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看似巧合的事件往往存在一定關聯,最近有幾則新聞就是如此。一則,第二屆中國質量(上海)大會15日在上海開幕,習近平主席致賀信;二則,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三則,智能手機密集發布,有「史上最貴的蘋果」,也有「性價比依舊的小米」。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關切,還是頂層設計,抑或是產品市場,都聚焦「品質」,預示著質量時代的到來。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基本走過了「工廠時代」,「製造大國」在產品種類、數量上早就名副其實,但質量和品牌難言樂觀。每當國人在海外掃貨而國貨遇冷時,難過的不只是生產廠家,還有消費者。人們何嘗不期待在本土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何嘗不希望中國成為「製造強國」。

最近,一款「找到你十年前用的手機」的H5產品走紅,與其說在懷舊,不如說從當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中看到了國外手機品牌的力量。如今,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傳音手機暢銷非洲,自主晶元研發、原創拍照識別功能等讓手機生產更具競爭力,也得到了市場認可。小到手機、無人機,大到高鐵,「走出去」的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用品質升級照亮了前路。

不過,產業價值從低端邁向中高端,註定要爬坡過坎,也少不了「陣痛」。隨著消費需求的提升,人們早已超越「有沒有」,更在乎「好不好」。如果產品不能在供給上同步提質,很快就會被淘汰。提高供給質量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生產和製造才更容易因應而變、順勢而為。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和智能時代,創新創造的可能性在提高、動力在增加,為從製造到質造,再到智造打開了新通道。

產品好壞是外在的,重品質的內在氣質和匠心精神纔是核心要素。正如《意見》所提出的,要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每一個馳名不衰的產品,無不凝結著創意者和生產者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叫得響、立得住的品牌,無不內化著精益求精的雕琢之功、閃耀著匠人的精神品質。一個晶元、一顆螺絲、一把工兵鏟,消費者在享受產品紅利的時候,應該能看到「製造者付出後的微笑」。產品雖是功用之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產與價值、品質與精神的對話,顯現著「製造誠意」。

國家進步、社會發展應該是有品質的進步、有質量的發展。今天,我們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就是拋棄以前的「走量不走質、走價不走心」。沒有品質哪來效益,沒有質量哪有口碑?中國發展至今,不能再受困於「海淘馬桶蓋」的尷尬,應該有與發展地位和發展預期相稱的製造水準,更應該有與發展潛力和發展目標一致的製造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僅要完成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而且要實現科研攻關、創新活力、品牌建設的全面突破。在發展中,讓「質量第一」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追求,成為時代精神,品質才能成為國家進步的驕傲。

「20世紀是生產率的世紀,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誰掌握了核心技術、掌握了質量和標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中國品質」還在路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會更好」。

(作者:李洪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