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与令人生厌的尘世

来自专栏金色的绵延10 人赞了文章

最近又读了一遍《红与黑》,看的是的罗新璋的译本,相当不错。我还记得年少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恨不能把于连从字里行间拉出来打上一顿。但经历了时光沉淀,再读,就只剩丧气和叹息。

那个时代的法国,红与黑代表著「军队」与「教会」,野心勃勃的法国青年想要平步青云,只能在从中做选择。军队是给世家公子准备的,教会却还能吸纳底层平民——至少那时的于连是这样想的。

于连一开始是以优秀青年的外壳塑造的,他有魅力征服所有人。能把拉丁文圣经倒背如流,见解独到,睿智不凡,更重要的是,书中描写于连的外貌,用的是「勾魂摄魄」——「人的相貌,固然千差万别,但就勾魂摄魄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他文弱清秀,腰身轻捷,皮肤很苍白,头发深栗色。又大又黑的眼睛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怨愤幽深,穿著一袭黑衣更是充满禁欲的气质。有一双白静柔软的手,又有洁癖,他爱读书,崇敬知识,热爱拿破仑。活脱脱的一颗沧海遗珠,人间璞玉。我还记得当年对于连的好感,不过才到书的一半就荡然无存了。

归根结底,于连到底爱谁?这次重读,我还是倾向于瑞那夫人。于连的悲剧在于他晦暗的原生家庭,母爱的缺失,父亲的家暴,家人的鄙视和轻蔑,造就了于连性格中多疑,自卑,敏感的一面,但同时,书籍和知识又给了他了自信,甚至自得的成分,他因此变得傲慢,孤高,冲动和过分自尊。加之他对于自己的外貌显然有著极为正确的认识,他把握并利用这一点,显得诡诈又危险。

于连很不幸,他有一个不配为人父的父亲,直到儿子临死前,还在为他的遗产而高兴。但除此之外,于连遇到了多少善良的好心人啊,从最开始的老军医,傅凯,谢朗神父,彼拉神父,到瑞那夫人,玛娣儿特小姐,拉穆尔侯爵,甚至那给他恋爱法宝的柯拉索夫亲王待他也极为真挚。

但于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人格塑造时机,他怀疑真心,怀疑诚实,怀疑一切善意。夫人喜欢他,他觉得是一种怜悯和羞辱,少爷喜欢他,他只当别人把他当作宠物狗。等到他真心实意的相信夫人,相信傅凯时,一切都晚了。

到了最后,他开始变的无私,感恩上帝,感恩朋友,感恩神父,感恩这两位女子,并且全心全意的为她们打算。这个转变虽然是死亡带来的,但一切都是因为夫人,是夫人早早的在于连心中埋下了良善的种子。

瑞那夫人就像于连的母亲,很好的补足了于连对母爱的本能向往,当他想到「过了十五年,瑞那夫人还在疼我的儿子,而你早把他忘了!」我觉得他是真的明白过来了。所以最后于连说「要知道,我永远爱著你,我只爱你一个」,我觉得是真的。

谁能想到,因为夫人没有死,这家伙居然真的对上帝升起了信心,在死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见夫人一面,得到宽恕和平静。虔诚的夫人著实拥有如阳光般的温暖力量。

市长夫人质朴,低调,柔和,端庄,是一位天使般的贤淑女子,侯爵小姐奢华,高调,犀利,骄傲,如同魔鬼一样的危险。于连迷失了,这也不能怪于连,任天下哪个男人来选,都会茫然无措。更深情的是夫人吗,她比爱自己的儿子都更爱于连。更疯狂的是小姐吗,她可以捧起于连的头,亲吻这颗冰凉的头颅,再将其埋葬。

侯爵小姐的疯狂,在于她被众星捧月的太久太久,以至于她反而对「轻视「产生了别样的兴致。越是轻贱她,她就越狂热,可一旦听见爱的表白,就觉得厌恶与不屑。可夫人的深情,只来自于对爱情的向往,她没有体会过这些温情与体贴,所以她的心里空荡又苦涩,因为太空了,只要一点微光就能照亮,又因为太苦了,只要有一丝甜蜜就心满意足。

于连爱上侯爵小姐,毫无疑问是因为那外貌,至于那要命的脾气,是于连不堪忍受的,所以他得到的痛苦远比甜蜜多。而爱上市长夫人,更多的是出于对母爱的向往,夫人给他的甜蜜和温柔,在生命的最后,也成了一道光辉。

