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論《周易》對中醫學重陽思想的影響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張景嶽也說「醫易同源」「醫不可以無易」 「易不可以無醫」。可見,《周易》與中醫學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因而探討《周易》的辯證法及其重陽思想和中醫學結合的過程,這對於研究發展中醫基礎理論,使之能指導和用於臨牀之中,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周易》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部古典哲學著作,他對後世哲學的發展恰當哦了決定性的作用,故被稱為羣經之首,同時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在其複雜的內容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周易》哲學雖然是原始的、不完備的,但是含有珍貴的萌芽,這一點,正是《周易》的最有價值的部分,也可以稱為科學內涵。

《周易》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就是一個「易」字,這個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觀物質世界的「動」所導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說明這個「動」而生生化化的理論。就是陰陽學說。正如《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莊子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準確地總結了《周易》全書的精神實質。《周易》把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稱之為「易」。「易者變易也」「生生謂之易」又稱為「道」或者「神」如《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說卦》中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易、道、神是《周易》對物質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描述,是唯物哲學的原始概念,所以說物質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於物質運動之中的內在規律,而不是存在於物質之外,更不是存在於物質之先,如在《繫辭上傳》上說「乾坤其義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並對象與器下了明確的概念。「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見到了象、器而形立乎其中矣「。指出了道與器是並存的,沒有器也就無所謂道的存在,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周易》在「道器觀」能做出這樣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解釋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周易》認為,物質世界首先來源於「太極」,指出了宇宙本處於餛飩不分的原始狀態,通過動的相推、相感作用而使太極生兩儀,得以開天闢地,纔可能有萬物的生存,正如《序卦》中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進而進一步從自然界的萬物引申到人類社會,並認為在「動」的生生化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合的,這裡的「動」實際上就是變易的陰陽二氣。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解釋由太極而生兩儀,而四象八卦得以產生。並明確地指出,萬事萬物的化生,必須經過「陰陽交感」的過程,如在《泰卦》上說「天地交則萬物通矣」《否卦》上說「天地不交則萬物不通矣」這裡所說的交感,實際上就是「動」的概念,「動」的過程,只有動按此可以導致天地萬物的生生化化,如在《鹹卦》中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象可見矣。」《繫辭下傳》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認為,從宇宙萬物的自然界到我們人類社會,都是處在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之中,它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變化,高度地概括了物質世界,並對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觀進行了唯物主義的解釋,認識到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永恆的,「動」是絕對的,在《恆卦》中說「天地之道恆久不已也,利有悠往中則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見矣.所以是」物不可窮「沒有終止,萬事萬物都是處於永恆的運動狀態之中而得以發展。

《周易》以陽爻(一)和陰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長轉化的矛盾關係,以促進事物的發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陰陽矛盾的對立,依存和消長轉化的運動中,始終強調了陽主陰從的兩者關係,如《彖傳》中說:大哉幹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談到坤元時則說是乃順承天的,其意是說,陽為統轄,陰為順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指出了陽氣的健運,才能導致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發揮事物本身應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終強調了的一面,認為沒有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長壯大。《周易》這一原始的對於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說,即沒有陽物質的動導致陰陽二氣的相推相感作用, 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其核心思想始終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也可以認為,這是《周易》對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和科學內涵,並以此原則道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如《乾卦》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法,與曰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從而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思想。《周易》的這一哲理,對後世中醫學的重陽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周易》的重陽思想給先秦諸子的唯物哲學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無形之氣變化而來的觀點,正如《莊子.至樂篇》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盪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夫有形者生於無形」。《管子。內業篇》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說明精是更精微的氣,乃由氣所產生而成,精氣在人體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然而生成變化仍然是由於動而導致的陰陽二氣相推相感作用的結果。先秦諸子的論述,所不是專門的醫學著作,有人不可能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治療等方面論述的相當詳盡,但是,這些認識的形成,卻為《內經》作者的重陽觀念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同時也可以看到,從《周易》陰陽學說的創始,到《內經》形成醫學理論的學術淵源了。正如張景嶽《內經附翼。醫易義》中說「易之變化參乎醫醫之運用贊乎易」「易據醫之理,醫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變,用醫者所用在宜。」如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比求於本。」《素問.保命全形論》又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很顯然的說明瞭這是《內經》作者繼承了《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對宇宙變化規律做了明確的闡述,說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都離不開一那樣那個對立統一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繫、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一切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揭示了人體生理病例的本質。

