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眼力——拍出好照片的诀窍大纲一、认识好照片二、摄影,追求什么正文一、认识好照片当你掌握了摄影家的诀窍,你就会有不同寻常的眼光和新的要求。让我们先看一幅照片:

这是美国职业摄影师塔贝尔.约翰(1849—1929)的作品《挑选苹果的夫人》100多年前的摄影器材及感光材料技术已经能够得到如此丰富而细腻的影调,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我们手中的器材已经如此先进,照片的品质却又有多大的提升呢?这的确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的问题。请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100多年前人们已经可以拍出非常清晰、非常细腻,层次丰富、质感饱满的照片。如果今天我们还是把图像清晰、质感丰富作为主要的追求目的,而把照片本身的内涵和美学意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是否会感到有些惭愧?因为有了先进的器材,且掌握了使用这些器材的技术,并不是拍出好照片的关键所在。怎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怎么才能拍出好照片?这正是我们需要共同学习和讨论的问题。1.我们能够从事哪一类摄影我们可以把摄影分一下类,从而决定自己可以从事哪一类摄影。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摄影分为两大类,即技术摄影与主题摄影。技术摄影——研究器材,并拍摄出人们难以看到甚至无法看到的图像。就是用先进技术来展现特殊的视觉表现。比如:高速摄影、红外摄影、X光摄影、3D摄影、全息摄影等。以下是X光摄影和高速摄影获得的照片:

X光摄影——扑球

高速摄影——一盏点亮灯泡被击碎的一瞬间主题摄影——作者通过照片传递思想和情感。随著摄影文化的发展,还可以细分为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而这两种摄影都围绕作者的拍摄意图而采取不同的手法。艺术摄影比较讲究艺术的表现力,允许摆布与制作;纪实摄影讲究捕捉瞬间的真实性,运用抓拍的手法。但这两者又难以截然分开,纪实摄影也要有艺术性,艺术摄影也离不开纪实摄影的某些元素。2.照片是有「调」的你可能会偶尔拍到一幅佳作,但你能否做到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不「跑调」。即使很普通的一张照片也能让人感觉到比较内行。从现在起,你应该调整你的思路,用心历练自己的眼力。因为好照片的产生不是由照相机和你的拍摄技术决定的,好照片是由你的拍摄意图决定的——思想决定摄影。要不断培养自己具有判断力和想像力的眼光。下面我们有两组家庭摄影照片,可以作一下比较,也许可以提高我们对摄影的认识、兴趣和信心。第一组是一位青年拍的照片,23岁,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摄影,对摄影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但是,他具备了一定的想像力和对画面的把控能力,凭借自己的眼光拍摄了许多令人称赞的照片。

如果大家认为以上的照片因为不是摄影家拍的,所以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下面一组照片则是由中外摄影家拍摄的反映家庭生活的照片,并刊登在《大众摄影》上。同样是家庭生活照,你认为有很大差别吗?

我们发现,在当前摄影器材如此完备和自动化的条件下,拍好照片的第一要件是学习和培养自己摄影的眼力。3.细心观察,试试自己的眼力我们会发现,细心观察和一般的看是不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事物中,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地观察,一定能够发现不少有趣或者精彩的东西。这种乐于、善于去发现的敏锐性,正是摄影的乐趣所在。那么用手中的照相机如何去表达我所看到的东西呢?有马上能掌握的诀窍吗?我们会把拍出好照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摄影家所掌握的诀窍告诉大家。为了让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和理解「诀窍」的内涵并运用到自己的拍摄实践中,在这里先做一个认识上的准备,请看下面几幅照片,并以你现在的眼光解读一下:

你认为哪一幅照片在不改变内容的情况下对你更有吸引力?(在上课时大部分学员认为右边这幅照片相对好一些,因为左边这幅荷花的拍摄显得过于一般,而右边这幅荷花则突出了重点)。继续看下面两幅照片,你认为哪一幅拍得好?

