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們開始教學之後,學習環境就開始持續地發生著演變。對此,沒有比在線學習領域的爆炸式發展更顯而易見了。90年代中期基於互聯網學習的到來,已經給學習者和教育者帶來了許多變化,特別是在在線學習環境的創建方面。Derek Wenmoth(2006)提供了一張近年來學習環境演變的示意圖。在線學習現象出現十年以後,仍然在有新的學習理論、教育學熱點和技術產生出來,推動著在線學習環境及其潛在的教育學基礎的變化。

正如George Siemens(2004)指出,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是創建教學環境中最常使用的三大類學習理論」。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這些學習理論一直在驅動教育教學的發展。隨著在線學習所採用的交流工具的發展和改進,建構主義在20世紀末作為在線學習環境創建的關鍵基礎出現了(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教學,1999; Gulati, 2004)正如Bencze(2005)指出,「建構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理論之一。」

在過去五年中,社會性網路技術的發展已經導致了網路從「我們去那裡」(賽博空間)到「我們生活在這裡」的變化(Newsweek, 2006)。這被人們廣泛地稱作Web 2.0。這一新的網路不是「要去的地方,而是要做的事,與他人連接以及拓展個人生活空間「(第5頁)。這些正在出現的社會性網路技術為今天的學習者提供了創建個人學習環境(PLE』s)的能力,也為新的學習理論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這類理論其中之一就是Simmens(2004)提出的「連接主義」(Connectivism)。

儘管在學習理論及其對網路教育學的影響方面已經有很多工作,還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著在線教與學的教育學實踐。對採用已經產生或正在產生的新學習技術的課程而 言,多種多樣的因素都會影響其有效的在線實施。以下因素都在衝擊著教育學的支柱:意圖和目標、網站設計、站點導航、內容開發、實施方法、媒介、學生/內容/教師交互、學習活動、評定(assessment)、評估(evaluation)、學生特徵、學生支持服務、教育者支持服務、技術、通訊工具、師生責任、師生期望、制度/組織理念,以及教育者的理念。這一確定合適的在線學習策略所需的變數因素列表,還並不是完整的羅列。在給定的任何一個學習環境下,一切因素都會影響到教育學。

目前常常在實踐中採用的教育學(我們這些教育者每日應用的那些方法)來自我們慣用的某些理論,藏在我們心中的某些假定,以及我們同時作為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個 人學習環境。沒有什麼萬靈丹可以使用,只有無止境的探究和學習。頭腦開放的反思、研究、以及持續改進我們所創立的學習環境的投入精神,將會確保我們所採用 的實用教育學能夠持續地改進我們的學生所體驗到的學習世界。

互聯網教育學的演變——背景

早期

計算機技術從1968年開始就被用於改進學習,從最早的日子開始,挑戰始終是如何能夠合理地運用技術以發揮其增進學生成就的巨大潛能(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1999A)。早期互聯網的發展包括溝通工具的創造,如Gopher、新聞組、電子郵件、listserv,以及萬維網。這些新工具很快就被早期的創新者採用,作為討論的改進和補充,提供獲取內容和信息的通道,並創造學生們可以使用的材料(O』Donnell, 1996)。這就是網路教育學的肇始。1995年前後,互聯網爆炸式商業增長的同時,互聯網的教育應用領域也發生了平行的增長(BBC News, 2006)。

創新

早期的創新者致力於如何能夠運用這些新工具來創建高質量的學習體驗以促進學生成功。隨後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洞見。如以下兩個例子,Paulsen(1995)對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信的研究和Chizmar & Williams(1997)給出的建議:網路課程的教育學應當與優質教學實踐的以下七個原則相一致,它們「總結了教育和學習方面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

鼓勵學生和教師的交流發展學生之間的互利合作關係使用有活力的學習技術提供及時的反饋強調完成任務的時間緊迫感傳遞高期望尊重不同的學習才能和學習方法

在線學習是今天的主流

今天,在線學習已經進入了主流(The Sloan Consortium, 2004)。在美國,有些州已經規定,所有的學生都應當參加在線課程,作為他們高中畢業要求的一部分。在加拿大,省級教育部門的創新者已經建立了虛擬學校,來為全省轄區內的主流學生提供服務(參見BC, Alberta)。事實上,每一所加拿大的大學都有完全在線學習環境和/或混合學習環境的課程(參見DistanceEdCanada.ca和加拿大的虛擬大學)。大學為集體和/或個人提供在線課程(例如Ontario, BC)。這些發展與其他發達國家是同時在發生的。

隨著在線學習進入到它的第十個年頭,用以指導網路教學法的專門趨勢和實踐已經出現。演變——當代的視角

今天這個世界的教育者明白,沒有什麼教育和學習的萬靈丹。沒有任何教育學可以為所有環境和背景下的所有學生提供絕對的成功。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實踐,並成為了熱點,用以檢驗在線教學的教學法價值及其包含性。如Keengewe、Arome、Anyanwu和Whittaker(2006)所 言:「為確保有意義的學習,我們將教學法置於技術之上非常關鍵。學生不是從技術中學習的;他們是通過有能力的指導者來學習,這些指導者接受過訓練,可以利用 技術來有效交流和傳遞思想」。儘管沒有什麼萬靈丹,但是,教育者必須正確地選擇他們進行在線教學的關注焦點。他們應當把Keengewe等人的建議牢記在心,當心自己不要將 「精力集中在學習新軟體和新工具的功能上,在教學法方面卻關注寥寥」 (McKenzie, 2003)。