對陰陽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的認識,《內經》作者同樣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並從人體生理病理的本質上進行了闡述,從而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認為。這與《周易》的「陽主陰從」重陽思想和先秦諸子的重陽的哲學思想完全是一脈相承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是《內經》作者用陰陽來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一個概括,這裡的「陽生陰長」是說一切事物的生長功能,「陽殺陰藏」是說一切事物的收斂功能。從自然現象來說,春夏陽氣旺盛,萬物隨陽旺而得以生長發育,秋冬陽氣減,萬物也隨陽氣衰減得以伏藏甚至死亡。結合而難題生理病理而言,陽氣旺盛,可以促進陰精的化生,陽氣衰減,吸收遲緩,則陰精的化生亦必減弱。清代中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中說「陽長一分,陰即隨之長一分,陽衰一分,陰亦隨之衰一分。」陽為陰之主,氣為血之帥,氣行血行,血行氣附,這說明瞭在陰陽互跟的關係上,必須以陽為主,陰為從的道理,也可以認為,這是屬於人體的正常生理。《內經》作者進一步概括說,陰陽的功能不外乎陽化氣,陰成形這裡所說的「氣」,指的是氣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質,故可以認為,一切的生化機能是無形的,屬「陽」的範疇,陽能化生力量,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都得靠陽的功能來化生,陰能夠成形體,雖然這是固有的性質和功能,但作為形體由小而大,由弱而強,也離不開陽的生化功能所起的作用,故陽能化生陰,使陰的形得以逐漸強壯。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功能作用的發揮,肌體的生命任然在運行,不但藉此陰可以繼續向陽轉化,並且陰的物質可以通過陽的作用不斷地合成積累,這實際上也說明瞭「陽為陰之主」的關係,由此可知,在陰陽這一相對統一體中,陽是主要方面,陰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內經》作者在《周易》學術思想的影響下,以天人相應的思想方法,對陰陽二者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強調陽為主導,以及陽氣在人體重要作用方面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發展,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個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內經》作者的重陽思想,也對後世醫家在理論和臨牀上產生了較深的影響。環顧自然界,太陽的存在對宇宙間所有的行星運行,對地球、天文、氣象、曆法,以及得以萬物的生長化收藏無不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人體的陽氣,至生命開始之日起,就體現於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可以說是萬物生長靠太陽,肌體運行與生存靠陽氣。若人體的陽氣受損,則會生機衰竭,賊風數至,邪氣瀰漫,苟疾叢生。甚至夭折生命。楊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說「一陰一陽,是為兩儀,理宰乎氣,源發太極陰陽之氣,妙用無窮,人之一身,陰陽而已,二氣之中,陽氣更尊,氣盛者強,氣衰者病,氣聚者生,氣散者死,人之陽氣,尤天之日,仰觀乎天,可悟乎人。」

何謂人體的陽氣呢?筆者認為,陽氣乃生命的活力。人體陽氣存之則生,失之則死。可以認為,凡是對肌體具有激發、推動作用之氣,及臟腑經脈的功能之氣等皆屬於陽氣。

暗自生理上,陽氣為人體生長、發育、繁殖之根源。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這裡的腎氣,實際上就是人體之陽氣,它貫穿了人體生命生、長、壯、老、已的整個過程。陽氣充盛,則人體的生機旺盛;陽氣衰減,則人體的生機則隨之而衰。陽氣為各個臟腑組織、經脈發揮正常功能血液輸布的原動力。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得陽氣的激發而各行其職,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說呢管理功能。人體的呼吸、語言、聲音、耳能聽,目能視,鼻能嗅,腦能思維,以及肢體的運動,精力的強弱,皆與陽氣有關。人體的精血津液的化生、輸布集代謝產物的傳輸與排泄,也全耐陽氣的作用才能達到生化不息。肌體之所以能溫,水谷之所以能化,升則以養神,達下則以柔經,都離不開陽氣。陽氣佈散於肌表,可以抗禦外邪,衛外為固。《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者,衛外而固也」。所以,凡邪氣能夠中人,皆因人體陽氣不足所致。李念莪在《內經知要》中說「陰主內守,陽主護外,陽密於外,則邪不能相侵,而陰得以固於內也。」說明瞭陰精所以能固守於內而營養內臟,全仗陽氣的衛外作用,如果陽氣不能發揮固密於外的功能,陰精就無法自安於內了,陽不外護,則外邪可以乘機入侵,從而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如傷寒邪入毛皮,進而傳經入裏,從而造成臟腑氣機紊亂,病變百出。這是由於陽不能衛外,而陰不能內守的結果。若人體陽氣固密,在外之邪氣不能入侵,在內則肌體內臟精氣不亂,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可知,要使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陰陽雖然各有所主,但起決定作用的任然是陽氣,故李氏進一步說「生從乎陽,陽俱其消也,殺從乎陰,陰俱其長也,常體春夏只會,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李氏指出了人體的生長發育陽氣最為關鍵,強調了若能保持機體陽氣的旺盛,既能獲得健康之體。華佗《中藏經》說「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機,因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滅。」張景嶽在《傳忠錄.辯丹溪》中說「人得天地之氣以生,而有生之氣即陽氣也。」對「陽主生,陰主殺」進一步論述說「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況無陽乎,故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張氏認為天地萬物之生長、衰退、死亡,無不由陽所主宰。若打破了正常的「陽主陰從」的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的生理關係,就會導致以陽為主導的「陰平陽祕」的關係的失調,從而發生疾病。

若陽氣虛於外,則失其溫煦肌膚、抗禦外邪衛外為固之功能,易為六淫之邪所侵而發病。若陽氣虛於外,則導致臟腑功能動力減弱,精、氣、血、津液的化生輸布失常,十二經脈運行無力,精血津液化生不足而形成肌體虛衰之病理變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以陽為主導的陰陽二者相對平衡協調的結果,而人體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以陽氣為主的陰陽對立統一協調的正常生理關係遭到破壞所致,如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說「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氣者陽也,陽性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不滯,自然百病不生。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著名中醫家盧鑄之說「人之生成,純在天地之中,陰陽之內,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氣機而轉,業醫者需識得《內經》所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等奧義,認明陰陽之虛實,變化之贏縮,刻刻都隨五行運化中,上下內外息息相通,無一刻停滯,隨日月晝出夜入,晝作夜息,為養生治病之一大剛領也。」,這個綱領,實質上是要人們認識到陽氣的極端重要性。在以上理論的指導下,在辯證論治之中,當始終遵循扶陽為治病的要訣,其「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所用藥物以辛溫扶陽藥物為主;則人體陽氣即若「日月星辰麗於天,華嶽河海附於地」『「陽氣司令而陰靜無擾」使機體五臟六腑安和,經脈暢通,氣血條暢,生機勃勃,乃達卻病延年、健康長壽。

本文通過研究《內經》、《周易》和歷代醫家的有關著述,以及筆者本人和筆者祖輩世代業醫二百餘年大量的臨牀實踐積累,從而提出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在於以陽為主導、因為從屬地位,並將其作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運用於臨牀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