡跑了5個全馬比賽,無錫馬拉松遇見大雨,武漢馬拉松又是遇見大雨,羅馬馬拉松又是遇見大雨,然後是北京TNF50,最後是大連50公里越野。大連50的時候只能卡著關門時間完賽。

今年跑了六盤水馬拉松,然後一週後又陪跑金飛豹跑的馬拉松,然後是青島日落,還有哈爾濱馬拉松,差不多是一個月4個馬拉松。按理說不應該這樣跑,但我覺得趁著自己跑得動有比賽就報,有空去跑。

作為跑步雜誌的主編應該是多體驗多探索,把所有錯都犯一遍,這樣是感觸最深的。我做的比較好的方面就是傷病很少,這就是專業知識帶給我的好處。

比如我學過姿勢跑法,練過MAF180方法,練了一夏天MAF180,差不多在MAF180心率下,速度能降一分半。還有其他各種訓練法我都試過。

我總結的就是參加比賽或訓練時要有勇氣,每天早上訓練最難的時候絕對不是跑的時候,而是起牀的時候。以賽代練也是個很好的選擇,畢竟大家不是專業運動員,時間很寶貴。參賽就一定會有收穫。

我個人的觀點就是報比賽有勇氣,比賽時候有智慧。我的原則就是不跑50公里以上的比賽,不去挑戰50公里以上的比賽就不會有危險。

每個人有自己的習慣和模式,我認識有每週跑量100多公里,但一年就跑一兩個比賽的人。我的方式適合我的生活。UTMB我去過現場,但我也知道我沒那個能力也沒那個雄心去跑這個。

我是高原反應非常嚴重的人,在崇禮,蘭州跑的時候反應都很強烈,但是今年去雲南,六盤水,我也猶豫很久,我知道跑的時候很痛苦,但是到那後我就慢慢跑。在曲靖、六盤水跑了兩個全馬後,確實很痛苦,但是回到平地後感受到了高原訓練的好處。在哈爾濱馬拉松跑的就特別輕鬆。如果當初沒有勇氣去高原的參賽,就沒有哈爾濱的PB。

馬拉松的特點就是你隨時可以超過別人,但你又隨時可能被人超過的運動。我的成績侷限到4小時多一點,你要跑6小時的話就是大批量的人超過你,你要跑5小時的話你最後也都能超過人但也會被人超過,你要是跑4小時的話,大家全程都在快跑,最後幾公里你在不停超過別人,也在不停被超過。

這就是馬拉松,是一個所有人都很快,也可以說所有人都很慢的運動,是一個你快永遠有人比你更快,你慢永遠有人比你更慢的運動。這會很好的幫助人建立自我評價體系,最快和最慢是很偶然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庸的,讓你有顆平常心。

馬拉松就是一個不服氣自己,但是服氣別人的運動。我有個很好評估自己跑得好不好的方法就是冠軍成績乘以2的方式。假設今年北馬冠軍跑了2小時,你破4就是很好的,冠軍成績230的話,你跑進5小時就是很好的。每個人把自己的成績定義為冠軍成績乘以2就值得為自己驕傲了。

陳主編在2018年北馬上成功破4

四、《跑者世界》在一個細分垂直領域能做50年是如何做到的,對陳主編有什麼啟發

Q:

目前我們看跑步視頻教學資料比較少,您有沒有考慮結合跑者世界跑步理論產生出一個本地化的視頻內容來傳播呢?

陳明:

我們有這個想法也一直在努力,但還是之前所說的每個環節在向各個環節去滲透,像《跑者世界》過去這幾年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推廣和發布專業內容,另一方面,實現跟商業夥伴合作。像視頻本土化,我們現在也在做,在準備,提供訓練指導是我們工作一部分。

因為像視頻,一旦啟動的話就是一個龐大的項目。比方說我在央視做的訓練視頻和馬拉松轉播的項目,但這種東西需要你專心做一件事,做很多事的話可能會顧不上。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可以了。現在中國馬拉松你可以看到很多機會,可以做很多事,每個人做一小塊就行了。

Q:

美國《跑者世界》將一個跑步內容寫了五十年,還不讓人煩,還有很高的專業度和權威度。國內跑步知識體系很缺少這種專業內容。

作為一個雜誌很難將專業內容做深度挖掘,考慮過將跑者世界打造成一個讓更多人參與其中的平臺,更好對內容做深度挖掘嗎?