在看这两幅图片时,你不必用「反其意而取之」的思想方法来猜测,直观地讲,课堂中大部分学员喜欢的是左边这幅照片,为什么,因为它比较生动,也有一定的拍摄难度;而右边这幅照片一下子不知其意,而且似乎不太符合照片的基本要求,没有层次的黑面占了大部分位置,只不过一朵白云好像起了一点点缀的作用。现在我们来对这两幅照片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左边这幅照片告诉我们的是,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一只鸟即将降落在荷池边的木桩上,动与静的结合,感觉不错。右边这幅照片告诉我们什么呢?一堵墙和很小一部分的天空,而却是揭示故宫人文历史方面很好的一幅照片,也是专业摄影家拍摄的。这张故宫宫墙的照片,画面大部分是暗部,并且完全没有细节,乍一看技术上是有欠缺的。但是这种违反照片对曝光、影调处理的一般原则的拍摄,实质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宫墙的威压、阴森,重现历史内容,因此作者有意让暗部曝光严重不足,并且在后期加重了这种阴暗的效果。这种反映故宫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思想的方式才能赋予照片一定的观赏和品味价值。以上两组照片对比的思考,你又感悟到什么呢?一般来说,我们拍照片都是有一闪念的,不会盲目地去拍。那么有哪些东西是我们会用照相机去拍摄的呢?用作留念和反映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情况等的镜头看到漂亮的东西好奇的、有趣的、值得品味的东西作为依据性的东西(装修房子时把隐蔽工程拍下来,作为备份等)应该说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大多数也是在这些范围之内,但是,摄影家拿出来的照片为什么就能够与众不同呢?他们究竟有哪些诀窍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进入正题要共同讨论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们都具备一个最关键的基本功,即能够在普通中发现不普通的东西。解释起来就是,他们能够抓住大家都看见却没有发现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一般认为,在教室上课的学生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要产生佳作则很难。而摄影家解海龙就是一幅课堂上学生的照片「大眼睛」而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杰作。请看照片:

拍摄"大眼睛"和"希望工程"那些苦孩子照片的作者叫解海龙。如果说能有一个人用照相机推动一场撼天动地的运动的话,那就是解海龙作为摄影家的解海龙能够在课堂上拍出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照片,而普通摄影爱好者能否也能在课堂上拍出好照片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以上这幅照片价值的关键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思想。因此,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思考,也能同样在教室里拍出有价值的照片。为此我们来到社区教育的课堂,思考、发现并拍摄了这样一幅照片:

「新的起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饱满,目不转睛地盯著电脑屏幕,聚精会神地学习电脑的操作。其神态反映出她的执著,犹如一位小学生,期待的目光蕴含著一种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幅照片曾在摄影赛中获奖)以上两幅照片基本说明了摄影中思考与发现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位老师通过实践作了一个演示,他告诉我们,用心观察确实能够训练自己的眼光并提升拍摄兴趣。下面,就请大家看这组照片——「窗外掠影」。

这幅照片是这位老师家的窗户所面对的一个固定场景。通过细心观察,就在这个窗口拍摄了几十幅照片,下面选几幅作一交流。

旧居晨曲

雪夜

城里的月光

成长的音符

故居情怀

夕阳下的大楼(窗户左侧)由此,我们有一个感受,经常拍照片能够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这样一来,生活会丰富很多。同样出去旅游,你就会走过路过不错过,看到的东西要多得多。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呢?这就是要训练自己有摄影家的眼力,而摄影家又具备什么样的眼力,是否有可以掌握的基本诀窍呢?让我们先看几幅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并了解他们拍摄的意图,从中找一找他们具备这种眼力的基本诀窍。在观看的同时,希望大家也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会去拍这一类照片吗?为什么?

这是一幅表现奥运前北京市民关心奥运的照片,不是一张通常意义的能够获奖的照片,却是一张通过图片公司推荐很受媒体欢迎的好照片。因为它的内容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一家三口人,冒著严寒,骑著简陋的三轮车,在路边兴致勃勃地眺望还没有完全盖好的鸟巢。构图工整,光线明亮,色彩鲜艳、饱和,符合多数人的审美习惯。并且以背影的表现方法,更增强了读者猜想这一家人观望鸟巢的表情和心情的兴趣。

首先想到这张照片要一眼就能明白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作者选择了一个姿容都美的女子穿上中国旗袍,并且站在极具东方色彩的天坛祈年殿前,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增强它的图案效果,并且用大光圈适度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人物,前侧光不仅使主体人物形象饱满,而且整个画面明朗亮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这张照片之所以成为颇受欢迎的照片,是因为它传达的信息是被多数摄影师所忽略的,恰好是反映了北京市民生活细节的信息,它不仅给人亲切感、真实感,同样还给人以新鲜感。也就是说它胜在放大了一般人因熟悉而忽略掉了的生活中的有符号性的细节。

