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不盡的箭扣長城(堅持每天發一張,期待大家的意見)(fir999原創)拍攝地點:箭扣天梯。 初升的太陽用陽光染紅了整個山頭。。。。。。

不好意思!當然不是每次都要在照片上寫這麼多字。原片奉上:

北京結樓門洞

鷹飛倒仰鷹嘴岩

幾百年的蒼涼

守望

箭扣晨曲

鷹飛倒仰

雨後箭扣

天梯2

北京結樓門洞(橫)

(上面那張壓得太狠啦)

箭扣日出1(拍攝地點:鷹飛倒仰鷹嘴西邊的檯子)(原片,只縮小,未處理)

早晨陽光沐浴下的北京結

鎮北樓西眺

鎮北樓

小布達拉宮

箭扣腳下西柵子村2隊

北京結

側視鷹飛倒仰

將軍守關1

將軍守關2

去了N次,一直沒趕上很理想的天氣,只好常去碰運氣啦。天天上片,就算實況介紹好了,畢竟很多人還沒去過。謝謝。

將軍守關(即此處箭扣拍攝地地名)

殘垣斷壁

順勢而為

小布達拉

箭扣西大牆1

箭扣西大牆2

卧龍(鷹飛倒仰)

C1

C2

遠眺北京結

雨後箭扣01

雨後箭扣02

雨後箭扣03

雨中仰眺北京結迎客松

「北京結」位於懷柔境內。1985年,中國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採用航空遙感技術,對北京地區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全面勘查,發現了北京地區長城總的走向主要分為東西、北西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在懷柔縣八道河鄉西柵子村舊水坑西南的分水嶺上會合,其南會合點位於東經119度29分38.9秒和北緯40度27分45秒之間,這個會合點被命名為「北京結點」,簡稱「北京結」。   以「北京結」為起點,其北會合點有伸向西和北西兩條支線。伸向北西的一條支線以著名的「九眼樓」為分界點。「九眼樓」以北為宣鎮長城。   「九眼樓」以南的南結合點,即「北京結點」,又分為伸向西南和伸向東方的兩條支線,這兩條支線都是薊鎮長城。伸向東方的支線以已開放的慕田峪長城正關台為界,正關台以西到西水峪口一帶為黃花路長城,正關台以東由蓮花池村南的亓連口起,為石塘路長城。「北京結」是長城中的一個樞紐點。   懷柔縣境內的長城,由「北京結」南的田仙峪口以西,經擦石口、磨石口到南冶口為「北京結」長城;南冶口以西由大長峪口至西水峪口止為黃花城長城;田仙峪以東至亓連口為慕田峪長城;亓連口以東至大水峪為大水峪長城。   「北京結」長城建築在海拔1534公尺的黑陀山以南的高山之顛,附近有「箭扣」、「鷹飛倒仰」、「十八盤」、「雲梯」等天險,是懷柔境內長城最為雄險、最為壯觀的一段。主要為明隆慶2年至萬曆43年間興建。   明代在正統成化年間,邊患主要在宣府大同以西較多。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出兵親征瓦刺,在懷來縣東北的土木堡當了俘虜。成化年間,榆林、延綏一帶也邊患無寧日。至嘉靖年間,情況發生了變化,宣大間稍寧息而薊鎮之患不已。由於北京一帶兵防孱弱,1543年,明嘉靖22年,朵顏入慕田峪,殺守備陳舜。1550年,明嘉靖29年,又發生了俺答大舉攻入古北口、下密雲、轉懷柔、圍順義、逼通州、兵臨北京城下,是為歷史上的「庚戌之變」。在這樣一種危及明室安全的情況下,1550年,明嘉靖29年,又設立了昌鎮,慕田峪至黃花城一帶由薊鎮改屬昌鎮。