陳明:

原來我也奇怪是如何將跑步這件事講了五十年的時間的。五十年這是幾代跑者的時間跨度了,每個人接受信息的方式,途徑都不一樣。以前就是讀雜誌,現在是看手機。現在跑步環境也不一樣了,比如以前交通不便通信不便。以前一個人一年跑10個全馬,不是能不能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條件的問題。比如以前一個廣州人來跑北馬,前前後後的時間可能要一週的時間,而現在可能48小時就把這事給搞定了。隨著時間的發展,跑步涉及的內容也是在改變和不斷更新。

不同專家將他的知識聚集到一個平臺上,這是一個產品經理來做的事情。如何讓大家迅速獲取知識,專家的知識認可度怎樣體現,如何保持專家持續不斷發布知識的動力,這需要好好規劃和設計。

比如知乎就是問答體系,雜誌就是專欄體系,個人認為實現這個的工具還沒有出現。現在微信號,app,小程序,我們用哪個載體來做,現在還沒有特別合適的。比如專家積極耐心的維護更新知識,專家怎樣知道得到認可,會得到多少好處。這套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

五、陳主編談《跑者世界》傳奇人物——首席跑步官亞索

Q:

巴特·亞索在美國《跑者世界》雜誌裏的職位是首席跑步官。

這個獨特的名字是如何來的呢?

陳明:

他就是以跑步為信仰的人,跑步是高於生活的,不是生活需要跑步,而是跑步需要生活。他把跑步裏能遇到的各種情景都遇到了,見到各種人和事。他相當於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計算機,他是一個人但更是一個跑步AI,能夠無限制的深度學習,能從自己身上學習也從他人身上學習。

你問他什麼,他都能回答出來。多糟糕的情況他經歷過,多高大上的情況他也經歷過。最糟糕的身體體驗他有,最巔峯的身體體驗他也有。他的經歷就是這樣,年輕時候吸毒酗酒都幹過,中國的跑者誰幹過這個呀,而跑步又能跑到極致。

什麼體驗他都知道。多激烈的比賽他都拼過,3小時之內他也跑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破3是什麼感覺,不知道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但一般人也不知道酗酒吸毒是什麼感覺。但他都知道。這就是首席跑步官的意義。

他又是一個以跑步為信仰的人,可以確定他說的都是真實的,是他切實的感受。他也不是個商人,就是個真跑者。有些人跑步就是為了賺錢,但亞索不是這種人。

比方說,你問他你想體驗跑步減肥嗎?他現在140斤,他能先喫到200斤,然後跑步給減回來告訴你體驗是什麼。他就是這種人。

Q:

亞索剛剛從《跑者世界》退休,我的一位朋友聽過他四次演講,每次都不一樣。他的故事比訓練方法更吸引人。

您覺得用什麼樣的方法將他介紹給中國跑者。

陳明:

現在是到了中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時候了。就像最開始中國國家隊主教練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當時在中國體育迷聽起來是振聾發聵的。當時中國人都說的是:「打出自己的東西,要有意志品質,要有精神風貌,抱著學習的態度。」米盧來了就說態度決定一切,快樂足球。向中國人揭示了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工作方式。以前我們就是苦練和苦讀。後來才知道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待一個事物。

咱們小時候都是什麼樣子:在一單位裏,父母是雙職工,每天上班下班,可能一輩子都在這裡工作。80後童年都是這樣的。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是不一樣的,你可以選擇機關事業單位、選擇到處闖蕩,選擇自由職業等等。

現在到了一個大家選擇生活方式、生活模式的時候了。亞索提供了一個案例,把熱愛跑步本身當做一個事業來做。亞索提醒大家生活可以更加激烈,更加大起大落。中國現在做跑步運動的人,不管是跑者還是跑步類創業者,他們都是想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亞索提供了一個極致性的模範人物。大家發現靠跑步一生可以過得這麼精彩。你說他是旅行家、勵志導師也好,但其實這一切都是跑步帶給他的。

跑者裏生活方式千差萬別,有當老師的,每天教書育人;機關事業單位的,跑步是日常鍛煉;企業家報名戈壁越野的,生意都不做了就認為跑步更重要;

像金飛豹這樣百天百馬的,把跑步當做一種事業來做。

跑步這件事衍生出各種生活方式,但激烈程度沒有超過亞索的。他揭示了這種可能。我們原來想都沒想過。

(贈跑步研習社寄語)

Q:

請您為跑步研習社寫一句寄語

 

陳明:

從跑步中汲取能量

你可能還喜歡:

● 杭馬直通車|十城聯動,官方訓練營招募!(內有名額)

● 每個跑者都是科學跑步平安完賽的第一責任人:專訪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

● 巨星閃耀柏林:基普喬格大幅提高馬拉松世界紀錄

●  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告訴我們自律極簡的生活終將收穫滿滿幸福

點擊

「閱讀原文」

,加入跑步研習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