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題主說的不是很正確,劉邦饒恕雍齒不是顯示自己的心胸寬廣,而是要告訴功臣們,不要著急,我既然能把我最痛恨的人――雍齒都封了侯,至於你們,更不會虧待。劉邦之所以饒過雍齒,並且封侯,是政治上的需要,和心胸寬廣無關,民間自此有了一句俗語,劉邦咬牙封雍齒。也就是恨的咬牙切齒,但為了政治目的不得已而為之。

項羽放過劉邦的性質不同,劉邦是項羽的政治對手,放過劉邦是項羽政治上的失誤,何止是婦人之仁呢?簡直是致命的錯誤,假如項羽在鴻門宴上把劉邦砍了,哪還有後來的烏江自刎之說呢!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沒有可比性。(欲知詳情,接著往下看)

題主說的劉邦饒恕雍齒之事是這樣的:雍齒是劉邦的老鄉,在劉邦起兵反秦時,雍齒追隨劉邦造反,當劉邦把初戰攻下的城池豐邑、交給雍齒把守時,雍齒居然背叛了劉邦,把豐邑獻給了魏國,他也投降了魏國,其原因就是看不起劉邦,覺得劉邦不會成氣候。

後來項羽和劉邦進行了「楚漢相爭」,雍齒棄魏投靠了項羽,並為項羽獻策,把劉邦的老爸和兒女都抓了起來,要挾劉邦投降,揚言要油炸劉邦的老爸,劉邦說了句「別忘了分我一杯肉湯喝」我爸即你爸(劉、項二人曾是拜把兄弟)到時分我一份。幸虧項羽沒有聽雍齒之言,沒有油炸劉邦的老爸。只是看到沒嚇唬住劉邦,只好作罷。

等到最後,戰局發生了逆轉,劉邦反敗為勝,項羽顯示了頹勢,此時雍齒見風使舵,投降了曾被他看不起的劉邦。講真劉邦恨得牙癢癢,起初要砍了雍齒,是老鄉蕭何、樊噲為他求情加上雍齒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苦苦哀求,劉邦再次收留了雍齒。在以後的日子裡,雍齒表現的還不錯。為劉邦出力不小。

等劉邦做了皇帝後,有一次,劉邦閑著沒事溜達,看到將士們三五成羣的交頭接耳,看到劉邦來了就不言語了,畢恭畢敬的站著。劉邦很納悶,於是就問張良。張良說這是將士們商量要造反,劉邦一聽就急了,為什麼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打下的江山都是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現在陛下只是封了20幾個重要的功臣。將士們日夜擔心皇上忘了他們,尤其是從項羽手下投奔過來的,擔心皇上會清算他們。

劉邦聽罷問張良,怎麼辦呢?張良問劉邦,陛下平時最恨誰呢?趕緊封他,劉邦說,最恨的就是曾經背叛我的雍齒,大家都知道這事。張良說,只要封了雍齒,一切都會平息下來。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封雍齒為什邡侯,果然,眾將的情緒都穩定了下來。原來大家看到劉邦對待最恨的雍齒都如此厚待,我們比雍齒做的強多了,皇帝不會虧待我們的。這就是計謀,不是劉邦多麼看重雍齒,而是利用雍齒來穩定軍心。

項羽不殺劉邦是失誤,是項羽不聽謀士范增之言,鴻門宴放過可劉邦,留下了終生遺憾。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是好聽的,我認為項羽蠢到家了,他怎麼有劉邦的計謀啊!

撰文/秉燭讀春秋


劉邦饒恕雍齒和項羽放過劉邦是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而產生的,其結果自然也不可同一而語。

首先,來看劉邦饒恕雍齒。

話說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笑到最後建立漢朝後,劉邦對如何坐穩江山很是在意,一次,因為朝中事,他找自己的「智囊」張良問計:「這些天,朕微服私訪時,看到街頭巷尾一些軍吏交頭接耳,似乎在談一些不可告人的事一樣,愛卿可以為朕指點迷津嗎?」