「北京結」又成為宣鎮長城、昌鎮長城和薊鎮長城的分界點。明朝統治者在「庚戌之變」後,下決心加強京師北門一帶的邊防建設,1567年,明隆慶元年,張居正入閣,1568年,因薊遼總督譚綸的建議,任命戚繼光總理薊遼練兵和修築長城的事宜。   隆慶萬曆年間,以北京結為主體的長城修建工程,從現存長城石刻、碑碣和史料記載大體情況如下:   1569年,明隆慶三年,「北京結」西南支一帶的重點工程慕田峪段、大臻峪段、黃花城頭道關東四樓一帶和河防口一帶的長城進行施工或建成。慕田峪村赫永旺家原存有取自長城券門上方的匾額,上書「慕田拾台 隆慶三年九月建」。黃花城東四樓有碑文記載:「隆慶三年仲秋之吉。」同年所立之碑在大臻峪村李富友家和河防口村李顯才家均有發現。   1570年,明隆慶四年,建成黃花城二道關、小長峪一帶長城,建成了亓連口關。在二道關村李世永家和小長峪東一樓內均有完成於隆慶四年的碑碣。亓連口關石碑存於蓮花池村張建家,上書「隆慶四年孟夏之吉」。   1573年,明萬曆元年,增薊鎮昌平敵台200個,移渤海所千戶所於慕田峪,以加強慕田峪一帶的防守。   1574年,明了歷2年,撥密雲新軍230人駐懷柔。   1576年,明萬曆4年,渤海所守御千戶所自慕田峪仍遷回渤海所。發幣四萬二千餘金修薊鎮、昌平邊牆。當時「北京結」一帶均屬昌平。   1577年,明萬曆5年,欽差守備都指揮僉事劉勛完成撞道口關的建築。   1578年,明萬曆6年,磨石口段長城完工,刻成「天設金場」摩岩石刻。磨石口關即現在的邊坑水庫大壩,大壩底部尚存水口關門遺址。在明代,磨石口也是「北京結」一帶的險要關口之一。   當時磨石口設兩道關,一道水口。進了磨石口,響水湖一帶的山都是險山,由邊境以北的莊戶村可登上「北京結」。此段長城也修得十分雄偉,所以河南靈寶縣的一個姓徐的人有感於關口雄壯,鐫刻成「天設金湯」四字的摩岩石刻。   1579年,明萬曆7年,修成黃花城頭道關西大樓一帶的長城,修城的民工有的來自良鄉和涿縣一帶。西大樓內存有一塊記事碑,碑文是:「萬曆七年春防,分修黃花鎮本鎮邊牆一百五十丈,自本字一號台起,至本字二號台迤西空,接良、涿營工為止。」  這段長城因為是「黃花路」長城的指揮機關重地。《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一記載:「黃花鎮當居庸、古北口二關之中,北連四海冶,擁護陵寢,為京師後戶。」《顧亭林先生遺書十種·昌平山水記》卷上也記載:「黃花鎮城直天壽山之後,為長陵玄武,為京師北門。」由於是戰略要地,長城修得十分堅固,此段長城完工後,鑄到有「金湯」二字的摩岩石刻。「金湯」二字摩岩石刻,筆力難厚,刻有「己卯春」三字。按明代己卯共有4年,即:1399年(建文元年)、1519年(正德14年)、1579年(萬曆7年)、1639年(崇禎12年)。根據萬曆7年完成此段長城修築的記載,以刻於萬曆7年最為可信。   明史記載,到1581年,即萬曆9年,昌平一帶的長城基本修成。因之「北京結」一帶的長城應於萬曆9年已大體完成。萬曆9年前修築的長城,主要是戚繼光指揮的,所以修築的質量特別好。1582年,明萬曆10年,張居正逝世,這時萬曆帝朱翊鈞已滿20歲,能獨立主持朝政,他聽了反對張居正一派人的讒言,抄了張居正的家,把戚繼光改調廣東,所以萬曆10年以後,懷柔境內長城雖仍然年年繼續修整,但已不是戚繼光所主持和指揮了。   1585年,姑蘇人徐申登上「北京結」以北的「九眼樓」。