请看摄影家李健拍摄的《时代》:当时尚的女子迈过老旧门槛的瞬间,作者按下了快门。画面既简洁又丰富,既精细入微又不拖泥带水,读者的视线被作者巧妙地引入到时代的变迁中,并由此产生更多的感触与想像。所以我们还是重复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事物中,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地观察,一定能够发现不少有趣或者精彩的东西。这种乐于、善于去发现的敏锐性,正是摄影的乐趣所在。二、摄影,追求什么现在,我们可以初步回答这个问题,摄影,追求的是照片的内涵——表达内容的思想主题,以及用以渲染思想主题的美学意境。因此,我们学摄影要使自己具备两种能力:通过观察,捕捉美妙瞬间的能力(揭示主题)巧妙构图的能力,使照片具有吸引力(视觉表现)每一个人都能拍出好照片,这不仅因为摄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富有情趣,从而使你对摄影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当你通过学习、训练和研究,一旦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能,你便会感到我有能力拍出大家都看到却没有发现的东西,并有能力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一幅佳作,甚至一幅杰作。它将训练我们敏锐的目光和慎密的思维,使我们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在摄影活动中,照相机只是工具,而一幅好照片的产生,其关键是我们的眼光,而眼光来自我们的思想。下面就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专业摄影家的诀窍——摄影家的眼力。我们经常会在画报、杂志、书籍或者展览会上看到许多美妙的照片。或许你也像大多数人那样向往著:「但愿我也能拍出哪种水平的照片!」,然而只是观赏别人的照片实际上无助于我们拍出自己的好作品来。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并不懂该追求什么。当我们看到一幅美妙的照片,就觉得它的确很美。然而却说不出它为什么美,也说不出作者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也许某一幅作品会写明作者使用的是什么相机,什么镜头,还告诉我们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甚至告诉我们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拍的。然而这些都是技术细节,并不能帮我们拍出佳作来,正像一个人尽管知道达﹒芬奇用的是什么颜料和画笔,却画不出像《蒙娜丽莎》那样的名画一样。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要知道应该追求什么。「追求什么」基本的原则——始终把握三项基本原则(指导性原则),并力求使它体现在每一幅照片中。一副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一副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一副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根据这三项基本原则开始思考与实践,你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我们会用新的标准去观赏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这大千世界。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画面。这里所讲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初学者赖以进步的基础。所以,让我们对这三项基本原则作详细的探讨。1.好照片要有主题好照片起码要显示出主题是什么,我们称之为第一原则,并且确保让观赏者也能一目了然。这是我们拍每幅照片时必须树立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这里,我们引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的一幅照片和诠释来作一个分析,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作为一名初学者,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幅照片时也许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是一幅很普通的照片,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不错,如果我们单从拍摄的技术上来看的话,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因为它在构图、用光等方面似乎显得很平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恰恰相反的是,这幅照片在当时美国人的眼中,是一幅被公众所认同的杰作。可以说,至今,这幅照片还是一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好照片。因此让我们细细品味,并认识这幅照片的成功之处。这幅照片确实很简单,但却有其动人之处,为什么?原因之一是这位削苹果的妇女的姿态。她看著我们,目光温和而开朗。原因之二是她的周围环境:她周围的景物能说明她是什么样的人和她一向是怎样生活的。原因之三是她周围的气氛:大树、空气和阳光都有力地强调了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平凡的。以上三个原因还只是这幅照片一般性主题的表达方式,而作为真正的杰作还要有进一步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摄影家的眼力表现在何处。这是我们今后摄影创作的难点和关键——对于真正的好作品来讲,它不仅要有明确的一般性主题,还要能表现普遍性主题。这个目标虽然难达到,但正是这一点使杰作区别于佳作。最起码我们应该在每次拍摄时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争取成为佳作。一旦你发现自己拍到一幅能表现普遍性主题的杰作时,就不会感到意外了。这幅削苹果的老妇人照片正是这样一幅作品。这幅照片里的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表现了一个普遍性的主题。这不只是一个正在削苹果的妇女,她代表著所有这一类型的妇女——她们勤劳、朴素、踏实、坚强、善良、健壮。在当时,这简直是美国人理想中的典型的母亲。我们曾经拍过多少这样的妇女?——也许你曾经拍过自己的母亲、亲戚朋友或邻居,而有多少照片在表现普遍性主题上如此成功?如果并不多,或者一张也没有,那就让我们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是不是自己从心底里就认为她们并不是什么地道的模特儿?是不是觉得一幅漂亮的照片一定应该选一个漂亮的女子才能拍得出来?或者由于自己对拍摄对象太熟悉了,所以只把她看作是个具体的对象,而不是「妇女」、「母亲」或「少女」?或许我们会认为她从来没有过什么壮举,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或者认为我怎能把一个削苹果的妇女拍成令人感兴趣的照片呢?这幅照片的摄影者伊夫·阿诺德却认识到这个场景所具有的特质——普遍性的主题,于是她按下了快门。这位妇女是她的母亲?姐妹?还是她的邻居?对此我们并不知情,也并不关心。而这位妇女现在已经属于全世界了。我们每个人只要看到她,就能了解了她的某些经历,就触动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普遍性。我们有许多摄影师在拍摄儿童的照片之后,却没有捕捉到「童年」、「天真」或「青春」。有许多婚纱摄影师,在拍摄了许多婚礼之后,却从来没有捕捉到「爱」、「情」、「人生」或「幸福」。在我们的拍摄过程中,大部分是具有一般性主题的照片,这些照片只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照片。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主题的照片,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会相对更高。下面我们拿三张照片作一比较。