夫人很可怜,小姐也很可怜,遇到于连后,被勾魂摄魄的两个女人再也得不到幸福和平静了。于连爱小姐是真的,但爱她的身份和家产也是真的,可在爱上夫人的时候,他倒是真的对钱财考虑的不多。也许是那时的他,还堕落的不深。

于连的性格中有很多负面,他不择手段,不信主,充满谎言和狡诈,轻视他人,自作聪明又贪得无厌,但他同时也向往公平,民主,他想要摧毁旧社会的不公正,那些贪污和腐败,那些虚伪和肮脏。他是一个卢梭式的人物,蔑视阶级与制度,天不怕地不怕,对贵族爱恨交织……他呼喊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却忘记了「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著你」。

还是他太自作聪明。

于连很聪明,他是真的有头脑,与其它纨绔子弟都不同。但上天赐予了他高贵的灵魂,去没有给他匹配的地位与财富,这成了他一生的痛苦根源。用今天的话来说,于连想要的就是跨阶级,但那个时候他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这些高贵的女子。

夫人曾说,「这些简简单单的事,换了世家子弟,在十五岁以上就全懂了」。柯拉索夫亲王也感慨道「见鬼,这些都是常识了,你难道还是小学生?」于连在恋爱上用尽心机,却还是掩饰不了单纯天真的一面。对于这一面,夫人视若珍宝,觉得可爱,而小姐却避之不及,视之为软弱和平凡。

说到底,夫人想要于连成为孩子们的父亲,好好的生活,小姐却希望于连成为一个英雄,去翻江倒海,颠倒乾坤。所以夫人从没有歧视过于连,从没有把于连当做下等人,而小姐却会因于连的身份而想要收回自己的爱,甚至说出「谢谢父亲,谢谢您让我摆脱』索雷尔』这个贱姓」。

只有夫人是真正爱他的,可他却不自知。犹如他不自知此生当不成所谓英雄一样。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可于连对自我判断有严重的偏差。要记得,《红与黑》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也关于变革和政治,只不过那些保皇党和雅各宾派,他们在这本书里的戏份远远没有巴尔扎克的书里多。故事的中心点放置于讲述于连这个底层的少年,讲他短短几年的光阴,从木匠的儿子,变成侯爵小姐的未婚夫,最后走入地狱的一生。

于连毫无疑问会下地狱的,魔鬼一向躲在十字架后面。他说谎,通奸,毁灭别人的幸福,还试图杀人,判他死刑并不冤枉。但作者却同时让他年轻俊美,让他勾魂摄魄,让他才华横溢……令女性读者心中倍感复杂。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于连印象深刻的原因。中学时代,班上有男生念作文时说道,自己很欣赏于连,真教我大吃一惊——我从来没欣赏过于连,但却依然同情过于连。

那个小小的于连,在被父亲家暴时,总是带著书本偷偷的跑到汝拉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后来他成为了风光一时的家庭教师,在遇到屈辱和不甘时,也还是跑到那个山洞里。他夜宿其中,远眺法兰西,意气风发,这个山洞,就是于连的阿瓦隆。

这本书里还有一段很玄幻的成分,仿佛在昭示一段宿命与轮回,那就是侯爵小姐对祖先的憧憬。这一段是令人很难忘的。小姐的祖上是美男子拉穆尔,他是当时最聪慧的王后纳瓦拉的情夫,为了营救挚友,这位美男子被砍掉了头,而深爱他的王后,就捧著这颗头颅,将其安葬于教堂。

巧合的是,王后的名字和小姐相同,所以12岁的侯爵小姐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她赞赏这个英俊重情义的祖先,也同样赞赏聪慧又无畏的王后,这两个人的姓名组成了她的姓名,所以她一直深信自己也会扮演相同的角色。

耽溺于浪漫主义的侯爵小姐,在最后她也捧著于连的头,将其安葬于汝拉山的山洞。这个画面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导致我忘记了其它细节,也忘不了披著黑纱坐在马车里,膝上放著深爱之人头颅的玛娣儿特。

荒凉的山洞,此刻装点著昂贵的义大利石雕,无数白烛晶莹雪亮,于连一定也会很满意吧。夫人也信守承诺,没有自寻短见,却在于连死后的三天,香消玉殒。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情妇,还想要一个妻子——这样概括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作者同时展现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这里的贵族都平庸迂腐,官僚贪赃枉法,教会更是虚伪至极,尔虞我诈不亦乐乎。从物质上,于连得不到解脱,可从精神上,他更是无地可去。

多么庸俗而卑鄙啊,他人是,于连亦是。剥开爱情的皮,下面是真实又复杂的人性,以及一整个令人生厌的尘世。这就是《红与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