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學習",查看股票學習目錄

回復「書籍」,查看股票書籍目錄

回復「人物」,查看股市傳奇人物

根據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的二定律:(1)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2)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

換句話說,定律一、人們在股票獲利的情況下,屬於風險厭惡,喜歡鎖定利潤而傾向過早賣出;而在股票虧損的情況下,則傾向於繼續持有,或者進行過度交易和情緒化交易以求彌補虧損。

定律二、虧損厭噁心理:在前景理論的基礎上,衍生了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處置效應的兩個推論是: 1、賣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過賣出虧損股票的比率; 2、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長於持有盈利股票的時間。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的表現是當面對具有相同預期貨幣價值的投機時,風險厭惡者喜歡結果比較確定的投機,而不喜歡結果不那麼確定的投機。所以這可以解釋當股票獲利時,為何很多人過早賣出,因為他們擔心後期的走勢會讓利潤回吐,這存在著不確定性;而賣出鎖定利潤則是一件相對確定的事。與風險迴避者恰恰相反,風險追求者通常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動蕩勝於喜歡收益的穩定。他們選擇資產的原則是: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效用。在討論如何「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前,再來了解一下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薩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除了荷包這種實際賬戶外,在人的頭腦里還存在著另一種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心理帳戶有三種情形,一是將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種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帳戶中,不能相互填補;二是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費傾向;三是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作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在現實的問題里,拋售掉的股票虧損和沒有被拋掉的股票虧損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拋售之前是賬面上的虧損,而拋售之後是一個實際的虧損,客觀上講,這兩者實質上並沒有差異,但是在心理上人們卻把它們划上了嚴格的界限。從賬面虧損到實際虧損,後者在心理賬戶中感覺更加「真實」,也就更加讓人痛苦,所以這兩個賬戶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人們並不能從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來。當原來的賬面虧損不小心成了實際虧損之後,那隻股票的賬面虧損賬戶在心裡就以最終虧損的狀態關閉了,人們一般不能把賬戶再往回撥,也就是從實際虧損賬戶再回撥到賬面虧損賬戶。


如何截斷虧損?減少虧損主要需要克服一個心理障礙,就是克服虧損厭噁心理。一個是要克服前景理論的二個定律的心理,二是在心理賬戶上要克服此種痛苦,即賬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這種真實的痛苦。如何讓利潤奔跑?讓利潤奔跑其實是要解決風險厭噁心理,在股票獲利的情況下要相信趨勢上行的力量之強大。「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換句話就是一是要在虧損的情況下克服虧損厭噁心理,二要在獲利的情況下克服風險厭噁心理。而達到這一目標的途徑就是交易之前做一些準備工作,包括制定交易計劃和操作策略,其中包括評估收益風險比率,止損點、止盈點等。通過預先設定交易計劃和策略,以及預想市場各種走勢而設定各種應對措施,這樣可以減小心理偏差對交易的影響,從而達到「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建立交易計劃的投資者通常比沒有計劃的投資者虧損得少,因為計劃的存在使得投資者能夠有一些具體的標準來衡量事實,而減少了心理偏差的影響。而沒有計劃的投資者通常憑「感覺」投資,等於心理偏差接管了全部投資。

轉發和點贊的人下周肯定漲停板^_^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