「九眼樓」為薊鎮長城與宣鎮長城的分界樓,此樓每邊有九個窗口,這在長城敵樓中也極為罕見。徐申有感於「北京結」長城的宏雄壯麗,賦詩志感。該持現存詩碑仍在,共七律二首,其第一首為:   天際丹梯拱帝州,   高台插漢眺燕幽;   風雲北極憑欄動,   星斗西垂倚劍流;   龍嘯層顛如雨霽,   虹垂大漠夕陽收;   幸簪白筆巡行暇,   暫向青山紀勝游。   天際丹梯,是說「北京結」長城下的田仙峪,即今桃峪村珍珠泉北山一帶,山勢十分雄險,有「十八盤」、「三把刀」、「萬人摳」等險山險谷,田仙峪長城沿近似垂直的山脊飛臨而下,形似天梯,天際丹梯,就是指長城有些段落,如「北京結」附近的「田仙峪」、「鷹飛倒仰」等都有如登天的梯子。   高台插漢,是說「龍眼樓」的高台已插入霄漢。第五、六兩句是說,「北京結」一帶的長城,有如巨龍一樣在層層的山顛上飛舞,又象一道彩虹一樣在燕山大漠地帶垂懸。   1589年,明萬曆17年,修成亓連口關的敵台和望亭房、營房等工程。亓連口是慕田峪關以東的第一道關,是長城石塘路的起點,位於今蓮花池村。在蓮花池村焦利祥家存有修亓連口敵台的記事碑、碑文為:「萬曆十七年春防,分修亓連口敵台一座,周長一十二丈,連垛口三丈五尺,望亭房一座,又修亓連關堡營房9間,五月二十七日修完。」  1592年,明萬曆20年,修鷂子峪堡。此堡位於黃花城鄉二道關村西側,是我縣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城堡。開南門一座,現仍完整保存。門額上有「鷂子峪堡」四字,南門內有直通城堡北面的大街一道。現城內仍有約20戶農民居住,此城堡已列為懷柔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599年,明萬曆27年,完成擦石口邊牆的整修。擦石口在田仙峪以西,是「北京結」長城的險關之一。《日下舊聞考》卷153記載:「擦石口,山險,外通梨樹坨,置有城壕可守。」擦石口位於現今沙峪北溝村以北的山谷地帶,山谷窄處僅能容一、二人通過,十分險峻。有常年泉一處。莊戶村趙廷延家原有修擦石口記事碑一塊,碑文為:「河大營軍夫六百四十九名,分修黃花路渤海所擦石口地方,東接主兵城尾,西至舊城止,修一條邊牆,長一十三丈。」應當指出,修一條十三丈長的長城,動用修城工匠竟達649人,可見當時修長城的人力是十分浩大的。   1602年,明萬曆30年,就在擦石口邊牆修成的第三年,明代人李逢時等有感於「北京結」要塞擦石口之雄險,在通往擦石口山路上連續刻成9塊摩岩石刻,最外邊的一塊是「警心慎轡」,意為往裡走的路很險,騎馬也要特別小心。第二處為「觀瀾」二字,下署「懷野」。山泉在此處的岩石上傾瀉而下,形成一處約兩米高的小瀑布,潺潺有聲,題「觀瀾」二字是讚美擦石口附近的自然風光。第三、第四兩處,均為「秦皇舊址」四字。一為橫刻,一為豎刻,因附近有明長城以前的舊長城遺迹而刻。第五處為「名關」二字,在山路極為狹窄的一處石岩上刻成。石岩正中巨石上有天然形成的一處石凹,形如一方巨硯。第六處為「極關遜險」,意為萬里長城的兩個極關——山海關和嘉峪關,如和「北京結」附近的擦石口關比起來,在山險上還要稍遜一等。第七處為「天限華夷」。第八處為「蒼岩翠柏」。下方刻有「壬寅春,萬曆30年李逢時書」。最北一塊為「如堆」二字,其附近有一巨石形如用若干塊岩石堆砌而成。故題「如堆」。   1614年,萬曆42年,整修「北京結」附近沙峪至大臻峪一帶長城。現存於沙峪東大樓南側的一塊長城記事碑,文為「河大營春防黃花路慕田峪地方大臻峪,接左營起以西□丈六尺五寸,底寬一丈六尺,收頂一丈二尺,高連垛口二丈,遵照原行,如式修完。」  