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亟待找到自己的「調」

2011年05月23日 07:33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伍斌

字型大小:T|T
5人參與4條評論列印轉發

本報訊 (記者 伍斌)「國內民樂團一直面臨『十年一張節目單』的尷尬,這種局面該改改了!」近日,上海民族樂團連續第六年推出全年演出季開幕音樂會,被樂界公認為「大膽改革者」的藝術總監王甫建和受邀來滬的作曲家劉長元等在演出前如此直言。

專家提出,與西方古典音樂相比,曲目儲備少始終是民樂發展的「絆腳石」。樂界應該用新創曲目和傳統曲目相結合、演奏技法和樂隊體系建設並行的探索,嘗試建立中國民樂的「世界級」標準,找准民樂自己的「調」。

翻來覆去演「二泉」已被說不

「《二泉映月》加《賽馬》加《步步高》,往往成了中國民樂走出去的全部,這是令人無奈和遺憾的。 」王甫建說,由於新創曲目少,很多民樂團只能反覆咀嚼一部作品,不單國內聽眾興味索然,國外市場也未必認可。據了解,如今歐洲演出商對於頻繁出現的《二泉映月》等熟曲已開始說「NO」,有不少國內樂團遭遇「換曲目」要求,表明外國聽眾對中國民樂也已經顯現審美疲勞。

今年初,上海民族樂團26人的團隊嘗試在西班牙、法國的新春演出中,演奏《急急如令》《曉霧》《遺迹》等新編新創作品,引來聽眾強烈的反響。法國電台播出音樂會錄音後,有聽眾表示希望了解更多中國民樂的新曲子。 「聽眾的口味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值得還在遵循『啃老』思路的民樂界反思。 」作曲家劉長元說。

中國民樂應該確立價值自信

王甫建認為,我們缺乏對於建立新創曲庫、探索樂隊編製和演奏家組合、建構民樂聲響體系的科學實驗標準等整體發展的重視。「民樂必須進行整體實力的提升,讓別人來向你要演出時,能感嘆你們有這麼一個發展良好的完整體系,拿得出幾十套上百套曲目,推得出老中青幾代演奏家,並出現一批有思想的民樂發展推進者,中國民樂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 」

此前進行的國內民樂團體交流演出活動中,也有作曲家意識到,再不能用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民樂的發展。對此,王甫建等提出:我們只能借鑒西方音樂發展的規律、理念和經驗,重新組建新時代關於中國民族音樂自己的標準。他進而提出:「目前中國一流的交響樂團在世界還很難做到一流;但論民族音樂,中國一流就等於是世界一流。 」

民樂停滯於「民間音樂」時間太長

近幾年,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等委約創作、改編了一批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上海,民樂團一家的演出季可以呈現16套作品不重複的音樂會。北京一些民樂作者和樂團管理者也在做開創一個民族音樂發展新方向的探索。

王甫建認為,民樂停留在「民間音樂層面」的時間太長,這使得音樂的表現流於粗淺,既滿足於簡單的技巧展示,也存在很強的「門戶之見」。他認為,中國民樂從古就有廟堂、禮俗、民族、民間各種層面,到現在卻反而只循民間一種風格,或滿足於對少數幾種樂器的原始演奏方式的還原,「我們不可能再回到農耕時代,『假冒』以前的聲音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努力開拓民族音樂創作的新領域,民樂才可以在新時代有所發展」。他還認為,把民樂等同於漢樂,忽視少數民族音樂對於民樂大家庭的珍貴价值和影響,也掣肘了民樂的整體行進能量。他呼籲進行各種類型、各種編製的民樂創作,同時運用現代作品的影響,使民族樂隊的演奏能力取得飛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