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二十八回有一節非常關鍵,就是賈寶玉與蔣玉菡相識於馮紫英的宴會。這次宴會最有意思的是賈寶玉提議眾人所作【悲愁喜樂】酒令。這個酒令很多人不太注意,只認為與各自姻緣有關。其實【悲愁喜樂】酒令最主要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與史湘雲有關。

【一】

賈寶玉在《紅樓夢》第五回太虛幻境聽到《紅樓夢十二曲》,很多人的歸宿和結局都很明確,唯獨史湘雲的【樂中悲】具體指向誰,沒有絲毫的影射。史湘雲在三十一回就「大喜」,男方是誰一直沒說,【悲愁喜樂】酒令解決了這個問題。皆因《紅樓夢》通篇只有二十八回酒令對應史湘雲的【樂中悲】。

【樂中悲】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准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史湘雲的【樂中悲】奇在將她自己的命運講的清楚,卻絲毫沒有以外的描述。對她「大喜」對象更是諱莫如深。其實這不正常。史湘雲這樣重要的角色,她成親對象那麼早定下來,不可能沒有任何蛛絲馬跡。甚至紅學家解讀成衛若蘭也很搞笑,因為八十回前衛若蘭根本與史湘雲沒有任何交集,就連這個人物都只是個人名,僅憑藉脂批一條沒有指向的批語,只能證明史湘雲撿到的賈寶玉麒麟被衛若蘭佩戴過。

【庚辰: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

用這個批語證明史湘雲婚配衛若蘭根本不可信。其實讀讀【悲愁喜樂】酒令就知道,史湘雲的【樂中悲】,對應的正是馮紫英的【喜樂悲愁】。

現行版本《紅樓夢》關於馮紫英的酒令都做了順序修改,這是最大錯誤,翻看手抄本《紅樓夢》,比如方便查找的程甲本和程乙本等古本,會發現馮紫英的酒令與其他人不同。並非【悲愁喜樂】,而是【喜樂悲愁】。這一反常現象所對應的,恰恰是史湘雲的【樂中悲】。而二人曲子和酒令中的內容更是極其類似。可以肯定,史湘雲的「大喜」對象正是馮紫英,而絕不是原文一筆沒寫的衛若蘭,畢竟曹雪芹寫出來的才更可信。

【二】

馮紫英的宴會上出現的清倌兒雲兒特別值得說。皆因《紅樓夢》中叫雲兒的,還有一個人就是史湘雲。

雲兒是史湘雲死了丈夫後的悲劇人生。為了養育雙生兒子,不得已做了「清倌兒」,陪酒賣唱。

關於雲兒是史湘雲的另一種生存狀態基本已經成了「紅學」共識。《紅樓夢》也一貫採用兼色法描寫人物。像林黛玉的人生,其實就分攤到香菱、晴雯、齡官、妙玉等一系列人身上,互相做影射。「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就是類似效果。而史湘雲除了能在薛寶琴身上找到一點影子,雲兒是最大影射。

而且二十八回酒令順序也特別有意思。按理雲兒的地位最低,卻偏偏緊隨馮紫英的酒令,顯示出互相呼應的意思

【三】

【悲愁喜樂】酒令,每個人都作一首。賈寶玉、蔣玉菡、薛蟠三人行事類似,馮紫英和雲兒的酒令與他人不同。

馮紫英的酒令全篇就寫了一個人,史湘雲!【喜樂悲愁】酒令本就為他準備。

雲兒的酒令全篇也只寫了一個人,自己!雲兒就是史湘雲。

賈寶玉的酒令全篇寫了四個人,夏金桂、薛寶釵·、襲人、史湘雲!

薛蟠的酒令全篇寫了四個人,薛寶釵、襲人、史湘雲、夏金桂。

蔣玉菡的酒令全篇寫了四個人,薛寶釵、夏金桂、史湘雲、襲人。

古人酒桌上行酒令除了影射自己,也致敬酒桌其他人。這是酒桌禮儀。【悲愁喜樂】酒令最主要作用就是突出了史湘雲與馮紫英的聯繫。當然也暗示賈寶玉出家,薛寶釵守寡;夏金桂逼迫薛蟠休妻;襲人嫁給蔣玉菡等等內容。又需要另話另說了。您認為呢?

【文/君箋雅侃紅樓】

歡迎關註: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說明題主發現了「女一兒令"的重要性。確實,女兒令大有玄機。

因為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大部分讀者都把這裡的「女兒"理解為是抽象意義上的概念,即世上女性的總稱,從而也將五個人分別說的「悲、愁、喜、樂"理解為是女人的共性,因此丟掉了作者提供信我們的豐富而重要的信息。

看反面,抽象的反面是具體,因此,這裡的女兒指的是具體的人。除雲兒(史湘雲)說的是自己外,四個男人分別說的是自己的配偶。寶玉說的是寶釵,馮紫英說的是李紋,薛蟠說的是夏金桂,蔣玉菡說的是襲人。而曲子則說的是自己。我們以寶玉為例:「女兒悲,青春己大守空閨。"寶釵結婚時的年齡已二十四歲了,她十四、五歲的時候去北京參加過一次選秀,時間大約是雍正七年。要是平常,儘管她沒加入旗籍也是小事一樁,因為有強大的政治靠山,可當時她做官的伯祖父己革職,賈(曹)家也獲罪,因而「沒緣法,轉眼分離乍"。但寶釵不甘心,不達目的寧可「剃度在蓮臺下",因此耽擱了下來。那麼後來結婚了為什麼仍然守空閨呢?寶玉也是個倔脾氣,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了,這就是黛玉說的兩次和尚的第一次。最後是妙玉給他寫信,由智通(芳官)把他送了回來,時間是乾隆四年十月。這件事反映在書中就是「甄寶玉送玉"。書至此後,真事愈顯,這也是八十回後書稿迷失的根本原因。「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候"。「焦首朝朝,煎心日日",當寶釵在獄中睡不著覺,形同更香的時候她才後悔了,也明白了仕途經濟也是把雙刃劍。「女兒喜,對鏡晨妝顏色美。"當死刑來臨的時刻,寶釵並沒有精神崩潰,相反,她要留給人世最後一份尊嚴,在精心打扮一番後才從容地走向刑場。「女兒樂,鞦韆架上春衫薄"。這一句交代了寶釵的死亡時間和方式。《紅豆曲》反映的是寶玉在獄中的情景和心情,「捱不完的更漏"暗示的是寶玉在獄中打更的經歷。

好了,篇幅所限,其他四人的酒令就不再討論了,再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