「子弹穿过扑克牌的一瞬间」——一般性的主题

「跨越」——一般性的主题是,一位探险者越过山壑;普遍性主题是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

「村里来了戏班子」——一般性主题是,农民都来看戏;普遍性主题表现的是,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因此,就这三张照片作一比较的话,「村里来了戏班子」相对来说是一幅比较好的作品;「跨越」其次(相对而言,因为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这个主题比勇敢精神这个主题更深刻)。当然,对于一幅作品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毋容置疑的。而我们今天评析的出发点则从一般意义上作一比较,目的是启发大家思考,逐步提高自己的拍摄眼力。下面,我们再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普遍性主题在照片中的作用。请看几幅在某次全国摄影赛中获奖的照片:

「情深意更浓」(三等奖)热恋(优秀奖)获一等奖的《山娃》其普遍性主题揭示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获二等奖的《秋韵》其普遍性主题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氛围和意境;获三等奖的《情深意更浓》其普遍性主题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获优秀奖的《热恋》其普遍性主题是以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情感世界。从主题反映的性质来说,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这幅作品给予一等奖是比较容易令大家接受的。当然,我们也许认为《情深意更浓》这幅作品也很有吸引力,而且它反映的是一种和谐;《热恋》这幅作品很生动,也很漂亮,能拍到也确实不易。然而这样的排列似乎是评委的一种判断标准,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你作为评委将会如何去评判呢?拍摄前确立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摄影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捕捉美妙瞬间能力的基本要素。拍摄从形式上看是被动的(因为存在才能拍摄),但在内涵的开掘上,拍摄者又是主动的。如何开掘主题:问题:我们往往在拍摄的时候会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很多摄影爱好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不少拍摄者认为,我拍什么,怎么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不可能是被动的。实际上,往往因为你认识上的偏差,而造成难以把握画面的情况。比如我们经常会去拍摄风景照,这里有两种拍摄方法,第一种是,「哇!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于是把它拍摄下来。结果是好多人会到这里拍摄,画面大同小异。因为在你的眼中,美丽的风景才是我所要的结果。因此是客观的景色决定了你的拍摄。第二种拍摄是,自然景色客观存在,它是大自然的造化。因此,我要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变化与魅力,甚至把景与人文联系在一起(留意「负空间」的作用——我们一般把被摄主体称为「正空间」,而把被摄主体以外的空间称为「负空间」),从而使照片更具意境。(主题得到了开掘与深化)。两种不同的思路,决定了你是摄影家的眼光还是普通爱好者的眼光。因此,取景和所产生的画面就有了区别。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曾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神奇而美丽的风光「照片」。以庐山为例,唐代诗人李白以他的浪漫情怀,通过观察,捕捉到了这样一幅风光美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壮观的景色,似乎没有比它更好的了。但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眼中的庐山是这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把景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使人联想和深思,极大地拓展了人们想像和思考的空间,并富有哲理。为此,这正是人们更喜欢苏东坡并认为他的诗超越李白的理由。因此,对于相同的景色,拍摄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和判断,从而拍出不同内涵的照片。正如美国摄影家法宁格所说,任何一张好照片都不是被摄景物的复制品。下面再让我们欣赏几幅一位美国摄影家眼中的中国风光照片,主题是「神秘、古老、现代的中国」,并细细地品味一下。

