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相片
(图片来源:Getty image)

我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居礼夫人」称谓,在课纲委员会引起讨论,认为应该要完整的呈现全名。这件事引起了议员的关注,认为这是意识型态作祟,原本引起了网路上一番论战,不过在教育部和稀泥的态度下,只有一天的热度,很快就被抹黑成「没事找事干」的一件无聊破事。

尊重一个人,从尊重他喜欢怎么被称呼开始。但是因为居礼夫人已经过世很久,除非观落阴才能亲自问她到底喜欢怎么被称呼,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顺她的意来称呼她,这就很不好说。不过,她的母国波兰,已经在驻台北办事处的脸书上发表这段文字:

「在欧洲,大家都知道她叫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礼,而不是『居礼夫人』,

教科书里也同样是用她的全名来介绍她的事迹,欧盟的人才培育计划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也是采用她的全名。小编很高兴课纲委员能提出这一点,让大家能更清楚认知到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所以,这件事情应该算解决了吗?应该不算,因为教育部在不知从何而来的压力之下,目前还是决定采用「居礼夫人」来称呼这位科学家。但这也不是重点,而是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很重要?这件事,当然重要,因为这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叫做保守主义,第二个层次是性别平等。

就保守主义的层次来看,许多人反对更改名称的原因,是「祖宗之制不得改」,既然过去的译名如此,也都习以为常,为何要做调整?如此一来,柴契尔夫人、蒋夫人、罗兰夫人等等,岂不是都要改变,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然而,从这个观点来看,首尔还得叫汉城、北京还得叫北平、希拉蕊得改为柯林顿。所以,要不要正名,应该要从当事人的观点来思考,如果波兰与欧盟都认定应该称呼全名,教育部当然应该从善如流,随著时代而调整。因为别人的名字很难记,所以觉得不用改,这是很诡异的。

第二个层次比较复杂,也就是性别平等。本件争议不纯然只是小风波,而是触及到过去民法上的冠姓与习俗上的称谓问题。在父执辈这一代,许多太太都会冠上夫姓,虽然在民法修正后,冠夫姓的情况已经减少许多,然而这还是被视为一种父权的压迫,这也是波兰驻台办事处所言「让大家能更清楚认知到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原因。称呼全名,至少代表他不是附属于先生之下。而习俗上的称谓问题,则仍然困扰很多人。许多人还是习惯以先生的姓来加诸在妻子身上,例如餐厅订位,就会有「X先生、X太太」,这种变相冠上夫姓的情况,而非「X先生,Y女士」。事实上,「居礼夫人」的称谓,让某些人不赞同的原因也就是在这里。从性别平权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这种称谓已经习以为常,不做任何调整,而是以「过去就这样,现在为什么要改」的想法去面对争议,只会成为既得利益者的帮凶而已。

教育部在最后虽然收回更改的想法,但却是和稀泥的决定。不论从性别平权或是从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看,「居礼夫人」这个称谓的改变,不是只在化学教科书上的人名而已,而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上有其重大意义。教育部不能坚持波兰、欧盟的标准,徒然浪费了一次刺激社会讨论的机会,其实是相当可惜的。毕竟,连质疑这项变动的发起人,都认为被称呼为「吴太太」,是一件极为不尊重个体的事情呢!

全文转载自《吕秋远脸书

检视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论坛】系Yahoo奇摩提供给网友、专家的意见交流平台,本文章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Yahoo奇摩立场。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