這些當代的實踐及其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下文中並不提供如何逐步操作以發展一套網路教學法的指南。但是,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知識、經驗、信息、點滴智慧以及繼續探索的路徑的匯總,這些東西是你創造和發展互聯網教學環境,發展你的工作教學法所需要的起點。下文將向你揭示,在過去十多年中已經出現的構成成功在線學習環境的原理。

由Anderson和Elloumi(2004)主持編輯,Athabasca大學發布了出版了一本全面介紹在線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的書籍。Anderson(2004)總結道:」當前教學的三個關鍵組成部分——設計和組織、促進交談,以及直接指導——仍將繼續成為在線學習中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組成部分「。

Kirkwood和Price(2006)總結道「(對信息通訊技術的)使用使得我們必須不僅僅是簡單地複製或補充現有的教學實踐,而是對對管理這些實踐的一切都必須重新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

Kearsley和Blomeyer(2004)識別了「與有效在線課程相關的具體教育策略:

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簡化和建模基於問題的學習合作學習」

總的來說,這與大多數教育者所熟悉的策略並不相同。他們繼續識別了「與有效在線教學相關的具體行為:

提供及時而有意義的反饋創建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活動保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確保學生之間互動鼓勵學生進行批判反思」

Illinois大學教員研討會(1999)指出了建構主義理論在「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工具使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第29頁),並且「看起來在線教學法涉及到並非互不包容的至少兩種方法之一的範式轉換。對於討論型的課程而言,基於文字的合作式學習方法看來非常合適,而對於講授型的課程而言,基於圖表的更個人化的建構主義形式是實用的」(第30頁)。

Kearsley和Shneiderman(1999)提出了一個基於技術的教學與學習框架,該框架的基礎在於「投入學習理論」(Engagement Theory)。學習活動應當聚焦於:

合作團隊基於項目具有真實的焦點

Ruokamo、Tella、Vahtivuori、Tuovinen,和Tissari(2002; 第3-4頁)提出了有意義的學習的十一個特徵:

建設性、可積累——學生應當將知識建立在他們早期的知識之上積極、自我引導——學生和學習社區中的其他學生的角色應當是主動的團結合作——學生共同工作,並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建立知識對話與互動——全面理解並尊重彼此,並進行互動情境化與場景化——學習任務支持真實世界中問題的有意義的解決方案,或者是在真實世界中的具體案例或問題刺激下而產生的。可遷移——學生們知道如何在其他場景下使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目標導向與目的性——學生定義並設定他們自己的目標有指導的——學習是由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反饋而推進的個性化——每個學習者都可以建構他/她自己的學習環境反思性——強調信息檢索處理以及批判性評估的技巧抽象性——在抽象水平上建立新的想法

演變——正在出現的進展

社會性網路

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推動網路教學法的變化。根據Tapscott(.d.)的說法:

「明日互聯網相對於今日互聯網的變化,將會像今日互聯網相對於昨日私人計算網路尚未連接起來的時候一樣劇烈。網路繼續在接入、性能和功能方面快速提升。它成為了 個人和組織之間傳遞事實、表達洞見和觀點,以及共同開發新知識的機制……網路無時無處不在。網路是社會變遷的一股力量 …… 當一個像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機構 稱它將把整個課程——包括講義和課程閱讀資料列表——放置在網路上的時候,它正在試圖改變所有地方的教學法和學習的本質」。

新的互聯網技術,例如FURL、Flickr、Myspace、YouTube、Wiki、Blog、Podcasting、RSS Feed,以及浸入式環境正在創建新的網路社會性環境,開放新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人接受Siemens(2004)的觀點,「學習需求和描述學習原理及過程的理論,應當對潛在社會環境進行反思」(第1頁),那麼他就必須接受這樣的結論,即基於互聯網的新技術驅動的新的社會性環境,正在重塑並創造著新的網路教學法。

Web 2.0

大量新增的發展正在共同改變著目前基於互聯網的教育和學習的景觀。這些發展包括Web 2.0的發展,以及社會性網路技術導致的互聯網結構、在線學習者和網路學習自身的本質變遷,(Downes, 2005; Downes, 2006; Dalsgaard, 2006; Karrer, 2006; O』Reilly, 2005; Gilroy和Ives, 2006);個人學習環境(PLE)的發展(Wikipedia, n.d.);關於大腦如何學習的新信息(O』Reilly,正在出版);以及新近關於情緒學習和學習語境的焦點(Picard, Papert, Bender, Blumberg, Breazeal, Cavallo, et al, 2004; de Figueiredo, 2005)。

其結果是,學習的新的底層結構,以及新出現的關於學習的理論,例如「連接主義」(Siemens, 2004; Siemens, 2006; Verhagen, 2006)和「學習的網路理論(Downes, 2006),這些理論有力地將網路教學法推向新的方向。學習者正在改變他們如何交流、創造、生產、分享和學習的方式。學生創造內容——而非吸收內容——的能力,已經取得了指數式的增長。增長的能量為學習者賦予力量

許多機構已經採用了現有的一些學習管理系統(如WebCT、Moodle,和Desire2Learn)作為開設在線課程的模型,而一股正在出現的力量,正在將這些現有模型向一個學習者之間更加網路化、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結構轉化--網路化的個人學習環境。究竟是後者會取代前者,還是將來二者會相互整合?未來正在一天天地向我們展開。

前述的各項發展中有許多都對網路教學法的未來至關重要。或許所有的各項發展都是如此。模糊嗎?的確。正在出現嗎?毫無疑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