这些反映风景的照片中,我们都能体味到人文的气息。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在本课程中所讲的基本原则和一切技巧(包括构图技巧),综合起来都是为了强化这样一个目标——使你有能力去最有力地表现每幅照片的主题——带有普遍性的寓意,就像以上「削苹果的妇女」这幅照片所表达的寓意一样。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打算按下快门,必须提醒自己的第一个问题:第一、这张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在拍摄时如何使自己始终能够保持「主题」意识?一般摄影往往只注意对象是否都在取景框里,而忽视要表达什么,使我们的拍摄缺乏创作过程。而缺乏创作过程就使拍摄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在我们选取拍摄目标的同时,必须要有思想的参与,因为一旦我们的观察有了思想的翅膀,就能够比较准确的选定自己的拍摄目标。当然,我们反映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法:直接反映——一目了然的主题。间接反映——照片画面的背景主题。曲折反映——通过画面而产生的联想、思考、想像或所感受到的一种意境。主题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真实。照片画面的真实不等于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本质真实才使照片具有生命力。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人在乞讨,便拍下来,取名为「穷人的生活」。那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是我们社会的本质真实吗,不是,它只是一种个别现象,甚至有许多是假的。那你这幅照片又有什么价值呢。摄影家的话——最好的相机是思想。好照片是你的思想与你所发现的某个事物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而这个火花就是你想要反映的主题,我们只是用照相机把它记录了下来。主题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核心。但是一个值得我们追寻的主题不需要刻意的设计和雕琢,只需要我们静静地思考和自然的流露,以纯真的情感和平静的心态关注生活,关注你的周围。如果你坚持的话,一定能创作出有价值且具个性的作品。在这里请欣赏一组作品:作者李尉,一位1981年出生的青年。他以一组质朴、淡雅的作品,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和创作意图,与观众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老树呀,小时对你说,我想飞,现在告诉你,我欲回呀……(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

白头墙,墙脚梅,老屋,我回来了……(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真情流露)

窗台上的热水瓶还是原样的立在那里(对家乡的感受依然如故,也看到了家乡没有变化)

墙角的野菊,静静的绽放著……(从心里迸发出新的希望)李尉说,关于家乡的片子我拍了不少,各类题材的都有。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在熟悉的环境下拍摄,我总是对局部的东西更关注一些。此作品获得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第23届中国国际影展黑白类银奖。(摘自《大众摄影》)2.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主体通常,为了表现主题,一幅作品中要有一个主要的趣味中心。这个被摄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东西或者一群人或一组事物。请注意,确立主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映我们的拍摄主题,这是我们用照相机取景的缘由。这里我们引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的一幅照片及解释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勒内·伯里拍的这幅照片里,趣味中心显然是那头仰著头的小牛犊。画面上虽然能看到很多牛犊,然而注意力全集中在这头小牛身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分散你对这头小牛的注意力。别的牛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唯有这头小牛显得特别突出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它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寓意(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这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个主角的看法了。一幅作品的寓意取决于观赏者对它的理解。这和作者的意图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你是怎么看的呢?这头小牛表现的是「个性」、「纯真」、还是「好奇心」?不论你怎样理解,主题就来自这一瞬间集中在这头小牛身上的不可转移的注意力。在拍这幅照片的时候,作者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合适的瞬间,眼睛紧盯著牛群,大脑不停地发出这样的信息:「不行,还不行……等等……再等等……继续观察……沉住气……」终于,理想的瞬间出现了。一头小牛天真而好奇地把脸转向了镜头。大脑发出了指令:「快拍!」,这个时机抓得恰到好处,快门一开,永远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影像。再联系前面「削苹果的妇女」这幅作品,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拍摄对象——这位削苹果的妇女身上。她让这位妇女坐在正前方,几乎是画面的中心位置上,目光直视镜头。正因为她位居前方正中,而且目光直逼我们,使我们别无选择,一看这幅照片,就一定会首先看到她!我们的一切注意力都被集中在她的身上。那么,在你的作品里,怎样做才能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呢?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你会全部掌握。比如说,怎样安排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怎样布光,怎样运用快门和光圈,怎样搭建画框等等。以上种种摄影技术是专业摄影家按自己的意图在所拍的每一幅照片上为吸引观众注意力所惯用的一些行业诀窍。在学习中你也将学会如何把所有这些诀窍运用到你的作品中去。到现在,你要是再去拍照时,就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自己提出两个问题了:这张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怎样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引过来?小贴士:拍照时——被摄的对象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摄影家的诀窍在于能够分辨出以哪一个作为主体更能表现主题。如果整体与局部所能反映的是同样主题的话,一定会选择局部而非整体。因为局部反映更加集中而清晰。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段,使画面更具想像力。3.好照片画面要简洁简洁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注意力,使主体更为突出,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下面,我们还是引用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的演示照片和相关的分析来认识「简洁」的作用。