1615年,明萬曆43年,繼續修完沙峪東大樓一帶長城。存於沙嶺東大樓北側的長城記事碑,詳細記述此段長城的修築情況,文為:「山東右營春防軍士三千名,內除雜流火兵四百名,實在修工軍士兩千六百名,奉文派修,東接主兵工尾以西二等邊牆五十八丈五寸,內修便門兩座,鐵□門四扇,又修匣光墩台起以西二等邊牆六丈九尺五十。共牆六十五丈,底洞一丈六尺,收頂一丈二尺,高連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興工辦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築,於四月初八日修完,因記。」  這塊碑文的記述,向我們提供了當時「北京結」一帶長城修建中的一些重要情況。   第一:修「北京結」一帶長城曾動用了軍隊,而且還由外省市調入「山東右營春防軍士」,說明沙峪東大樓一帶長城的修築,是由山東省調來的右營軍隊完成的。   第二:明代修築長城,動用了浩大的人力、物力。此段長城工程長六十五丈,外加便門兩座,鐵□門四扇,動用了軍工3000人,除後勤雜務軍工400人外,實際修城軍工2600人,按六十三丈,約217米,平均每米要用12人。工期由二月二十日開始,到四月初八完成,約50天,可知每修一米長的長城,要用約600個工日,還不包括後勤工,可見工程艱巨之一般。   第三:長城的修築,不同段落有不同標準,沙峪東大樓一帶是二等邊牆,則黃花城、「北京結」、慕田峪關一帶重要關口有可能按一等邊牆修築。   第四:明萬曆27年修擦石口邊牆,明萬曆43年修沙峪東大樓一帶邊牆,均註明東接主兵城尾或主兵工尾,說明由擦石口和沙峪東大樓以東,即田仙峪、「北京結」一帶的邊牆由主力兵工修築,主力兵工的工程尾端在萬曆27年由河大營軍工接續修築,萬曆43年由山東右營春防軍工接續修築。   綜上所述,由1568年到1615年,即由隆慶2年到萬曆43年,共47年中,以浩大人力、物力修成了「北京結」一帶長城。由於修邊、屯田,集中了一定人力,加之明初讓商人提供邊防軍的糧食,鉅賈大賈爭著招募民工,墾田塞下,長城一線人口密集,逐漸形成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城鎮,如二道關(528戶),黃花鎮(555戶),沙峪(904戶),河防口(512戶),大水峪(654戶)等。而位於「北京結」田仙峪南側的渤海所,因地理位置處於「北京結」正南一帶,人口密集更大,現已發展到1326戶,至今仍然是全縣第一大村。

霧中箭扣001

正北樓西下02

霧1

霧2

箭扣日落1(中間的尖是北京結。左邊的尖是鷹飛倒仰)

陰天大霧九眼樓

日出時的箭扣1

冷月無邊

謝謝以上兩位的鼓勵。繼續上片:

繼續上片20090611001

繼續上片20090611002

箭扣日出01(原片,只縮小)

鎮北樓日出時分01

鎮北樓日出時分02

九眼樓01

九眼樓遠眺箭扣

九眼樓內

20090614箭扣長城D700_0018.jpg

迷人還要摔人雷人的鷹飛倒仰

20090621箭扣長城D700_0047.jpg

迷人還要摔人雷人的鷹飛倒仰3

20090425箭扣長城0082.jpg

感覺雨比較影響通透感.另,我也不太會後期,基本原片效果.共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