「依臣愚見,他們極可能是想謀反。」張良似乎胸有成竹。

「朕待他們不薄,他們為什麼要謀反?」劉邦有點驚愕。

「這應該都是分封惹的禍。」張良邊說邊看著劉邦,頓了頓,才又接著道:「陛下如今所封之人都是親信,而誅殺的卻是和自己有隙的人。這怎麼能不讓一些人感到害怕呢?這會讓他們產生沒有被封就會被殺的錯覺,在這些思想毒瘤的影響下,他們驚慌失措中自然會想到造反了。」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劉邦剛開始只是想把前天晚上散步街頭看到的一種奇怪現象,在這裡隨便拿來問問張良,卻不料一石激起千層浪,居然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陛下最討厭誰?」張良反問道。

「這個還要說嗎?雍齒唄!」劉邦想也不想就答道。

雍齒當年曾和劉邦爭風喫醋搶女人。後來劉邦在沛縣參加革命後,雍齒帶了幾個人來投他,劉邦考慮到當時自己勢單力薄,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沒想到他隨後就背叛他投靠到朝廷去了,使得他進退兩難,要不是慷慨的項梁借了五千人馬給他,他的革命之路只怕在當時就要中斷了。

「陛下只需封雍齒為侯就可以平息眾人的反叛之心。」張良很從容地回答道。

果然,劉邦按照張良的意思去做,封仇人雍齒為什邡侯,眾人的不滿和反叛之心馬上就平定了。

綜上所述,劉邦饒恕雍齒完全是出於平息叛亂的需要。

而項羽在鴻門宴放走劉邦,則自己對政治的幼稚,對劉邦這個潛在對手的預估和判斷不足所至,特別在這個過程中,項羽聽從劉邦的花言巧語,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同時,在項伯裡面外合的誤導下,最終放走了劉邦。而項羽正是因為這次「仁慈」,使得「單飛」的劉邦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並在其後和他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最終在垓下大決戰中打敗項羽,逼使項羽烏江自刎。

總之,劉邦在稱帝後饒恕雍齒不但消除不穩定因素,而且獲得了心胸寬廣的美名,而項羽因為不懂政治,在鴻門宴上因為捉放劉邦,最終陪上了自己的性命,稱其為婦人之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簡單講一下個人觀點:1:劉邦絕對不是心胸寬廣,是政治需要,有更高的戰略眼光,也是領導才能的重要表現。2:項羽倒是有些婦人之仁,以當時項羽崇高的個人威望和雄霸天下的軍事實力殺掉劉邦滅掉其集團完全沒有問題,當時的劉邦威脅不到項羽的地位,在收到一番吹捧後竟然放過劉邦,簡直有些迂腐,雖然不是全部原因但是肯定有婦人之仁的成分。


當時劉邦雖然還未稱王,雍齒已經不能對劉邦造成威脅了,放過雍齒就可以顯示自己招攬人才不拘一格懷柔天下收附人心,天下英雄分分歸附,以為劉邦心胸開闊不記仇恨,乃是明主!及項羽放過劉邦之時,劉邦已是一方諸侯,尾大不掉,放虎歸山必然遺禍無窮,劉邦這種不肯屈居人下的英雄之輩怎麼可能安分守己,讓他休養生息擴大勢力必然養虎為患,嚴重威脅項王統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項羽顧及兄弟之情,同袍之義,不忍加害,此謂婦人之仁,就如曲突徙薪,安有後來之禍?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主要原因就是雍齒本事有多大,劉邦心裡清楚,是難成大器的那種。

項羽放過劉邦,是項羽也知道劉邦本事大,但兩個人結拜過,項羽不想背上罵名,且心高氣傲,覺得劉邦以後也不會對自己下死手。

所以說,真正對自己有威脅的,劉邦是絕對不會放過的,不僅項羽要死,韓信也不會活得太久,張良,蕭何二人政治玩的漂亮,給自己留了後路而已,要不然,跟隨劉邦的文臣武將都不會得到善終。


因為這是站著不同的角度,所以對大家看來同樣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劉邦對雍齒心胸寬廣是因為雍齒對劉邦已經構不成威脅了。而項羽對劉邦來說。劉邦會隨時都對項羽會有威脅。這是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二者都是有慈善之心。不記前嫌。一笑泯恩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