我们对于这张照片的主题不会产生任何误解。哪怕你并不知道这位妇女是谁,也并不知道她的背景,你还是能理解它的主题:一位女性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如果我们知道她是一位阵亡战士的母亲,照片是在覆盖著国旗的棺材即将下葬时拍摄的,这也只不过强化了我们对主题的理解而已。而这张照片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事实,全凭照片本身说明问题。照片的作者是马诺斯,他是怎样如此强化了主题的呢?他当时正参加这个悲戚的葬礼。但是他克制著自己的感情,并没有见什么就拍什么,他几乎做到了非常平静地观察。他怀顾四周,自问道:「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里的主要情绪是什么?」当然是悲痛。他本来可以站在后边拍摄墓穴边上悲伤的送葬人群。但是悲痛的表情在哪里更能令人心碎呢?(确立了主题,就要寻找表达主题的主体)是在成百人的脸上,还是仅仅一个人的脸上呢?悲痛是一种高度的个人感情,所以,马诺斯选择了简洁。他不去拍那数百张面孔,只拍一张面孔。舍掉不重要的内容,只聚焦于这张表现母亲的最纯洁、最痛楚、最具个人情感的悲痛的面孔,结果就拍出了这张触动心灵的杰作,把悲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你通过取景器观察,并在按下快门之前,总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了?是否瞄准了这个场景中的关键要素?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排除了吗?不必要的内容都舍去了吗?我是否把画面简化到了最佳程度?」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按下快门。让我们再回顾前面两幅照片,在「牛犊」这张照片中,作者是怎样简化画面的呢?请你再仔细看看这幅作品。没有分散注意力东西。没有看到别的牛犊在抬头看著你,看不到半点牛栏,也看不到牧人的长筒靴。画面中的每样东西都为了烘托主题。你见到的只有牛群中心的一头小牛的面庞,而这个牛群却大得一直挤到画面之外的四面八方。画面简洁到了极点。那幅「削苹果的妇女」的画面是否简洁呢?背景上有树又有房子,如果作者为了简化画面,把它们都去掉行吗?我们认为不行,理由如下:所谓简化就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削弱主题的因素。这并不意味著把背景上的东西统统去掉。如果周围环境有利于表现主题,它们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去掉。在这幅照片里,树和房子恰恰有利于说明这位善良老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环境有利于我们对她的了解。所以,不但是恰当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拍摄进去(负空间对突出主体表达主题的作用)。对于「简洁」的作用我们可以做个试验:这里是我们一位老年学员随意提供的一幅菊花的照片。他想表现菊花的美,却又觉得不甚满意。因此他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用简化的方法做了处理,让我们看看会在我们的视觉上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于是,在你按下快门之前,就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第一、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第二、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第三、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如果你能够把这些要点始终用在平时的摄影中,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这就是好照片的基本要素。也是你去判断任何一幅作品的基本要素。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